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建忠
(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 上海 201102)
我們通常所說的戲曲演員的基本功,指戲曲演員在上臺表演時所展現出來的程式和技巧的基本功夫。對于戲曲演員來說,基本功就是他們在臺上表演時通過日積月累的基礎訓練,從而形成的一種自然而然的儀態和功底。
戲曲基本功的課程主要包含:腿毯功、把子功、身訓等。腿毯功訓練戲曲演員腰、腿的軟度和力度各項技巧,動作在動態、靜態時的靈敏度和控制力,提高腿部韌帶的柔韌性和肌肉的量力、耐力,以適應各行當角色千變萬化、絢麗多彩的表演需要。戲曲唱、念、做、打是戲曲表演的“四功”。四功之一的“打”功,指的就是“把子功”(還有毯子功、腰腿功,統稱基本功的“三大塊”)。打把子套路多、變化也多,工架性、規范性很強;一招一式,極具雕塑美。扎實的把子基礎,是衡量一個戲曲演員是否全面的重要標志。俗話說:“戲好學,功難練”。這個“功”當然也包括把子功。“身訓”,身段訓練是戲曲演員必須經歷與掌握的戲曲形體藝術“程式”化的重要訓練,是戲曲演員能在舞臺上靈活運用這些戲曲程式,呈現出所飾人物與故事情節、表達人物思想感情及塑造人物形象、提示人物內心活動的重要表現。
戲曲的基本功范圍很廣,同時演員在舞臺上的表現是一個綜合的體現,比如說演員在舞臺上走臺步的姿勢,圓場好不好看;腿功的軟度好壞,身段協調的配合和表情的變化,戲曲演員腳步、圓場是否優美;演員在舞臺表演時何時可以轉身,念白的儀態、拿道具的形態、翻身、涮腰,各種把子、身訓和翻跟頭等等,這些動作均離不開扎實的基本功。戲曲演員表演時會有高難度動作的出現,比如翻身,跳躍,平轉,側空翻等,這些高難度動作的流暢表演更離不開身體柔韌度,腿部等基本功的練習。
戲曲基本功的發展主要經過了四個歷史時期。
(一)初始時期
初始時期主要是指戲曲發展的最早期,大約為十二世紀到十六世紀之間。商品經濟的萌芽階段,開始出現勾欄瓦舍,進而逐漸演化出了商業性的群體表演,這個時候戲曲團體也順應潮流的出現了,此時學習戲曲、表演戲曲的人大多都為謀生,是貧苦人家的孩子,他們大多是被強迫的,簽了賣身契,并非真正的熱愛戲曲表演這一行業。學習戲曲的方式還是比較古老的拜師學藝,還未形成戲曲學習的體系。師傅也沒有經過專業的帶學生的訓練,且徒弟所學知識內容的好壞完全取決于師傅的教授,因此更不用談基本功的教學。也許資質好的老師已經開始培養徒弟練習基本功,但大多數則沒有這種意識,只是單純的將自己的本領進行傳授,不分主次,更不用談循序漸進的模式。
(二)集體培訓時期
隨著封建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拜師從藝這一學習模式漸漸被一種新型的“科班形式”所代替,科班是專門培養童年演員的。專門培訓戲曲表演的科班形式,采用集體培訓的方式,這是由于當時不僅僅有戲曲表演,其他類的舞臺表演也慢慢登上歷史舞臺,競爭日益激烈使得演員培訓走上專業化,以提高競爭力。我國戲曲由此逐漸進入一個有組織、有培養模式、有針對性的專業化培養新時代。這個時期,基本功訓練開始被重視。
(三)變革時期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社會制度的變革和先進文化的傳入,使得科班制度越來越不適應大眾需求,僅僅從童年時期開始培養專業的戲曲演員也變得越來越不現實。新的戲曲培養模式誕生了,這就是戲曲表演專科學校的成立,其中設置了專門的表演課以及專業文化課、戲曲知識課等,更重要的是出現了招生入學模式,有戲曲愛好的人需經過專業的考核才能進入戲曲表演學校進行學習。戲曲表演學校的成立實現了戲曲培養階段的又一次偉大的歷史性飛躍。但是由于社會制度還處于變革時期,不穩定因素很多,還未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教育體系,但戲曲基本功已經開始被學校的老師重視,并開始研究戲曲基本功的重要體系。
(四)新時代新發展時期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制度的穩定,出現了以中國戲曲學校為代表的新型教學機構,借鑒前人經驗并在其基礎上加以改正形成了一套完成的教學體系,其中就包括對基本功的訓練:訓練內容、訓練時期、訓練方式等。任何想要登上戲曲表演舞臺的人均需要經過六年甚至是十年基本功的訓練,并經過專業的考核才能登上神圣的舞臺。到這時,戲曲表演的培養模式真正形成體系,之后的人才培養也大多是在此基礎上調整和完善。
縱觀四個時期,隨著戲曲舞臺,戲曲表演的專業化,戲曲基本功的培養重視程度也逐漸加深,由此說明戲曲基本功對戲曲舞臺表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何把握好戲曲表演時動作的快、慢、動、靜均離不開戲曲基本功的訓練。
戲曲表演中的四功指的是唱念做打這四項基本功。同時還有五法,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這五種戲曲表演的基本方法。四功五法是戲曲表演的活的靈魂,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內容。
(一)在戲曲表演中少不了許多武打戲,就是我們所說四功中的“打”,武打戲對于基本功的要求比文戲要嚴格很多,在武打戲中必不可少的是打斗場面的出現,不同的場景打斗的模式也不同。如何在打斗的過程中保證動作的流暢和優美,對不同類型的打斗做出更好的詮釋,以打斗的方式傳遞所扮演人物的心境,這就需要扎實的基本功訓練,使技巧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來。缺少基本功的訓練勢必會出現腿力或者腰力不足的現象,導致武打動作不協調,生硬僵化,進而無法表現人物所具有的靈魂,內在的性格等,給觀眾不好的體驗,甚至都無法通過專業的考核。
(二)在文戲中運用到四功中的唱和念。文戲中唱和念賦予了人物靈魂,只有深刻的掌握了唱和念才能將觀眾帶入到這個人物角色中去,才能豐富舞臺的表現力。同一個人物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心理變化,怎樣將這些心理變化進行完美的過渡,需要戲曲表演人員認真揣摩,這少不了基本功的訓練。比如王昭君這一人物在一段戲曲中可以有多種表現形態,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心境。如何表現出幼時的活潑調皮,遠嫁匈奴時撕心裂肺的思鄉之情,喪夫喪子以及晚年的再嫁這一悲慘命運,只有練好基本功才能對人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融入人物角色,給觀眾身臨其境之感,增強戲曲表演的質感。
(三)基本功是戲曲表演活的靈魂,戲曲表演不同于電視劇和電影會利用大量歌曲,復雜的背景來烘托人物的情感,不需要大量的人物,甚至只是特定的某一具體的場景,只需要一個臺子,幾個具有扎實基本功的戲曲武戲演員便可完成一段令人拍案叫絕的劇作。戲曲的呈現主要是通過戲曲演員來傳達,戲曲演員將基本功的精神融合成身體的一部分,塑造人物的時候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人物的形態,甚至說將自己和人物合二為一,一嗔一笑盡顯人物的形態,而不單單只是利用技巧來豐富人物。觀眾看戲曲表演并不是看舞臺背景的布置是否逼真,或者舞臺背景音樂是否符合當下的場景,而是看戲曲演員的表演是否能打動人心,只有練好基本功,做到身上有,才能在表演的時候達到心里有的境界。由此可見,好的基本功是戲曲舞臺表演的靈魂。
戲曲表演的基本功對戲曲表演舞臺如此重要,因此需要戲曲專業的老師專家們不斷創新豐富其體系結構。
(一)首先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們普及基本功學習的影響以及練不好基本功的后果,同時要尊重學生,善于傾聽學生的觀點,這是教師應具有的最重要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情操。教師應寓教于學,總結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制定出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愿意去自主學習基本功。
(二)教師應因材施教,針對每個學生自身的情況對教學體系加以調整,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該將基本功的訓練分成幾個層次,按照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原則傳授,先培養學生的興趣,如果一開始就是枯燥無味的基本功訓練,再大的熱情最終也會消失殆盡。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基本功的掌握,而且可以在訓練過程中進行適時指導,讓學生少走彎路,深入理解基本功訓練的精髓所在。
(三)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任何事物都分主要和次要,在基本功的訓練過程中要達到主次分明,找出所有基本功基礎中的基礎,并強化學生們的練習,之后的其他基本動作則均是以此為支撐,不斷延伸。比如武戲中的基礎就是腰腿柔韌度的訓練,之后無論是側翻還是平翻等訓練,均會容易很多。對于基本功的教學不單單只是一個任務,更是一門藝術,如何使學生們對戲曲表演更感興趣,如何使學生們取長補短,事半功倍,這些都需要長久的摸索,因此我們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留給我們的教學經驗,同時也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出新時代的優秀戲曲界人才。
戲曲基本功對于戲曲演員的舞臺表演極其重要,練好戲曲基本功可以讓戲曲演員真正做到一人千面,讓觀眾在欣賞形式美的同時發現其程式表演的靈魂,在技巧嫻熟的同時使表演更加具有感染力,更能讓觀眾產生共鳴,可以做到“一戲九異”。對于基本功的練習是即使有再好的天賦也無法替代的,因此任何戲曲演員均需要勤加練習,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本文通過梳理戲曲基本功的含義,戲曲基本功的發展歷程進而引出了戲曲基本功的重要性,這啟示著我們要不斷學習、改進、創新,將戲曲基本功真正融入到戲曲表演之中,只有這樣我們祖國的傳統文化才能進一步發揚光大,戲曲事業才能大放異彩,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