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濰坊學院 音樂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20世紀中后期以來,“樂器之王”鋼琴逐漸成為了全世界范圍內學校及家庭音樂教育最為常見的樂器之一。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與日俱增,鋼琴作為音樂藝術的載體對人們的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新形勢下在結合中國國情與學情的基礎上,創建具備中國特色的鋼琴基礎教育體系刻不容緩。
前段時間有幸拜讀了丁菲菲老師發表于《中國音樂》的文章——《新時代中國鋼琴基礎教育的思考——基于三百年鋼琴教育發展演變的啟示》,受益匪淺,收獲良多。丁菲菲老師的文章系統地梳理了鋼琴教育發展的歷史脈絡,闡明了現代鋼琴基礎教育的時代特點,并在文章最后對新時代中國鋼琴基礎教育提出了審視與思考。
該篇文章觀點深刻新穎,論述嚴謹,條理清晰,對鋼琴基礎教育的研究系統全面,是當今鋼琴基礎教育領域不可多得的佳作。文章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從“鋼琴教育發展的歷史脈絡”視角探究了新時代中國鋼琴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文章從鍵盤樂器時代的早期鋼琴教育、傳統鋼琴教育體系誕生、面向普通大眾的鋼琴基礎教育在歐美大陸逐漸形成、遵循人類音樂認知規律的現代鋼琴基礎教育理念誕生四個發展階段系統地梳理了鋼琴教育發展的歷史脈絡,為新時代中國鋼琴基礎教育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背景支撐。第二部分從“現代鋼琴基礎教育的時代特點”維度分析了新時代中國鋼琴基礎教育的發展要求。文章從符合科學的認知發展規律、遵循人類學習的創造性、綜合科學的音樂教育方法并將其貫穿鋼琴基礎教學的始終三個方面闡述了現代鋼琴基礎教育的時代特點,為中國鋼琴基礎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第三部分從“新時代中國鋼琴基礎教育之時代審視與思考”層面探究了新時代中國鋼琴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為我國大環境下鋼琴基礎教育的發展和健全提供了新思路、新理念。
筆者在仔細研讀該文后,結合自身的演奏實踐與教學經驗,對新時代中國鋼琴基礎教育有了新的思考和見解。以下筆者主要就當前中國鋼琴基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及解決對策。
現如今“鋼琴熱”的興起使得鋼琴教師迅速成為一項熱門高薪的職業。由此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兩大問題:其一,高水平的專業鋼琴教師供不應求,課時費昂貴且“一課難求”。這類老師大多畢業于國內外專業音樂院校及藝術類大學,就業方向多為高校教師,這就決定了此類教師面對的學生群體多為具有一定演奏基礎的學生,授課重點主要涉及技術技巧、音樂層次以及應對各類考試的曲目處理方法。目的性過于明確的教學使得這類老師欠缺鋼琴基礎教育教學的機會,對于鋼琴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十分有限。其二,低水平的鋼琴老師分布廣泛。由于高水平專業鋼琴教師的緊缺,在基礎教育階段出現了一批速成教師,這類老師收費較低且平易近人,因此容易獲得家長和琴童的青睞。這類老師主要來自非專業藝術院校甚至非鋼琴專業的畢業生或在校生群體,其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并沒有達到專業水準,僅僅會演奏幾首作品,對基礎教育的認知較為淺薄、片面,他們的普遍存在使得相當一部分習琴者養成了諸多不良的演奏習慣,如識譜不嚴謹、手型不規范、節奏節拍不明確、指法混亂等等。
以目前我國的教育形勢來看,雖說社會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逐年提高,但在應試教育體制當道的大環境下,音樂教育仍然不像其他基礎學科一樣被認同被重視,音樂課仍被作為補漏課、放松課尷尬地存在于中小學課堂教育之中。此外,從國家到地方都缺乏完善的音樂課程設置,孩子們一周最多只有一次音樂課,音樂教學時間的匱乏直接導致孩子得不到專業系統的音樂基礎教育,音樂認知、音樂理論和音樂素養都亟待提高。
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本科、專科院校以及重點初高中學校招收藝術特長生,對藝術特長生的考評僅憑會演奏一兩首作品,并不進行全面的音樂素養評測,單一的考試形式直接導致家長和老師急功近利。在學生音樂基礎十分匱乏的情況下,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也迎合著學生及家長對鋼琴音樂素質教育所產生的錯誤認知,片面地追求樂曲的難度和效果,功利主義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僅僅停留在樂曲演奏的層面,而對音樂內涵及情感的挖掘相對淺薄。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家長尤其初學者的家長,其讓孩子學習鋼琴的主要目的大致如下:第一,為體面而學。鋼琴在家長眼中是“高雅”的象征,鋼琴學習無疑是一種良好的方式和手段,既可以讓孩子有機會在人前表演才藝,又可以提升孩子的氣質。盲目從眾的心理忽略了孩子的興趣所在,諸多琴童陷入被迫學琴的泥沼中,學習效果可想而知。第二,為考級而學。大多家長認為考級是檢驗孩子學習成果的唯一標準和終極目標,迫切希望孩子盡早完成鋼琴考級,因此會出現不顧孩子水平和能力,一心求快、急于求成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就會無形中干預教師的教學方案和進度,而老師迫于壓力因時間有限只能集中精力攻克考級作品。第三,為升學而學。一些家長在察覺孩子文化課成績難以升入理想的高中或大學時,便要求孩子培養特長,以此作為通往理想學校的捷徑。無論出于何種目的,都違背了鋼琴基礎教育的初衷,鋼琴的學習僅僅淪為一種工具。
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更多地著眼于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才能。鋼琴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們個個培養成職業鋼琴家,或者是幫助家長鑒別和塑造鋼琴人才。作為鋼琴基礎教育的講授傳播者,鋼琴教師應該主動摒棄因社會和家長的壓力而迫于無奈的畸形教學模式,一位有思想的鋼琴教師應在努力提高自身音樂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同時積極總結和把握學生的學習、認知的發展規律,掌握多元化、多層次、多途徑的教育方法并將其充分運用于鋼琴基礎教育課堂之中。健康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至少應該具備以下素養:嚴謹的讀譜習慣,良好的節拍節奏感,敏感的音樂感知能力,適度的情感表達能力以及共情能力。
家長是孩子音樂啟蒙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學校。大部分學齡前兒童在學習鋼琴之前并沒有切實做好接受音樂教育的準備,鋼琴教育如空中樓閣,舉步維艱。如果孩子在18個月之前沒有從其父母那里獲得一種類似于語言環境的音樂同化環境,后期的學校教育便很難改善音樂教育現狀。樂器是演奏者自身的延伸,過早的器樂學習會給孩子們帶來生理上和情緒上的挫折感。以當今的家庭教育現狀來看,只有極少一部分家長能夠對小朋友在節奏和曲調認知方面有所指引,并且音高與節奏本身的準確性還有待商榷,有些家長過度依賴于兒童樂器玩具來進行孩子的音樂啟蒙,但是據筆者了解當前市面上諸多兒童玩具在音高、節奏等方面都缺乏準確性,類似問題直接導致了音樂啟蒙階段的兒童對音高節奏的錯誤及片面掌握,無疑這為日后的音樂基礎教育增加了難度。
家長在對孩子進行音樂基礎教育時應摒棄虛榮好勝及盲目跟風的心理,積極努力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音樂學習氛圍,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領略音樂的獨特風景、魅力。對于已經開始樂器學習的學生家長要配合老師完成學習任務,積極引導,合理安排時間。此外,家長還應平衡學生的課業學習、練琴和休息時間,家長應在鋼琴老師的專業建議和指導下,結合孩子的所學課程,給予孩子合理的指導和督促,否則鋼琴教育將變成孩子疲于應對的學習負擔,這無益于孩子健康快樂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效果只能適得其反。
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鋼琴藝術是情感表達的藝術,情感可以經由鋼琴這一載體得以抒發并得到升華。這就需要演奏者根據所學所見所聞結合所學曲目進行技術技巧的呈現和音樂情感的凝練表達。這里所講的學生主要指有一定自控能力的初高中及以上的學生,鋼琴演奏者需要具備音樂文化和人文科學等多方面的知識,知識的積累有益于學生對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吸收以及對音樂內涵的理解表達。演奏者需注重從其他學科汲取養料,多了解文學、哲學、天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知識,因為植根于深厚文化土壤的音樂表達更具魅力。對于應對藝術類考試的學生來講應在學習過程中堅持“藝術”“文化課”兩手抓,不可偏廢其一。許多學生無法平衡文化課與音樂課之間的輕重關系,認為學鋼琴就可以忽視文化課的學習,然而殊不知文化熏陶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音樂學習層次的提高。
以上是筆者在研讀《新時代中國鋼琴基礎教育的思考——基于三百年鋼琴教育發展演變的啟示》一文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多年來教學實踐經驗對中國鋼琴基礎教育的思考及總結。鋼琴作為音樂基礎教育的有效載體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鋼琴基礎教育的發展需要學校、社會及家庭等各級力量的綜合作用,教師只有在各個環節規范好、組織好、把握好,學生在教與學的實踐中不斷提煉和吸收鋼琴藝術文化和鋼琴教育文化的養分,雙方共同努力才能打造更為成熟和完善的鋼琴基礎教育新模式。
注釋:
①丁菲菲.新時代中國鋼琴基礎教育的思考——基于三百年鋼琴教育發展演變的啟示[J].中國音樂,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