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魔王》取材于歌德的《魔王》,原詩是敘事童謠,分為八節,舒伯特也按照原詩將歌曲分為八節,第一節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向聽眾講述故事;第二節是父親與兒子的對話;第三節是魔王用言語引誘孩子;第四節是父親安慰兒子;第五節是魔王加大力度誘騙孩子;第六節依然是父與子的對話;第七節是魔王原形畢露威脅殺害孩子;第八節是旁觀者講述孩子死去。在整首歌曲中,舒伯特通過使用對比的調性、變化的旋律線條等手法,將四位人物的語氣、心情和歌曲陰森、緊張的氛圍表現得淋漓盡致。《魔王》是舒伯特一部反潮流的作品。這種大膽、創新的寫作手法可以看作是作曲家年少輕狂、桀驁不馴的一種體現。
《魔王》帶有很強的戲劇性,舒伯特用高超的創作技巧把故事講述得驚心動魄、勾人心弦。這首歌擁有完善的形式和統一的結構,敘述和行為配合得非常貼切恰當。戲劇性的情節推動著故事的發展,所以這首歌的歌詞和音樂的結合是十分密切的,音樂一直隨著歌詞的變化而變化。另外《魔王》的角色層次非常明晰:敘述者的同情、無奈,魔王的陰險、狠毒、威脅,父親的無助、慈愛,孩子的可憐、膽怯。舒伯特為了突出各個角色的特征,創造了和角色相符合的音樂動機,其中“魔王”是最為豐富的。每一次“魔王”的出場都伴隨著專屬的、獨特的音樂動機的出現。舒伯特把“魔王”的虛偽假意、陰險狡詐刻畫得入木三分,前兩次假意地對“孩子”親切,在第三次終于撕掉了他虛偽的面具。情節高潮迭起,引人入勝。“孩子”的音樂動機相較而言比較單純。身患重病的“孩子”面對“魔王”的威脅恐嚇的反應是本能的,舒伯特把“孩子”作為連接“魔王”和“父親”之間的橋梁,為了使音色更加豐富,在“孩子”的唱段中做了變調處理。“父親”的動機是平穩的,雖然“父親”的戲份不多,但是每一次出現都很關鍵,與“魔王”博弈,把“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從“魔王”的手中解救出來,“父親”的旋律具有朗誦詩歌性,并且音域始終把控在c2 以內。舒伯特善于營造、烘托音樂氛圍,他在《魔王》中,巧妙地運用鋼琴伴奏模擬馬蹄聲、風聲、樹葉聲,使聽眾有身臨其境之感。
《魔王》這首歌曲在調性的布局上異常精妙,獨具匠心。魔王在歌曲中陰險狡猾,多次誘導孩子。第一次使用了G大調,表現了魔王虛偽的蜜語甜言;第二次使用了A 大調,將魔王偽裝的模樣刻畫得惟妙惟肖;第三次先使用了C 大調,表現了魔王恐嚇、威脅孩子,當魔王失去耐心原形畢露時,調性立即轉到b 小調上,揭示了魔王兇惡的本來面貌。父親是溫柔的、焦慮不安的,舒伯特用小調來刻畫父親這一性格特點。但是每一次父親的小調都被魔王的大調打斷。這樣的設計生動形象地表達了父親心底的焦躁不安和用盡全力跟魔王對抗的心情,歌曲的戲劇張力被大大地凸顯出來。代表孩子的旋律在較高的音區以寬闊的大調出現,表達了孩子對魔王的驚恐、害怕。歌曲的結尾調性轉為e 小調,敘述者的旋律部分從不和諧、暗淡的小二度轉換到主和弦,鋼琴伴奏部分是重屬導七解決到屬七再轉到主和弦的完全終止,揭示了孩子的死去、敘述者的無奈,留給聽眾無限的同情、悲痛、憤怒和憐憫。
旋律是歌曲的靈魂。舒伯特用各具特色、不同音區的旋律,生動表達了歌詞描繪的故事情節以及四個角色的人物性格。人聲和鋼琴伴奏達到了完美的融合,詩歌與音樂兩者之間形成了均衡的關系,達到了詩與樂渾然一體、相輔相成的藝術效果。
1.敘述者
對于故事的敘述者,舒伯特運用了安靜而平穩的旋律,音程的跨度不大,在四度范圍內徘徊,帶有宣敘性,在音樂的開頭和結尾處出現,向聽眾描繪著故事的情節,引領聽眾進入到歌曲所營造的情境中。
2.孩子
孩子的旋律在較高的音區,就像兒童明亮的音色,與父親沉穩的音色形成鮮明的對比。舒伯特運用了尖銳的、不協和的小二度以及六度的大跳,表達了孩子面對可怕的魔鬼時的驚恐、掙扎。同時運用了模進的創作手法,音調的變化體現了孩子對父親的求助越來越急切,對魔王的恐懼越來越強烈,將音樂推向了高潮,牢牢地抓住了聽眾的心。
3.父親
父親的旋律在弱拍進入,并且在較低的音區,平穩舒緩。舒伯特運用上行的純四度的音程處理給聽眾帶來穩定、堅強的感覺,同時也描摹出父親竭盡全力保持冷靜安慰孩子的心態。
4.魔王
魔王的角色是歌曲中的靈魂,舒伯特使用了極其優美悅耳的旋律,魔王的第一次出場是附點二分音符搭配四分音符的節奏以及八分音符的三連音,猶如華爾茲般悠揚的律動,暗藏殺機,生動地表達出魔王使用蜜語甜言誘惑小孩的狡詐和陰險。第二次出場,由上行級進的旋律進入,四分附點搭配八分音符,節奏加快,刻畫了魔王在第一次誘惑失敗后越發急切的心情,加大誘惑力度。第三次旋律運用了不協和的小二度音程,調性由大調轉為小調,表現了魔王在誘惑失敗后露出邪惡的丑陋面貌。
舒伯特用高超的旋律創作技巧將各個人物的特點刻畫得栩栩如生,值得后人借鑒與學習。
《魔王》中四個人物的性格形象主要是通過表演者改變音色來刻畫的。對于《魔王》中音色、音量的把握,取決于歌曲中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內心的變化。
歌曲中開頭出場的敘述者,由于他的任務是為聽眾介紹事情發生的地點、時間及接下來出現的人物,所以演唱者應當使用有力量感、堅實并且稍微暗淡的音色,這樣的處理能更加準確地表現敘述者深沉、嚴肅以及客觀的一面。音量要一直保持在中等大小,來體現敘述者心底的壓抑與緊張。在日常的訓練中可以多練習半聲演唱,氣息深且穩,不要全盤托出,要控制音量。敘述者最后一次出場是在第132 小節,此處故事接近尾聲,音樂的高潮和戲劇沖突越發凸顯,敘述者的情緒是急迫的、憤怒的。因此選擇渾厚豐滿的音色和較強的音量能夠更加準確地詮釋出敘述者對魔王下流行為的憤怒以及對孩子病情的擔憂。
父親在歌曲中扮演著安慰、拯救孩子并且與魔王博弈的角色,給人一種值得依靠和信任的感覺。正如歌詞表達的:“我的孩子,你為何這樣驚慌?那是煙霧在飄蕩。”演唱者在表演時需要選擇沉穩、厚重的音色,氣息下沉。另外,父親在歌曲中出現了四次,音色上需要有一定的對比,前二次出場稍微明亮些,后二次出場稍微暗淡些,這樣能夠更加準確地詮釋出父親既慌張又需要安撫孩子的矛盾心理。
孩子的音色可以稍微明亮一點。音量的處理應當根據情節的推進而做出相應的變化。在孩子第一次見到魔王時,應當使用弱聲演唱來表現孩子幼稚天真的性格。在第二次見到魔王的時候,音量應該適當地加強,但總體還是保持較小的音量,語氣上可以略顯暗淡,凸顯出孩子心中可惡的魔王形象。當孩子第三次見到魔王的時候,情緒徹底崩潰,孩子驚呼“父親,父親,魔王已經扼住了我的喉嚨,我快不能呼吸”。此處到達歌曲的最高潮,要使用很強的音量以及富有穿透力和凝聚力的音色。口腔內部的空間要足夠的寬闊,軟腭要高高地抬起,橫膈膜的壓力要控制住,雖然音量達到最大,但是聲音依然要圓潤、飽滿。隨著魔王誘惑力度的加大以及最后丑惡嘴臉的暴露,孩子的情緒也應當做出相應的調整。
魔王是歌曲中的靈魂人物,每次出現情緒都有變化,因此音色的選擇要相對豐富。第一次誘惑孩子:“好孩子,快來,我和你一起快樂地游戲,你看路邊的花兒多么美麗。”此處應該選擇溫柔、甜蜜的音色,用弱的音量來表現魔王花言巧語、虛偽的人物特性。當魔王第一次誘惑失敗,第二次出現的時候誘惑力度加大:“好孩子,你可愿隨我來?我的女兒在等你,她唱歌又跳舞使你歡喜。”此處的音色需要比第一次更加柔和、魅惑,音量要控制在很弱的狀態上,以此來表現魔王誘惑失敗后更深層的狡猾伎倆。當魔王兩次誘惑失敗后,第三次出現終于暴露了丑惡的本來面貌:“你要是不愿意,我就使用暴力。”此處應該選擇較強的音量和具有厚重感的音色,尤其是唱到“Gewalt”一詞時,要做突強處理,這樣能夠更加準確地把魔王陰險殘暴的性格表現出來。
對于演唱歌曲《魔王》時音色、音量的處理,除了將譜面已有的力度標記和音樂提示符號作為依據外,我們還需要仔細地剖析人物的內心變化,力求更加精準地詮釋這首優秀的作品。
《魔王》這部作品結構完整細膩,形式自由,通過詩與樂的高度統一,展示給聽眾多層次的藝術思考和享受。通過對藝術歌曲《魔王》的淺析,可以看出舒伯特將鋼琴伴奏的地位大大地提升了。伴奏與人聲聲部互為依托、相輔相成,這樣的做法也大大地提升了藝術歌曲的表現力。另外通過分析《魔王》也能夠了解到舒伯特非常重視歌曲的情感表達,每位人物出場都帶有不同的情緒,人物性格鮮明,情感飽滿,這正是舒伯特藝術歌曲與眾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