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明
(星海音樂學院 舞蹈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中山的醉龍,融匯了南拳、醉拳、雜耍等技藝,要求表演者有一定的武術功底,運用醉拳的套路,突出酒醉后舞木龍的形態,千姿百態,妙趣橫生。中山醉龍,又稱“剪龍”“轉龍”,發源于該市西區長洲村,因起舞時“醉態朦朧”而得名。這種自發的即興舞蹈,是中山本土獨特的民俗藝術。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浴佛節祭祀后要舉行舞醉龍巡游活動。原舞醉龍是舞龍者拜祀過程中隨意舞動龍頭、龍尾,稱為“轉龍”,后發展成為道具舞蹈。在舞蹈中,舞龍者如略覺清醒,則持酒埕者必從旁強灌,使舞龍者帶醉而舞。
醉龍文化根植于民間,內涵豐富。2004年9月,中山市文化局將醉龍向省文化廳和財政廳申報為重點保護對象,2005年醉龍舞申請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2006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醉龍省級、國家級申遺相繼成功。黃焯根老人也被定為醉龍的傳承人。中山醉龍是嶺南地區歷史存留的寶貴財富。本調查以中山長洲地區為范圍,從醉龍文化的保存、傳承、發展、創新入手,通過對歷史遺存的研究,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歷史文化素材,作用于舞蹈藝術創作,深入民間生活,最終于舞臺呈現,通過對中山地區醉龍文化傳承與發展過程中進行當代藝術創作與創新,充分發揮廣東地域文化的優勢,對傳承嶺南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山醉龍文化背后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是古老而又神圣的舞蹈,是嶺南獨有的一種文化。這對于發展我們中國特色舞蹈與中國文化,保護傳承傳統文化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充分顯示中國特色本土文化的存在。同時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文化融合發展也并軌而行,如何在新時代文化融合發展背景下,把握時代發展契機,挖掘民俗文化,傳承民族文化精神,促進嶺南文化的復興發展與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傳承與保護本土地域性文化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中山醉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明珠,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山醉龍深深扎根于當地農村、縣市,是一項體現著本土人民的文化價值觀和審美理想的民俗活動。提高保護醉龍文化意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同時能促進民族團結,提高民族凝聚力。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保護民族文化遺產是國家彰顯民族個性的需要,是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現實需要。
由于文化傳承人年事已高、多元生活的沖擊、經濟發展的影響、人們對醉龍文化認知的偏差等,中山醉龍也面臨傳承困難的境地。現傳承人黃焯根已高齡,傳承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中山地區村縣只有少數的小孩和農民在學習醉龍,年輕人多數出外打工賺錢,對醉龍不感興趣,舊縣的人學習不多,社會影響力十分有限。雖然中山還是會在過年過節組織類似文化傳播的活動,但大多數不單宣傳醉龍,還有其他民俗舞蹈的成分。所以平時在生活中能了解到中山醉龍的途徑也不多。醉龍文化雖然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相對大多數舞蹈而言沒有被深度挖掘和發展創作,也缺少舞蹈專業相關人士的關注,在舞蹈界的作品少之又少。中山醉龍是后繼乏人,有些表演技藝已瀕臨失傳,亟待搶救和保護。
目前,廣東省各大藝術院校都著力于對醉龍舞的挖掘、保護與傳承。為了探究醉龍舞及其文化在中山當地乃至廣東部分地區舞蹈教學領域的傳承現狀,筆者走訪了當地的高校,他們對醉龍舞的元素做了原始的采集、整理與教學組合編排,整理出了一套初具訓練性的教材,并創作編排了大大小小的醉龍舞創作作品,基本實現了醉龍文化從原生態到課堂教學再到舞臺創作的轉變。
1.醉龍文化傳承人情況及當下困難,多元生活的沖擊、經濟發展的影響。
2.高校教育缺乏對本土文化的傳播交流,影響力不足。
3.醉龍文化保護缺失,表演技藝瀕臨失傳。
1.思想觀念、保護傳播文化的思路改革與創新。
2.本地域人才培養是改革與創新的基礎。
3.地域化課程建設提高學校教育的核心競爭力。
4.依托良好的政策扶植與現代化手段提高傳播效率、影響力,逐步提高地域性文化軟實力。
醉龍舞是否有他的存在與研究的價值?答案是肯定的,作為嶺南文化傳承的舞蹈之一,這對于發展中國特色舞蹈與文化是必要的。醉龍舞背后的嶺南文化源于生活與生產,更在歷史的長河當中與武術、雜技等文化相融合,是嶺南特有的一種地域文化。但對于傳承與保護這項具有巨大價值的文化遺產,顯然我們做的是不夠的,至少對于大多數人甚至生活在嶺南地區的人民來說,都很少接觸到醉龍文化。
首先筆者認為作為傳播文化的形式,演出必不可少,但畢竟演出所能達到的人數與傳播力度是有限的。如果真正想做到讓多數人了解醉龍文化及其舞蹈,首先需要有人學習并且傳承。筆者認為還是要從教育入手,如嶺南的各大藝術高校,星海音樂學院,廣東各地的舞蹈學校等,應該把醉龍文化教育加入到嶺南舞蹈教育當中。在嶺南舞蹈當中,醉龍舞是相當具有嶺南標志的舞蹈之一,其文化的深厚更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各流派不斷傳播恰好使該文化得到了相當好的保存,學習途徑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逐漸豐富。醉龍舞的動作特征鮮明,也可以融入到中小學生的特色早操當中,與其用外國的流行動作與音樂充當中小學生操類運動,文化傳承這一歷史任務豈不擁有更深的意義。
當下醉龍文化及其舞蹈的傳承與保護還是相當艱難,繼承人缺乏,這個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已經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如果隨著農村人口逐步流動到城市,更多的人離開家鄉,那樣知道這種文化的人將少之又少。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文化亦是如此,文化的傳承應該始終伴隨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如今經濟快速發展帶給人類前所未有的發展前景,信息的快速傳播也加速文化的傳播,新時代科技的發展,網絡信息的傳播,多媒體的運用,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范圍廣的特點,完全符合當下人們日益增長的信息文化需求。除此之外,相關單位包括博物館、各大藝術院校、媒體,以及社區藝術團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展覽,各大藝術院校文化藝術作品的參演展演推廣,媒體的主體文化宣傳,社區藝術團社區活動的普及展演,這些都已經構成當代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傳承與創新是永恒不變的話題,要改變創作思路與傳統觀念,打破慣性思維,提高高等教育在地域性文化傳播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與時俱進充分發揮新時代新媒體的傳承傳播作用,正確調整比賽的地域性本土文化導向性,努力構建地域性文化研討交流平臺,提高本土文化軟實力與核心競爭力,大力宣傳醉龍的歷史與文化。
醉龍舞的文化根基是嶺南文化的復興、文化傳承意識的改革與發展。首先是思想觀念、保護傳播文化的思路改革與創新,其次本地域人才培養是改革與創新的基礎,另外地域化課程建設提高學校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最后依托良好的政策扶植與現代化手段提高傳播效率,影響力,逐步提高地域性文化軟實力。
如今,醉龍文化及其舞蹈的傳承與發展任重而道遠,應該大力發展傳播傳統文化。創作者必須先做到革故鼎新、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充分挖掘文化素材,將傳統表演形式與其內在的精神留下來,創作出具有地域性特征且具有民族凝聚力的藝術。其次要從教育入手,從各大藝術高校入手,強調嶺南文化地域性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核心競爭力。應該把醉龍舞教育加入到嶺南舞蹈教育當中。通過新媒體、比賽、宣傳、高等教育等群策群力,提高高等教育在傳播傳承嶺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實地調研各自學校以及本省其他高校醉龍文化傳承及創作現狀,并加以綜合性研究。通過此課題項目研究建立積極的醉龍文化研討及創作平臺,包括實踐、理論、學術研究等,使其能夠更好的提高廣東人文藝術教育的水平。擴大嶺南文化藝術教育普及面。創新性地通過網絡新媒體等手段普及傳播嶺南文化,呼吁加強地域性比賽對本土文化創作的政策傾斜。通過比賽帶動創作導向,提高地域本土文化的創新手段,改變傳統創作思路,提高創新意識,增強地域文化軟實力。同時,開創嶺南傳統舞蹈文化在高校的研究平臺和空間,普及并宣傳優秀的嶺南舞蹈文化。相信不久的將來藝術工作者能夠通過采風、記錄、改編、創作等方式挖掘嶺南文化藝術的價值,傳承發展傳播嶺南文化,使藝術能夠借助當下流行的時代表現方式,出現在當代中國各民族觀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