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倩
(湖南工業大學 音樂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倡導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發展理念已逐漸成為全國各城市發展建設的主導思想。音樂藝術素養,既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構建社會文明的主要途徑,在“五位一體”建設目標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的文化藝術教育歷史悠久,但較系統、完整的音樂藝術實踐與音樂藝術素養教育,是近些年才出現的。從相關理論研究的進展來看,整體而言,當前學界在音樂藝術素養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音樂藝術素養的重要作用與價值研究,音樂藝術素養素質教育的可持續性研究以及城市居民音樂藝術素養的推進路徑研究等。
綜上所述,近年來國內出現了一系列與音樂藝術素養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并對城市居民音樂藝術素養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理論參考作用。然而,總體上看,國內對城市居民音樂藝術素養的相關研究剛剛起步且有待進一步完善,特別是研究背景較模糊,多數研究成果忽略了當前社會處于由物質文明向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轉型的客觀現實背景。本文即是以此為切入點,試圖結合我國正處于由物質文明向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轉型發展的背景,研究社會轉型進程中城市居民音樂藝術素養的層次結構及其具體內涵,并以全國文明城市株洲市為例,采用實地調研、現場訪談等方法分析了城市居民音樂藝術素養的現狀特征與典型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新時期株洲市城市居民音樂藝術素養的提升對策與建議,為“十四五”時期全國文明城市株洲市以及其他相類似的城市城市居民音樂藝術素養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參考。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物質文明向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轉型發展的歷史階段。也正是由此,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習總書記也指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任務。在社會主義文藝事業中,音樂藝術是重要組成部分。
音樂藝術素養指的是人的音樂感悟能力、音樂表現能力以及音樂鑒賞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音樂藝術素養是一個既具有層次結構,又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結合我國正處于由物質文明向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轉型的歷史發展背景,嘗試將社會轉型進程中的城市居民音樂藝術素養劃分為三大層次,并探討基于三大層次的城市居民音樂藝術素養的豐富內涵。
外圍層是音樂藝術素養的初級層次。在外圍層,主要表現為廣大城市居民“愛音樂”,具體表現為廣大城市居民對音樂藝術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喜歡吟唱流行歌曲,能識簡譜等。
中間層是音樂藝術素養的中間層次。在中間層,主要表現為廣大城市居民“懂音樂”,具體表現為廣大城市居民能夠掌握歌唱、演奏等音樂技巧,并具有較高的音樂專業能力。
核心層是音樂藝術素養的最高層次。在核心層,主要表現為廣大城市居民“用音樂”,具體表現為廣大城市居民能夠有效運用音樂藝術來講好中國故事,從而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文化強國”建設。
課題組預先設計了訪談提綱,并主要采取實地調研、現場訪談等方法進行城市居民音樂藝術素養的現狀調查與研究。實地調研、現場訪談區域以全國文明城市株洲市為例,于2020年9月1日至5日先后多次赴株洲河西沿江風光帶進行現場調研,共深度訪談30人,其中男性與女性各占50%。
主要從受訪者的年齡特征、教育特征、職業特征、收入特征、目的特征、空間特征等方面進行分析。
從受訪者的年齡特征來看,20歲以下的受訪者給出的回答多是進行音樂藝術的訓練,談不上音樂藝術素養實踐;21-40歲的受訪者給出的回答以“音樂藝術素養不高”居多;41歲以上的受訪者多認為具有一定的音樂藝術素養,特別是退休職工對自身音樂藝術素養普遍持肯定態度。
從受訪者的教育特征來看,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兩頭低、中間高的特征,即初、高中以下學歷的受訪者更多地傾向于“談不上音樂藝術素養”;本、專科學歷的受訪者多認為“具有一定的音樂藝術素養”;與初、高中以下學歷的受訪者相類似,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受訪者也多認為“自身音樂藝術素養不高”。
從受訪者的職業特征來看,公務員以及事業單位人員的音樂藝術素養相對較高;私營企業從業人員普遍認為由于職場壓力較大,沒有更多時間開展音樂藝術素養實踐;自由職業者等從業人員則普遍認可自身音樂藝術素養。
從受訪者的收入特征來看,音樂藝術素養與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基本呈正相關關系,即收入水平較低的受訪者往往否認自身存在音樂藝術素養,甚至個別受訪者表示從來沒有接觸過音樂藝術;而收入水平較高的受訪者則會經常開展音樂藝術素養實踐。
從受訪者的目的特征來看,選擇“業務愛好”的占比35%;選擇“消遣娛樂、減輕工作壓力”的占比33%;選擇“提高人文素養”的占比25%;選擇“其他”的占比7%。
從受訪者的空間特征來看,選擇“小區廣場”的占比35%;選擇“居家”的占比45%;選擇“KTV”的占比10%;選擇“歌劇院等專業場所”的占比5%;選擇“其他”的占比5%。
1.外圍層:對“愛音樂”范疇的思考
城市居民音樂藝術素養的外圍層以“愛音樂”為主,其最簡單的表征方式是廣大城市居民能夠識簡譜,多具備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
從現場訪談結果來看,反饋喜愛音樂藝術的城市居民為25人,占比83.33%,另外5人則反饋喜愛其他藝術形式;反饋能夠簡單識讀簡譜的城市居民為24人,占比80%,但也有20%的城市居民不能識讀簡譜。因此,從現場訪談結果來看,株洲市廣大城市居民普遍喜愛音樂,其音樂藝術素養整體上高于外圍層的范疇。
2.中間層:對“懂音樂”范疇的思考
城市居民音樂藝術素養的中間層以“懂音樂”為主,其最簡單的表征方式是廣大城市居民能夠掌握歌唱、演奏等音樂技巧,且具備較高的音樂專業能力。
從現場訪談結果來看(受訪對象為反饋喜愛音樂藝術的25位城市居民),反饋能夠掌握歌唱、演奏等音樂技巧,具有較高的音樂專業能力的城市居民為17人,占比68%;在這68%的訪談對象中,又有5位受訪對象表示除掌握歌唱、演奏等音樂技巧外,還業余從事著音樂理論研究,但占比不足30%。因此,從進一步的深度現場訪談結果來看,株洲市廣大城市居民“懂音樂”的占比還偏少,其音樂藝術素養整體上在中間層范疇。
3.核心層:對“用音樂”范疇的思考
城市居民音樂藝術素養的核心層以“用音樂”為主,其最簡單的表征方式是廣大城市居民能夠發揮音樂藝術專長,用音樂藝術講好中國故事。
從現場訪談結果來看(受訪對象為反饋具有較高音樂專業能力的17位城市居民),反饋用音樂藝術引導、推動了新時代家風建設的城市居民為14人,占比82.35%;然而,比較而言,反饋用音樂藝術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更高層面的“文化強國”建設的明顯偏少,僅有2人,占比11.76%。因此,從更進一步的深度現場訪談結果來看,株洲市廣大城市居民“用音樂”的占比還明顯偏少,其音樂藝術素養整體上還未進入核心層范疇。
要以當前“十四五”規劃為契機,以文化、藝術、旅游的融合發展為切入點,出臺符合本區域實際的文化藝術發展規劃,并將音樂文化藝術作為重要內容寫入規劃,從發展目標、工作重點、配套措施等層面強化規劃引導。與此同時,政府職能部門要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以“文化強國”戰略導向為重要目標,在全社會積極營造濃郁的音樂文化藝術氛圍。
廣大政府職能部門要嚴把思想政治關,堅守文化陣地與音樂文化藝術領域的意識形態,把積極向上的、有助于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的音樂藝術形式、節目等挖掘出來,著力打造一批影響力大、音樂藝術水平高的音樂類節目,并為廣大居民提供更多、更完善的用于音樂藝術素養實踐的文化場所(場地)。
除在高校、中小學開設音樂課程外,還要積極利用老年大學、社區學校等不同平臺開設音樂藝術課程,同時除倡導推廣開設代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中國傳統音樂課程外,還應積極開設聲樂、器樂、舞蹈等課程,拓寬以音樂史、樂理知識為代表的傳統音樂課程的范疇,并豐富廣大居民的音樂藝術實踐。
音樂藝術有多種形式,不應局限于歌唱或演奏等單一的方式,一方面,應鼓勵廣大音樂藝術工作者走向田間地頭,讓音樂藝術真正走到人民群眾中去,用音樂講好中國故事;另一方面,還應依托重點人群著力向合唱團、交響樂團等專業化音樂藝術團體轉型升級,從而使音樂文化藝術在助力“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