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淑蓉
(運城師范高等??茖W校 山西 運城 044000)
民族民間舞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彰顯民族特色、展現各族人民生活習性的重要載體,因此只有將民族民間舞傳承下去,才能讓本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領略到中華大地豐富多樣的舞蹈文化。傳承傳統文化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隨著時代發展不斷革新傳承方式與策略,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傳統文化在時代潮流中被沖刷得體無完膚。從這一層面分析,開展民族民間舞創作中民族性與現代性的融合研究是極其必要的,并且這一研究要持續進行,目的是為民族民間舞創作獲得時代認可提供支撐。
民族民間舞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創作中進行民族性與現代性融合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民族性代表的是民族民間舞的地域性、特色性等,是民族民間舞于舞蹈之林中獨具一格的重要標志;現代性指的是當下時代特征、人們審美特征等。兩者融合的過程是民族民間舞得到現代社會認可的過程,如果這一目標得以實現,意味著民族民間舞得到了傳承。另外,民族民間舞的傳承除了能讓廣大人民群眾感受到其魅力與風采外,還能更好地抵制外來舞蹈文化對本民族文化的侵蝕,從而為保護民族文化貢獻力量。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中的“功利化”現象愈加凸顯,進而導致人們的審美觀念發生扭曲,不僅難以識別出真正的“美”,還滋生了浮躁的心態。民族民間舞創作中民族性與現代性融合可以使民族民間舞淳厚樸素、熱情善良等優良品質逐漸滲入到人們的內心世界中,引導人們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善,從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坎坷和曲折。重塑審美內涵有利于審美教育的優化,不僅能夠幫助人們從“美”中獲取滿足感,還能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
民族民間舞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有利于人們身體素質的提升。民族民間舞作為一項“行為藝術”,其中包含多種動作要素,如“扭”、“擰”、“提”、“跑”、“跳”等,而在民族性與現代性融合中,這些動作要素可以通過更加科學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從而讓人們在舞蹈中獲得更好的鍛煉效果。第二,有利于人們正向道德情操的培養。民族民間舞創作中民族性與現代性的融合本質上是“情感”有目標地轉移,目的是使那些蘊含勞動人民優秀品質的“情感”得到現代社會的認可,從而引導人們培養正向的道德情操。
傳統文化傳承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傳承效果會直接關系到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很多學者認為只有實現傳統文化產業化才能獲得更好的傳承效果,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建立在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契合點的基礎上。民族民間舞創作中民族性與現代性的融合有利于發掘民族民間舞與現代社會的契合點,從而可以為民族民間舞的產業化發展注入活力,進一步推動產業化進程。
矛盾性與對立性是客觀存在、不可消除的,這必然阻礙相關事物之間的融合。具體到民族民間舞創作中,民族性與現代性的不相容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傳承與創新的矛盾。民族民間舞的民族性需要得到傳承,但如果不進行創新,就會因不具備現代性而得不到認可,因此如何調和這一矛盾極為關鍵。第二,內容與形式的矛盾?!靶缕垦b舊酒”是當下民族民間舞創作的普遍特征,即采用新的形式表現舊的內容,但由于創作者理解不到位,內容與形式往往不相匹配,而是通過“生拉硬拽”整合在一起,從而導致表現效果極其生硬。
在新的時代,民族民間舞創作手段需要得到革新,這是民族性與現代性融合的必然要求。但是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很多創作者仍舊采用傳統創作手段,如根據以往經驗對舞蹈動作、音樂節奏等進行改編,而后邀請舞蹈演員按照改編內容進行演示,如此反復進行下去直到作品滿足創作者要求。在民族民間舞創作中秉持嚴謹態度是毋庸置疑的,但這樣的創作手段需要投入較高成本,這必然會給資金不夠充足的創作者帶來較大負擔,從而影響最終作品的創作質量。各種新興技術應在創作中得到應用,目的是解決創作手段單一滯后的問題,讓創作者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真正的創作層面。
民族民間舞創作中民族性與現代性的融合要建立在創新的基礎上,創作者只有敢于創新、善于創新,才能將民族性、傳統性內容通過現代性方式展現出來,才能得到現代社會的充分認可與歡迎。但是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創新型人才十分缺乏,這不僅導致舞蹈作品“鮮有佳作”,而且很多作品十分相似,缺乏相應的辨識度。這種現象與當前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有著很大關聯,比如很多藝術類高校中舞蹈專業口徑狹窄,從而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受到很大局限,難以使最終作品的創新性得到整體提升。
從傳統文化傳承的角度思考,民族民間舞創作中民族性與現代性融合“任重而道遠”,想要獲得良好的融合效果,需要得到多個方面的支持,如政府、社會等。從目前情況來看,政府已經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支持力度仍有不足且支持方向不夠明確;社會力量需要通過調動才能發揮作用,除了政府進行調動外,更重要的是推動民族民間舞產業化進程,可目前這一目標尚未實現,因此社會力量的支持作用難以得到切實發揮。
民族民間舞創作中不能為了迎合時下需求而丟失內核,比如有的民間舞名義上是通過“簡裝”展現勞動人民勞動時的狀態,而實質上卻是以肌體裸露博人眼球。雖然說表層形式也是舞蹈的一部分,但如果在創作中將其作為主要考量對象,則會使創作出的作品缺乏深度,難以承擔起傳承民族民間舞的大任。民族性與現代性的融合不能拘于表層形式,而是要重點抓住核心內涵,然后以此為基礎找到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表現。以秧歌舞為例,眾所周知秧歌舞是一種群體舞蹈,源于古代勞動人民的農事勞作,整體風格自由奔放,用以表現勞動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在秧歌舞創作中,要將勞動人民積極向上、百折不撓等精神要素融入其中,因此舞蹈動作要做到剛柔并濟,以及神態上要豐富靈活。
技術是民族民間舞創作中民族性與現代性融合的重要載體。在新媒體時代,各種信息技術應該積極融入到民族民間舞創作中,這不僅有利于舞蹈創作效率的提升,還能讓民族民間舞的特征得到充分展現,比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使瀕臨消亡的民族民間舞“重現銀屏”,從而讓人們有機會一睹民族民間舞的風采,更有價值的是,創作者可以以此為基礎再結合當前審美特征進行二次創作。民族民間舞豐富多樣、地域風格明顯,需要創作者深入理解才能進行后續創作,而在這一過程中,單純依靠自身記憶是不夠的,還需要使用電子設備記錄民族民間舞的精彩之處以及創作者的“即時靈感”,從而為創作出更好的作品提供有力支撐。
在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創新”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因為一味照搬、缺乏創新會導致傳統文化與時代脫節而得不到大眾認可,即使內涵再深刻也逃不開被時代淘汰的命運。民族民間舞創作者承擔著傳承民族民間舞的重要使命,而實現民族性與現代性的更好融合則是創作者要完成的重要任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從而在創作過程中通過不斷的“推陳出新”使作品得到大眾歡迎。需要注意的是,創新型人才培養不能固定于某一種模式或者集中于某一個方面,而是要全方位鋪開,比如楊麗萍的《云南映象》之所以大獲成功,原因在于創作者除了深入感受云南地區民間舞的原生態特征外,還對燈光、舞臺、演員陣容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因此創新型人才培養要綜合開展,這樣才能為推動民族性與現代性融合、創作出更加優秀的民族民間舞作品提供支持。
民族民間舞創作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應該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出臺相關優惠政策為創作者(個人和企業)提供良好條件,推動創作者向團體化、精英化方向發展。但是僅僅依靠政府支持是不夠的,還需要將社會力量轉化為支柱力量,而想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促進民族民間舞產業化發展。民族民間舞創作中民族性與現代性的融合應放大格局,不能只局限于舞蹈本身,還要從國際化角度進行考量,比如要通過擴大民族民間舞的國際市場影響力讓其他國家體味其精彩與不凡,這對于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產業化發展能使民族民間舞創作獲得巨大支持,雖然有人質疑“產業化”會使創作過程“功利化”,但從長遠觀之,只有如此才能推動民族性與現代性的融合趨于常態化,才能為民族民間舞更好地傳承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