(江蘇開放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00)
2016 年7 月1 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 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華民族有著獨特的精神標識,那就是在5000 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戲曲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優秀代表形式,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戲曲的傳播能夠傳遞傳統文化豐富的文化信息。人們通過戲曲深入感受文化精神、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凝聚民族力量。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新興藝術蓬勃發展,戲曲藝術受到傳統傳播技術的限制,戲曲文化逐漸被拋棄和忽視。如何將被動轉為主動,如何在新時代獨領風騷,發揚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信,是時代的課題。
隨著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發展,信息化發展是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數字媒體技術對信息的傳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數字媒體是信息傳播的媒介,技術是基礎。當前我國數字媒體帶動用戶下及孩童,上及高齡老人,人們可以通過手機、電腦、電視等接收外界信息。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數字媒體,例如通過手機看時間,通過手機app 來進行各項活動,例如點外賣,移動支付,線上聊天,獲取身邊趣事、國家大事資訊等等。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的范圍和速度更加廣泛和迅速。通過數字媒體技術,更多的人能夠更快的接收信息。
與傳統傳播技術相比,數字媒體技術傳播的成本更低,受眾更廣。傳統的戲曲傳播是靠民間舞臺演繹、口口相傳等進行的,限制極大,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傳統傳播技術局限于時間和空間,極大地阻礙了戲曲的發展。數字媒體傳播是當下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通過數字媒體,可以有效的促進戲曲文化傳播發展。數字媒體傳播方式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小,并且互動性強,觀眾可以通過手機等線上互動,為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發展提供多種途徑。
通過問卷“數字媒體技術對戲曲傳播與發展的影響因素”調查我們搜集到了人們對于現代戲曲藝術傳播與發展的不同看法。問卷調查發放問卷數量143 份,有效回收143 份,調查結果真實可信。
參與調查的人中,年齡在18-40 歲的人占比96.5%,受教育程度較高。調查發現,人們對戲曲有著一定的認識,但是接觸的頻次不多,大都是通過便攜式的數字媒介、言傳等了解到戲曲文化。從表中可以看出,從網絡、電視了解到戲曲文化的人所占比例在80%左右,占有相當高的比例,這說明數字媒體技術在戲曲傳播過程中發揮著比較重要的作用。
1.交互性
在數字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進行信息傳遞的成本非常低,交流渠道廣泛。戲曲文化傳播除了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信息傳遞之外,兩者之間還可以進行雙向互動。在傳統傳播方式中,接收者只能被動的接收戲曲信息,不能與信息的傳遞者進行互動。而在數字媒體下,這一互動則可以實現。例如微信公眾號,戲曲信息的傳遞者在微信公眾號上上傳戲曲作品,接收到微信推廣的讀者(微信使用者)不僅可以觀看作品,還可以對作者的作品發表評論,對作品點贊,而信息的傳遞者則可以回復粉絲的留言,進行互動。在這種交互性下,大眾有選擇的接收戲曲信息,這樣更加利于戲曲文化的傳播。戲曲文化的傳遞和群眾的互動,使得戲曲文化傳播更加有活力,能夠更好地帶動大眾了解戲曲文化,促進戲曲文化的傳播,實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
2.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傳統的戲曲傳播手段,例如民間演繹,需要時間和空間條件,而且傳播過程繁瑣。在數字媒體技術的傳播下,戲曲文化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例如一場戲曲演出,可以通過手機等數字媒體進行記錄以及實時傳播,媒體的傳播效率更高,抖音、虎牙等直播平臺都可以實現實時的信息傳遞。數字媒體還可以對戲曲作品進行儲存,以便隨時進行傳播和后期作品處理。
突破時空的限制,對戲曲文化的傳播來說是顛覆性的,意味著全國人民、甚至世界人民都可以同時欣賞到優美的戲曲文化。拿春節晚會來說,幾乎全國人民都在同時觀看節目,人們雖然不在同一個地點,就算不在同一個時間,通過數字媒體也可以感受戲曲文化的魅力。
3.戲曲傳播數字化
依托互聯網而發展的數字媒體技術,在短時間內能夠傳播更多的戲曲文化信息。在網絡數字化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可以在很多數字工具上進行信息檢索。在電腦上,通過瀏覽器可以進行戲曲文化信息的查找,了解自己喜歡的戲曲信息。在戲曲傳播數字化的趨勢下,每個人都能成為戲曲文化的傳遞者和信息的接收者。傳統的戲曲文化傳播也可以通過光盤等工具來傳播,但大眾接收的戲曲文化相對零散,傳統的傳播方式也限制著大家對戲曲文化的學習。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數字媒體技術可能成為傳播戲曲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
1.面對其他文化的激烈競爭
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不僅帶動著戲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也帶動著其他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那么,在有限的資源下,戲曲文化在傳播的時候是否更加具有優勢或者競爭力呢?答案是否定的。通過對人們日常行為的觀察記錄和采訪發現,只有少部分人喜愛觀看戲曲文化的節目,這一部分人主要是中老年人和對戲曲文化有興趣的年輕人,年輕人只是少數。那么其他人都在觀看什么節目呢?綜藝、電影、電視劇等,例如《極限挑戰》《乘風破浪的姐姐》等,各種綜藝節目的興起,掀起了一股又一股浪潮。
2.戲曲傳播本身的創新不足
當下社會人們習慣新鮮的事物,戲曲雖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傳統文化,但是由于時代變化,戲曲自身的形式越來越不能被大眾所接受。雖然戲曲文化伴隨著數字媒體的發展也在不斷的創新,以求迎合時代的需求和喜好,但是相比較其他的動漫、電影、網游等新鮮事物的發展,戲曲的發展仍然滯后,缺乏足夠的創新。
3.缺乏戲曲方面的人才
雖然數字媒體飛速發展有利于戲曲的傳播,但是我國現在非常缺乏戲曲方面的人才。相比較而言,電視、電影等除了戲曲之外的文化藝術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其發展速度已經遠遠甩了戲曲幾條街。戲曲的門檻很高,對演作者的個人能力要求極高,要求對戲曲有著極深的理解與掌握。另一方面戲曲教育早期各方面發展不完善,政府對戲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缺乏完善的戲曲方面人才培養方案。當前戲曲人才出現斷層現象,進行戲曲傳播的都是老一輩人,很多劇種都缺乏傳承,很多劇種的學習者很少。
戲曲藝術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多年來,雖然政府積極的鼓勵戲曲的傳播發展,但是面臨著泛娛文化的競爭、低俗文化的盛行威脅,戲曲文化傳播依然十分艱難,真正喜歡戲曲藝術和想要了解戲曲藝術的人越來越少。為了促進戲曲文化的傳播,保護戲曲藝術,政府應當對戲曲藝術作品進行篩選,限制低俗作品的泛濫,增量優質作品的投放,提高數字媒體平臺的戲曲藝術作品的有效傳授。
任何事物,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才能不被歷史磨滅。戲曲經歷了長時間的歷史沉淀,本身魅力十足。但是它現在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創新不足,人們不能接受古老的戲曲文化。戲曲只有不斷創新,數字媒體技術才能更好的發揮傳播戲曲的作用。例如2017 年的“戲曲廣播操”亮相春節戲曲晚會,在網絡上獲贊無數,新意十足。從大眾的角度出發,戲曲本身融入新的元素是眾望所歸。戲曲的受眾是廣大群眾,生活在時代當下的居民。所處的時代不同,大眾對戲曲的要求不同。戲曲創新應當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元素,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表達當下人們的生活,又不照搬生活。希望戲曲未來能夠成為大眾的精神寄托,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
近年來戲曲的傳承一直是藝術研究的熱點。當下的年輕人對于戲曲不關注、不了解、不喜歡,戲曲的傳承也面臨著如何傳、怎么傳的問題。近年來各個高校不斷完善了戲曲方面的人才培養方案,結合數字媒體時代的發展,根據年輕人的思想變化,結合數字媒體技術,創新戲曲在年輕人中的傳播方式,擴大戲曲在年輕人群中的影響。
科技發展給傳統戲曲藝術帶來了巨大沖擊,然而歷史上每次藝術的興衰變革也是一次機遇和挑戰。任何優質的藝術作品都是需要時間去檢驗的,相信新時代正在給我們新的使命,科技發展給我們提供了更多創作手段,我們需要緊跟時代的腳步,將多領域的專業人員進行有效整合,共同激發創作靈感,共同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屬于我們民族的藝術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