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 湖南 衡陽 421001)
20 世紀中葉,學術界開始關于文化遺產的討論,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進一步推動了文化遺產的保護理論和實踐探究,研究開始趨向于多學科、多領域、無國界化。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兩種形態。目前,國內對文化遺產研究處于一個較為初級的研究階段,以《世界遺產名錄》為依據,從不同尺度的文化遺產空間規律進行探究。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路徑以及機制是當前的研究重點,當前的研究熱點主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塑造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期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指明了方向。湖南是文化遺產大省,文化傳承從未中斷,故其文化遺產的研究對國家和民族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湖南位于長江中游的南部,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條件,其區域性的歷史文化形態,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湖湘文化具有崇尚真理、兼容并蓄的風格特征,是一種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文化,湖湘文化遺產具有民俗性、包容性和歷史性。湖湘文化遺產資源極為豐富,由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部分組成。物質文化遺產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指各種以非物質文化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且世代傳承的傳統文化,是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特殊表現。此外,除傳統文化遺產之外,湖南還擁有特殊的紅色文化遺產。
湖南物質文化遺產有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陵與舜帝陵、反映秦朝歷史的里耶古城遺址、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的馬王堆漢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老司城遺址、南岳衡山風景名勝區、鳳凰古城、韶山毛澤東故鄉等。湖南是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民族文化的重要匯聚之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極為豐富,且類型全、樣式多,如蘇仙傳說、盤王大歌、張家界陽戲、南縣地花鼓、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以及昆曲、花鼓戲等極具湖南當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湖湘紅色文化遺產概念由發展紅色旅游的五年規劃“211”工程正式提出,是湖南省內關于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重大歷史事件和革命運動的相關遺產,具有重要紀念、教育、歷史和科學研究價值。湖南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搖籃,擁有眾多湘籍革命家群體的活動故址,包括毛澤東故居、賀龍故居,以及秋收起義、新民學會舊址等。紅色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價值與民族文化,在我國大力支持發展紅色旅游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湖湘紅色文化遺產,弘揚紅色精神特質,讓游客深切感受湖湘紅色文化遺產所帶來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湖湘紅色文化旅游“品牌”。
借鑒部分學者對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的研究,結合湖南文化遺產的地域特色、知名度和影響力,總結了湖湘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主要集中在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個方面:
(一)自然環境
1.河流因素
人類自古依水而居,擇水而憩,河流不僅是主要的生活資源,而且具有防火防災的作用,其沿岸地帶作為人口的主要分布區,為人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湖南省地處中國中部、長江中游,河網密布,主要由湘、資、沅、澧四水及其支流組成,因省內大部分區域都位于洞庭湖的南邊,從而得名“湖南”,又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全境,從而簡稱為“湘”。豐富的水系資源孕育眾多特色的文化遺產,如澧水船工號子(澧水)、漁歌(洞庭湖)、賽龍舟(沅水)等。
2.地貌因素
地形地貌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人類創造文化的物質條件和客觀因素。湖南省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和平原為主,東、西、南三面環山,逐漸向中部及東北部傾斜,各類文化遺產受地貌特征影響,各具特色,例如:永順縣特殊地形為土家族吊腳樓建造技藝的產生提供了條件,瀏陽因地質劇烈運動而形成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天然彩色菊花石礦成為石雕的材料等。
3.氣候因素
宜居的氣候條件推動地區人口聚集,同時也為文化遺產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湖南省屬于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氣候,是我國雨水較多的地區之一,光、熱、水資源豐富,并且三者高值基本同步;氣候年內變化較大,春夏雨水較多,秋冬較為干旱;三面環山的地區氣候的垂直變化最為明顯,以湘西與湘南山地為代表。適宜居住的氣候環境,為文化遺產的產生提供了優越的氣候條件。例如,安化縣特殊的氣溫條件、充沛的雨水量,成就了黑茶制作技藝等。
(二)人文條件
1.經濟因素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文化遺產分布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地區生產總值與文化遺產資源呈正相關性。湖南省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迅速,湘江流域是湖南省最發達且具有發展潛力的區域,擁有眾多文化遺產資源。但經濟并非決定性因素,湖南湘西地區雖然由于區位或者交通等因素導致經濟發展緩慢,但由于擁有悠久歷史文化以及大量的少數民族聚居,文化遺產數量也較多。
2.文化因素
文化遺產多分布于人口繁多、農耕文化發達的地區,且區域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決定了文化遺產的風格。湖南省是多民族省份,有漢族、苗族、壯族、瑤族等55 個民族,是我國內陸地區少數民族聚居較多的省份之一,擁有獨具魅力的少數民族風俗文化,以湘西、湘南最多,如苗族的服飾和銀飾鍛制技藝、苗族特殊節日四月八和趕秋節、土家族的織錦技藝及特殊節日土家年等。
3.交通因素
文化遺產的傳播與發展離不開交通,交通條件優越的區域與城市會帶動周邊區域多種文化交融發展,形成特色文化遺產資源。湖南省內交通運輸網絡發達,公路、鐵路、水路及航空交通都極為發達,對外交通網絡建設也快速發展,新增國際航線以及鐵路加速了湖南交通運輸發展,帶動經濟發展,從而促進周邊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文化遺產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精神動力,不斷推動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一直以來,湖南省都極為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關注國家出臺的關于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法律法規,基于當前湖南省文化遺產的情況,推行出切合本省的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并且嚴格執行。培養專業人才,重點加強對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時還制定了一系列保護相關傳承人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除此之外,湖南省還積極參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為提高湖湘文化遺產的傳播力度,建立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廳和博物館,為進一步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瑰寶,文化遺產的背后承載著歷史發展的脈絡與民族的精神,彰顯著文明的無限魅力。湖湘文化作為一種區域文化,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也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在保護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礎上,提升湖湘文化的影響力與發展力,積極促進湖南省社會經濟的發展。基于湖南省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現狀,結合湖湘文化遺產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未來湖湘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完善相關的保護與管理機制。制訂文化遺產保護細則,使法律法規跟上保護工作的需求,從而推進湖湘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的研究,協調湖湘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二)注重文化遺產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湖南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但缺乏高層次的保護技術與專業人才,應重點培養具有湖湘文化功底的旅游業人才,推動湖湘文化遺產的傳播與發展。
(三)塑造“湖湘文化”品牌與“名片”,明確開發層次和重點。結合湖湘文化遺產的地域特色、知名度和影響力以及旅游資源的等級進行分級開發,加大力度保護暫未形成旅游規模的文化遺產,促進省域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加強現代技術的應用。建立全面系統的湖南文化遺產數據中心,制定實行文化遺產的大數據共享機制,構建大數據法律體系。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將文化遺產轉換成永不丟失的數字形態,避免被破壞和失傳等風險。借助互聯網等傳播平臺,提升湖湘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五)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發揮對外交流合作機制、平臺、渠道等資源優勢,讓湖湘文化遺產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