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娜

融媒體發展是當前我國新聞傳播行業的主要發展趨勢。在如今強調“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融媒體環境下,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特點優勢結合起來,實現了信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的最大化,這無疑給新聞行業的發展帶來一個新契機,也讓新聞工作者在這場融媒體大環境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融媒體環境給新聞編輯記者帶來的機遇
在新媒體時代的今天,不同的新聞網絡媒介與其他新聞網絡媒體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新聞信息資源網,進一步地整合和匯總了資源和新聞信息,使新聞信息的具體報道和傳播運用與實際的生活更加協調融洽。通過網絡,編輯記者不僅可以更好地處理和編輯新聞信息,還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新聞媒介傳遞方法,對適應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新聞和消息的掌握和獲取更加快速準確。
當前融媒體環境給新聞編輯記者的采編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還能夠讓新聞編輯記者在工作中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以及進一步自我驅動。當新聞編輯記者發布的稿件具有一定的新聞信息量、社會關注度或是選題內容有趣吸引大家“眼球”,該稿件會獲得大量的閱讀量甚至被其他新聞媒體、客戶端等所轉載采納,從而獲得一定的知名度。2020年3月,新華網廣東頻道的一條《雞“急”銷售 多方聯動拓寬銷路》稿子,“驚動”了省農業廳,幫助農戶解決了燃眉之急。河源市連平縣田源鎮田西村委會贈送新華網廣東頻道一面寫有“疫中幫扶情系老百姓,滯銷解困助推農行品”的錦旗表示感謝。該稿件雖然沒有一次性解決全部的滯銷問題,但為老百姓后續的銷售拓寬了渠道,從長遠來看,是一種不失為防止返貧的有效舉措。在訪談中,該稿件的作者黃璐璐表示十分愿意在日后多做這樣有意義的事情。“畢竟在信息日益海量的互聯網時代,我們的信息很容易被淹沒,能做的不多,做得好的事情更是屈指可數。”
融媒體環境給新聞編輯記者帶來的挑戰
在“中央廚房”模式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以混編方式進行統一編制,構成大編輯部,從而實現集中采訪,將采訪稿件上傳到同一個系統平臺上,經過統一審稿,作為共享資源供不同媒體使用,可以有效降低新聞采集成本和人力成本,打通新聞采編發的各個流程,提高了新聞的生產和傳播的效率。然而,“中央廚房”式的新聞生產所導致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新聞稿件普遍“長得都挺相似”,新聞信息出現同質化,內容雷同,“一稿多發”“抄襲”顯現;新聞信息缺乏原創性、真實性受質疑等問題,從中也能直接反映出新聞編輯記者的自身問題,體現其職業素養不佳,以及缺乏專業素養。
2019年12月11日,新華社成立運營以人工智能技術作為基礎,以人機協作作為特征的“智能化編輯部”,實現了人工智能新聞制作和再造的全過程,通過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元分發,使新聞生產通過智能創新,加快速度、增加數量、提高質量、提高效率。這充分體現在采集、生產、分發、反饋四個環節。例如,在采集的部分,采編人員利用“現場云”移動采集系統并配合使用上智能硬件,可以這一頭立馬采、拍、傳,另外一頭立即收、審、發,隨時隨地推出全息化、直播態的“現場新聞”,并同步采集文字、圖片、短視頻等全媒體形態新聞素材;還能夠利用“鷹眼”智能監測系統、“媒體大腦”攝像頭新聞機器人,能提前記錄突發新聞事件;在生產的部分,全過程人機協同合作,人工審核簽字,利用“人工智能合成主播”“媒體大腦”等媒體人工智能平臺,對新聞素材分別進行自動分類和自動標引,可以生產多種多樣的全媒體產品,例如,圖文、短視頻、數據新聞、地圖新聞、人工智能主播新聞、AR、MR等達30多種。
在分發的過程,新華社媒體用戶、客戶端等終端受眾依托用戶肖像技術被有針對性、一一精準推送;最后,在反饋的部分,依托智能版權評估系統和區塊鏈技術,對傳播效果進行準確評估。
借助于智能系統,新聞制作生產的效率得到了提倍,那么對于該編輯記者來說,在工作上,雖然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漸漸地他們的作用被弱化,出現一定的依賴性、主觀能動性降低等問題,這對于編輯記者自身發展也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提高政治素養,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經過歷史和實踐反復檢驗的科學真理,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被淘汰,是每一代新聞工作者必須認真學習,銘記于心,并付諸行動的必修課。對于新聞從業人員來說,其新聞實踐的落腳點就在于其有怎樣的新聞觀念。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也是用來衡量新聞人是否合格的基本標準。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新聞編輯記者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始終堅守好“喉舌”“耳目”的職責定位,牢記社會責任,擔當起傳播者、記錄者、推動者、守望者的重要角色,在涉及重大原則問題上必須頭腦特別清醒,做政治立場堅定的新聞工作者,在融媒體環境下,對網絡上的海量信息作出冷靜判斷、認真核實,學會獨立思考,嚴格篩選信息內容。
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加強“四力”
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戰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形勢下宣傳思想戰線干部人才隊伍建設提出的總要求。優秀的新聞報道是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完美結晶。2017年5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前夕,新華社推出創意視頻《大道之行》,國內外總觀看量超過了5億次。該短片是微視頻,但其精良制作的背后,是多個團隊的協作,是深入多個國家的素材采集,無論是氣蘊沉雄的腳本,還是圖片、視頻、3D動漫等元素都恰到好處地綜合呈現,且其透出的史觀是全面的、辯證的、歷史的。該短片之所以引起國內外強烈的反響,大獲好評,也正是因為有著過硬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支撐,短片才會收獲另一種“四力”,即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堅守職業操守,保持新聞專業性
新聞專業主義作為新聞從業人員必須遵守的行業思潮,誕生于十九世紀的美國,該行業思潮認為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全面、真實、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事件。當下,新聞編輯記者借助新媒體的技術擁有著大量的新聞信息和資源,其新聞報道內容的準確性是否真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信息的質量和價值。從中可以看出,整個行業內部審核、把關機制存在缺陷,沒有經過認真的核實審查,導致信息虛假,也明顯可以看出廣大媒體從業人員職業意識與職業能力的不足。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新聞編輯記者務必要嚴格堅守好自身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操守,在工作中拒絕“一稿多發”“抄襲、復制粘貼”,不受財、權的驅使等進行對新聞的不實信息報道。
本文基于融媒體環境下探討新聞編輯記者的發展現狀,目前,針對新聞編輯記者的研究多以其職業素養為切入點,而針對融媒體背景下其發展現狀的相關研究比較缺乏。對此,本人雖然自知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不過人,在研究過程中難免舉措失準,存在不足的地方。但希望本文的研究從小范圍來看,對新聞編輯記者的職業前景發展以及高校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有所幫助;從大范圍來看,對我國新聞行業的快速發展提出了一定的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