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應用科技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62)
音樂歌唱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地方和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征,經過一代代人傳承下來,是民族的靈魂和見證。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也形成具有了各自特色的藝術形式和音樂形態,其音樂主要分為民間、宮廷、宗教、文人等幾大派別,主要以書面或口頭傳播的形式進行傳承。正因為區域音樂歌唱文化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傳承,使得不同氣候以及人口的不同區域逐步形成了各自的音樂風格、品種和體系。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環境,從各地的生產勞作方式等方面影響著傳統音樂的發展,為中華傳統音樂積淀了豐富的精神文化。
不論是廣東一帶的嶺南文化,還是云貴一片的少數民族,都有著特點鮮明的地域文化,而在其獨有的地域文化和條件的影響下,衍生出了屬于該地區的音樂文化。嶺南一片的音樂、云貴一片少數民族的民族歌舞曲等等,都是地域條件和文化對音樂帶來的影響。
隨著城市和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市民生活活躍,促進了民間音樂、傳統音樂的廣泛發展,為了鼓舞士氣和消除勞動帶來的疲勞,各地的傳統音樂都具有一定的調節性,并且多以邊唱邊跳的形式呈現。總之,中國的傳統民樂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是中華傳統音樂的瑰寶,對今后的音樂歌唱創作與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延綿數千年,對個體乃至世界有著重要的影響。中華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傳統民族音樂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每個地域的地形地貌有著各自的特點,如高山的雄厚、海邊的遼闊、平原的平緩。什么樣的地形塑造著什么樣的聲音,每種聲音都有著不同的追求以及不同的影響。
在中國西部地區,音樂歌唱多以高亢、豪邁的形式為主,旋律十分響亮,這與當地的地形地貌有著重要關聯。該地區地貌開闊,地廣人稀,所以才形成了當地嘹亮開闊的聲音。再把目光轉至平坦的平原地區,平原地區的音樂風格大多節奏平緩、婉轉清新,這也離不開東部地區的平坦地貌和田園風光。而南部地區的音樂多以遼闊、婉轉清揚的形式為主,有韻味,清揚舒暢,易傳唱。
不同地域的氣候也對傳統音樂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如在我國北方,大家都愿意稱北方人為“北方壯漢",形容北方人的性子爽朗耿直,這也使得北方的音樂有著豪邁、奔放、直爽的表現形式。南方人的音樂表現形式就與其有著較大的差異。因為南方的氣候適宜,風光秀麗,廣大的勞動人民在這種氣候環境下生活得比較愜意。緩慢的生活節奏給他們帶來了享受,他們所喜愛的音樂多為抒情、細膩、婉轉的風格。總的來說,南北差異使得兩地在音樂風格上呈現較大有差異,同時這個差異也體現出了南北方人民各自的特點及優勢。
在我國各地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存在著差異,也正因如此,使得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發展呈現多樣性和多元化。在東部地區,人民生活勞作主要是農耕形式,主要有號子、調子等音樂形式展示勞動人民耕耘的勤勞;西部主要以畜牧業為主,其音樂形式以牧人的歌曲為主,貼近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
東南地區則以水稻為主,田間地頭口口相傳的調子慢慢地成為大眾的“共鳴”,進而轉化為一種新的音樂體裁。北方地區以游牧業為主,牧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在廣闊的草原上種下了音樂的種子,用游牧民的長調和短調進行澆灌,使得當地的音樂文化生機勃發,生發出與大自然十分貼切的游牧民歌。西南地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山歌的形式得到傳播和廣泛運用,以便交流和傳達人們的情感友誼。不同地域環境下各個因素都是相輔相成的,共同影響著不同區域的音樂文化以及音樂風格的形成。
音樂不僅能給人們帶來思想上的享受和生活中的愉悅,并且能影響人們的心情。音樂可以服務于人們,為人們創造更好的財富。同時,音樂也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前人的智慧,體悟前人的思想情感。音樂不僅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所思所想。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于音樂學科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音樂教育必須緊跟時代發展趨勢,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以滿足社會的需求。當流行音樂教育力爭轉變為一個不再依賴西方古典音樂教育體系而獨立存在的學科教育體系時,它需要一個切實可行的、科學的理念來實現自身的價值,確定合理的科學體系并加以規范,從而使其可持續發展。根據當前情況,音樂教師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走入人民群眾中,把中國傳統文化帶給學生,把更值得學習的音樂對唱文化進行廣泛宣傳,讓更多的人領會古人留下的精華傳承。我們更應該注重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使民族音樂文化發揚光大。
靈活就業是音樂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之一。所謂靈活就業,是指在勞動時間、收入報酬、工作場所、保險福利、勞動關系等方面能滿足自我需求的同時,也能發揮音樂對社會的貢獻,這既能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也能實現學生自我的自由發展。綜合考慮職業發展前景、薪酬等因素后,靈活就業的方式越來越受到學生們的青睞。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更加投入地聆聽音樂和感知音樂內涵,多角度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為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打好基礎。在教學方面,教師應該將音樂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同學們在民族音樂歌唱中體會勞動人民的辛苦和快樂,讓同學們領悟古人的智慧與樂趣,使同學們傳承與發揚中華民族音樂歌唱的靈魂與精髓。教師需要通過靈活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應試教育模式。
為了使同學們體會到學習音樂的快樂,教師應該多想辦法,采取有趣靈活的教學方法,讓同學們在課堂上、在生活中愛上歌唱。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利用現代的多媒體技術手段,以及使用形象結合的方式來讓同學們領悟音樂作品的內涵,也便于勾起同學們對音樂歌唱的興趣。
音樂歌唱是一種實際現象,它是音樂由抽象感受轉化為形象感受的一座橋梁。人們在欣賞、演奏或演唱音樂作品時,往往通過音樂想象來塑造音樂形象,從而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達到審美目的,并且能讓聽眾融入其中,仿佛身臨其境,感悟其中的美好事物,令人印象深刻。熟練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和技巧,可以讓學生朝更好的方向發展。在即興創作活動中,學生可以靈活自由地表達情感,發展其敏捷的思維及快速應變能力,同時還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進而烘托課堂氣氛。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帶領同學們走入音樂情境中,使他們身臨其境,并感受音樂歌唱所帶來的魅力與快樂。由于地域的影響和氣候的影響,各地域的音樂歌唱存在差異性,但是基于人類的共同情感,由音樂引發的情感共鳴使得這種差異逐漸縮小。各個地域的音樂對唱應當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從而促進地域文化的發展和友誼關系的發展,并且這也能促進人文交流,彰顯中國音樂對唱的優勢。
音樂是一門由多種藝術元素構成的綜合藝術形式。正確對待自己的地域文化,并將地域文化成功地融入音樂中,將會影響自己的一生。音樂演唱的“民美結合”、“民通結合”、“美通結合”、“民美通結合”等演唱方法不但形成“音樂演唱跨界現象”,促使音樂演唱和文化意識的多元化,而且對審美文化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政治教化、宗教啟蒙、大眾消費三個方面,對構建當代傳統文化,乃至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結合的現代和諧社會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音樂其實就是唱歌,學習唱歌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對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和觀點,是一個不斷體驗的過程。學習音樂,將自己地域的獨特文化融入音樂中,就能將生活中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通過音樂的形式表達出來,悲傷、高興、氣憤、感動等情緒都可以通過歌唱的形式表達出來,在表達自己的同時,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個人文化修養和個人綜合素質,提升自己的精神層次。所以,學習音樂、學好音樂,是對我們三觀的一種培養,可以帶領我們領悟語言的美好,帶領我們見識不同國家語言的魅力。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風格,將地域文化融入音樂中,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很多高校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聲樂教學的培養,原因在于學好音樂就能更好地與人進行交流,能更好地與人合作處理問題。學習音樂就是在培養自己的精氣神,能讓自己在生活工作中更加的自信有氣質,這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我們在學習音樂的同時,也是在學習做人。從古至今,從我們國家到其他國家,每一首歌、每一首曲子,都有其想要表達的感情和意義。當我們學好音樂,就能從這些歌曲中領略到歌曲的意義以及音樂家想要表達的情感,就能從這首歌中學習到很多人生的真諦,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讓自己受啟發,有利于自己的成長和發展。
近代以來,無論是從實踐到理論,還是從表演到研究,中國傳統音樂體系都日趨完善。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加強了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調查、收集、整理與保護工作,對民族民間音樂類型進行梳理與搶救,這些舉措對傳統音樂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讓我們認識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獨特性、多樣性和豐富性,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中國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的交流、融合與發展。
在華夏民族遼闊的疆域上,各族人民通過不斷的創新與思考,推動著我國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同時也誕生了我國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便包含了音樂文化。旋律讓音樂的情感與表現形式聯系起來,讓情感表達和藝術表演結合起來,旋律美在民歌合唱中不單單體現為單音,同時還表現為多聲部和聲,呈現出縱橫交互的立體結構。控制旋律基本走向,其他各個聲部配合主聲部予以輔助渲染,不同聲部之間的合理搭配實現了統一的整體旋律走向。不管旋律怎樣構成,其最終目的都在于凸顯民歌合唱作品中的旋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