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影學院 動畫學院,北京 100088)
動畫短片《秋實》是由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出品,耗時2 年完成的一部水墨風格的動畫短片,該片是北京電影學院孫立軍教授帶領團隊創作的水墨動畫系列中的一部。在2018 年底,該片進行了首映,成為全球首部8K 技術的動畫短片,講述了一只蟈蟈在秋日后花園的奇遇。這部影片在美術風格上參考了齊白石的工筆重彩風格,同時結合了三維以及8K 技術來完成制作。在創作之初,團隊研究了大量優秀的上海電影制片廠經典水墨動畫,如《山水情》《牧童》《小蝌蚪找媽媽》《鷸蚌相爭》《螳螂捕蟬》等,在傳承以前上海電影制片廠水墨動畫的優點的基礎上,力求創新和突破。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經典水墨短片都是二維手繪風格繪制的,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是技術上的創新,參與水墨動畫制作的人員都是繪畫大師,無論是在技藝還是藝術修養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詣,在做影片的時候心無雜念,并且為了追求極致不惜一切代價。所以,在那個年代的美影廠前輩們可以不惜一切成本,花好幾年來“磨”一部經典作品。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推動著變革,三維技術把二維動畫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得在以往做不到的環節可以通過三維技術來實現,同時大大節省了工作量。所以,《秋實》在創作的時候利用了三維技術和最新的8K 技術,在表演、鏡頭運動等環節有更加細膩的表現,在水墨質感上由于運用了8K 技術,觀賞者甚至可以放大10 倍看到宣紙的紋理,這些都是以往傳統的二維動畫很難做到的。
表演的人性化、幽默性一直是中國傳統動畫的弱點,以前的中國動畫創作更注重美術風格的展現,美國迪士尼動畫則比較強調表演的人性化以及幽默性。
在以往上海電影制片廠傳統水墨動畫作品《鷸蚌相爭》《螳螂捕蟬》《牧童》中,其表演特點是動物就是動物,昆蟲就是昆蟲,這些動物具有動物的天性,但是不具備人性。所以,團隊在創作《秋實》的時候強調人性的特征,通過將表演外放出來表現人性特征,例如:當蟈蟈開心的時候,它會蹦、會跳;傷心的時候,它的眼睛會閉上,頭會低下來,觸須會垂下來;緊張的時候,它會像貓一樣,翅膀會炸開。所有的這些情緒都會跟隨劇情進行人性化的表演,在中期制作的時候,團隊邀請了動畫學院的表演老師,對中期制作人員進行專門的表演輔導,力求每一個環節在了解角色情緒和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
中國傳統水墨動畫由于受到中國傳統美術的影響,平面化和留白、寫意是其重要特點,鏡頭的運動往往以平移為主,適當會有帶有推拉的鏡頭,整體比較呆板,這也是受限于二維動畫制作特點的結果。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視聽語言也開始影響水墨動畫的創作,大的縱深鏡頭、360 度鏡頭、一鏡到底等豐富多樣的鏡頭運動方式使得觀眾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視聽體驗。
在做前期分鏡設計的時候,創作團隊在里面加了很多電影式的鏡頭,但是后來發現電影化的視聽鏡頭在水墨動畫片中不宜過多。比如,三維動畫中要讓90%的鏡頭運動起來,但在這次的創作中,創作人員設計分鏡頭的時候盡可能地避免三維動畫的創作習慣,比如帶有強烈縱深的鏡頭運動、鏡頭的急拉急退等。創作團隊經常會在創作之前先觀看《山水情》等經典水墨作品,從經典水墨中感受視聽語言的特點,然后慢慢融入與之呼應的現代鏡頭運動方式。在《秋實》作品中有一個典型的現代視聽語言代表,即長鏡頭的運用,在整個電影鏡頭里面,這個鏡頭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現代視聽語言,當主角情緒低落的時候看到夢寐以求的石榴,一抬頭,鏡頭開始180 度地旋轉,這種視聽表現手法在傳統電影中極其常規,但在水墨片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傳統的二維水墨很難進行180 度鏡頭旋轉的表現,現在有了三維技術的輔助就可以輕松實現,與全片平面化、寫意化的鏡頭銜接得恰如其分。這一次的創作考驗的是如何將現代的視聽語言與水墨動畫特有的平面化視聽語言相結合,也就是既能保留水墨畫平面、留白、寫意的感覺,又能融入現代的視聽語言。
中國傳統水墨動畫敘事往往強調的是主題思想,或者說是一種意境,通過畫面表現主題。比如,在經典水墨動畫《山水情》中,故事的發展平緩,結局順其自然,沒有刻意強調戲劇性。在這次創作中,盡管《秋實》短片只有4 分鐘,但是在敘事模式上采用了好萊塢電影的敘事模式,強調敘事的一波三折以及意外結局,這也是電影學院創作的一個特點,即動畫創作無論是在視聽呈現還是故事情節上,都更具有電影敘事的特征。
這一次NETFLIX 推出的《愛,死亡和機器人》系列動畫短片里,幾乎每一部短片都強調哲理以及故事的戲劇性,在故事情節上強調一波三折,設置懸念,往往在最后一分鐘才揭曉。觀眾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到了最后才知道最終的BOSS,讓觀眾的情緒始終跟著劇情懸疑的設置起伏,用一個意料之外但又情理之中的結局讓觀眾產生深刻印象,這就是故事戲劇性的魅力。
以往由于技術的限制,我們會把大量的工作放在角色的運動上,往往忽視整個畫面的自然運動,但畫面就像大自然一樣會呼吸,會受大自然中的風雨雷電的影響。因此,這次的創作中加入了大自然對畫面的影響,比如落葉、微風、樹葉的隨風擺動,盡可能讓整個畫面都動起來,這些效果的實現都有賴于技術的發展。
縱觀中國動畫電影發展史,成就傲然。1961 年7 月,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在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誕生了。1963 年12 月,童話題材影片《牧笛》拍攝完成,《牧笛》是繼《小蝌蚪找媽媽》后的乘勝之作,源自齊白石弟子李可染的名作《牧童與牛》。1988 年10 月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攝制完成的《山水情》,創造性地將人物作為影片的主體。影片將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呈現得淋漓盡致,借此使人物不占主體地位的傳統水墨寫意山水畫有了質的提高。在《山水情》之后,我國水墨動畫的發展遭遇了瓶頸,幾乎處于停滯階段,隨著便趨向于商業化的發展道路,水墨動畫也因此走向了低谷。
水墨動畫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其藝術形式的需求層次也不斷地提高。從最初傳統的單一型手繪方式到現在數字化多元型的表現形式,這期間的變化日新月異。
水墨動畫的呈現主要指向技術型。現下,我們所能看到的水墨動畫都是經過了多道程序制作而成的。例如,水墨動畫的較好呈現是因為原畫也如同普通的動畫般在中間添上了許多中間畫,之后再通過相應的軟件進行渲染,由此才能得到我們所看到的水墨動畫。水墨動畫依賴于技術,受制作技術的掣肘,這就導致了水墨動畫的制作難度大、周期長、成本高。這些限制因素使得水墨動畫的發展緩慢,難以得到有效發展。另外,我國始終提倡發展大眾喜聞樂見的通俗文化,而水墨動畫則是以實驗探索片、藝術片為主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群眾,從而導致水墨動畫的發展難以得到大規模的推廣。萬幸的是,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傳統水墨動畫的主要技術形式不僅延續了下來,而且還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逐漸有了符合時代需求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在傳統水墨動畫的發展下,逐漸衍生出了中國的二維水墨動畫。它不僅僅包含了水墨動畫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還兼具極高的欣賞價值與藝術價值。而高藝術價值的背后則是大量財力與制作團隊無數心血的堆砌。每一個傳統的二維水墨動畫的制作,都離不開一個龐大的優秀團隊。這就使得團隊內部要求每一位成員都要具備精湛的國畫繪制水平。隨著水墨動畫師技術傳承的斷層,當先一輩水墨動畫師離開后,后一輩的水墨動畫師卻沒能接續上,這就造成了我國水墨動畫發展無人可用的尷尬境遇。
生活物質的改變也帶來了人們審美觀念的進步。水墨動畫與當下主流的動畫相比,缺乏激烈的視聽刺激,水墨動畫寫意與抒情的特點則為受眾理解、賞析動畫設定了準入的門檻。基于當下年輕人快節奏的娛樂性需求現狀,顯然以水墨動畫作為娛樂消遣并不符合年輕人的需求。因此,水墨動畫的受眾范圍也在不斷地縮小。
由于受到表現形式的制約,運動中的水墨動畫以及它的題材同樣受到了限制,繪畫元素的單一性使它只能從傳統的畫作中去尋求靈感。因此,傳統的水墨動畫想要重新步入大眾的視野就必須有所改變,有所創新。水墨動畫的創新能夠幫助其塑造既符合本民族內涵,又能走向國際化的動畫品牌形象。
從《大鬧畫室》誕生至今,中國動畫已然在風雨中飄搖了90 多年。同電影相同的是,發展中的中國動畫片不可避免地吸收了一些外來文化,從而被打上了“舶來品”的烙印。盡管這種民族性不夠鮮明的電影飽受國人的詬病,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確是中國諸多電影類型中最早登上國際化舞臺的一種。水墨動畫能夠從上世紀的90 年代進入觀望期,并持續至今,這要得益于上世紀50 年代到80 年代末中國水墨動畫民族風格的啟蒙。在此之前中國水墨動畫的發展還停留在單一地模仿照搬美蘇動畫風格的初創期。
1957 年,時任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廠長特偉提出“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由此拉開了“中國學派”自建歷程的序幕。“中國學派”一詞最早見諸張松林所撰寫的《尋覓美術電影民族化的足跡》,而后由尹巖追溯了“中國學派”理論源頭,由此就使得“中國學派”的內涵定義得到了明確,并且有所引申發展。
我們現在所認為的“中國學派”特指在上世紀發展的具備鮮明中國特色的動畫作品。該學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鼎盛時期,此時中國動畫片的發展已經基本解除了動畫制作在視聽技術上的掣肘,從動畫無聲默片的時代順利過渡到聲畫兼具的創作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動畫的創作出現了兩次高潮:第一次的高潮有賴于民族風的開創,出現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第二次便是七十年代進入的興盛期,該時期一直維持到九十年代才結束。在這一階段所產生的動畫片無論從數量的維度還是質量的維度上來看都達到了巔峰,并且因為獨具特色的中國民族風格而在國際上屢次斬獲大獎。
“中國學派”不是橫空出世的,其興盛與它所處的時代密不可分。首先,它誕生于新中國成立之后。這段時期是一個比較穩定的時間段。在此時期萬事待興,人們才能夠將全部的身心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事業中。當然,動畫片的創作也包含其中。其次,搭乘著計劃經濟的東風,政府始終在政策和資金上對動畫片的創作扶持有加,穩定的資源投入使得動畫片的創作有了常態化的發展,質量也有所保證。隨后,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成功地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毛澤東在文化藝術方面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發展方針,這為動畫片的進一步創作提供了寬松有利的客觀條件,使動畫片的創作寬松而自由。至此,動畫片的題材以及形式都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除此之外,動畫片的發展有賴于時代因素的加持,同時它也受到時代的約束,擺脫不了時代政治主題的干預,這也是“中國學派”走向沒落的原因之一。
1956 年《烏鴉為什么是黑的》在國際獲獎的尷尬事件,成為了中國民族動畫創作意識的啟蒙。國際上將我國創作的作品誤認為蘇聯的作品的事件深深地刺痛了中國動畫人的自尊心,從而使他們開始覺醒,決心創作出真正屬于中國的動畫作品。這也使得中國的動畫人開始明白,僅靠單純的技術模仿是無法讓中國的動畫屹立于世界動畫之巔的,也唯有民族的動畫才是世界的動畫。因此,如何快速定位民族性的動畫是當務之急。1957 年,許多才華橫溢的中國動畫人在濃烈的民族情結的號召下,積極響應特偉所提出的“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毅然決然地走上了民族動畫創作之路,從而產出了一批優秀的作品,例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這突破了既定技法的枷鎖,豐富了動畫片的類型,創作出了清新典雅的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明快歡脫的《豬八戒吃西瓜》、童趣盎然的《湖光歌舞》。這一系列作品的產出為“中國學派”贏得了國際美譽。它雖不能代表中國動畫片的全貌,卻代表了中國動畫史上最為突出的成就以及鮮明的中國民族風格。
東方的神秘色彩在中國動畫中同樣也有所體現。中國動畫的題材通常取材于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等。“中國學派”的主要陣地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而具備民族傳統文化風格的美術電影理論也正是依托于其才得以發展,之后隨著我國動畫從業人員的不斷實踐與發展,動畫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最終使得“中國學派”躋身于世界動畫學派之列,與南斯拉夫的薩格勒布學派齊名。“中國學派”是一種完全不同于迪士尼動畫美學流派的世界級動畫學派。動畫理論屆對“中國學派”的開創與不斷充實,將中國動畫的“內容為先”的理論基調推向了高潮。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可以說是中國學派的精神來源,其制造出了一批極具中國特色的美術片,如《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山水情》等,這些作品以其不同于日美、具有中國原創的風格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之后,各個高校紛紛設立動畫專業,上海電影制片廠的老前輩們對動畫專業的建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幾個最早的、最有影響力的動畫專業的開辦院校可以說與上海電影制片廠的精神和使命一脈相承。
在這個概念的推動下,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原創精神的學生作品,這些作品盡管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都具有學生特有的個性化以及原創性,這極大地影響了之后的動畫專業的發展與建設。動畫電影作品《小兵張嘎》耗時六年,由北京電影學院在校教師和學生作為主創來進行制作完成,導演、編劇、分鏡設計等幾個關鍵崗位,都是由教師、研究生、本科生參與的,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由學院牽頭拍攝完成的一部動畫電影。
在《小兵張嘎》以后,北京電影學院又陸續推出《歡笑滿屋》《巴特拉爾傳說》《快樂奔跑》《兔俠傳奇》《終極大冒險》等長篇動畫電影,這對高校制作動畫電影起到了標桿和榜樣作用。在這些作品中,一方面從題材上都強調原創性,每部影片都特色鮮明;另一方面,在人才培養上很好地通過實踐來鍛煉在校學生,不僅僅是動畫專業,電影學院的其他專業,如管理、錄音、表演、攝影、導演系都有學生參與,電影學院的這種電影體系對動畫電影的創作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同時通過這種合作也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學會了合作創作。
電影學院的創作團隊做“秋實”項目的時候就提出要從中國傳統經典中尋找創作靈感,在此基礎上利用技術的優勢以及根據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的特點來進行現代化的創新。強調“傳承與創新”,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好的養分進行現代化的演繹。
近幾年火爆票房的《大圣歸來》《白蛇》《大魚海棠》等動畫電影的熱播使得我們重新認識到中國本土文化的重新崛起。
“中國學派”引領了中國動畫的輝煌,也引領了中國動畫教育的誕生和發展。《秋實》這部作品可以說是把“中國學派”精神積極付諸實施的一部作品,相信在此之后會有大量的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并在各方面都有所創新的作品出現,在國際動畫舞臺上具有中國特點的動畫會越來越多地涌現出來,重現上海電影制片廠前輩們創造出來的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