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丫
新產品研發目標不明確,新技術試錯成本過高,知識產權創新性凝練不夠……企業在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方面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怎么辦?
為此,江蘇省首創企業柔性引才制度——“科技副總”,即通過政府立項形式,鼓勵全國高校院所專家教授到江蘇企業兼任“科技副總”。
2021年7月底,江蘇省科技廳公布了2021年省科技副總項目入選對象名單,全國202家高校院所的1665名老師、專家成為江蘇第九批“科技副總”。他們帶著技術、團隊,充分發揮個人和所在高校院所的科技優勢,到江蘇各地兼任技術副總或副總工程師,助力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
高文通清楚的記得,幾年前第一次去工廠參觀的感受是“太震撼了”。廠房有2個足球場大,干凈敞亮,生產設備比實驗室中的器材大幾十倍,生產線自動化程度高,整個流程只需要3個工人,這與他過去印象中的工廠完全不一樣。
2021年,高文通主動報名了江蘇省“科技副總”項目。高文通是南京工程學院的老師,他“入職”的企業是江蘇狼博管道制造有限公司,這是一家主營管道生產的企業。
“上任”以后,高文通感覺工作節奏和在學校里完全不一樣。根據公司的安排,每天的行程都不是固定的,“不像在學校里課程安排都是固定的。”

比如,公司早上需要開技術總結會、下午要討論新產品的技術規劃方向,“科技副總”需要不定時根據公司安排參加各種會議。如果生產線有問題,也需要“科技副總”隨時和企業的總工程師去現場了解情況。
作為企業的“科技副總”,高文通負責的工作主要是三個方面:幫助企業解決現有的技術難題;共同開展新產品的研發;參與企業科技相關的管理工作等。
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技術、管理等方面的難點,為企業突破科技創新瓶頸精準“把脈下藥”,是“科技副總”的重要工作。
南京舒普思達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呼吸機、麻醉機等醫療器械研發的企業,目前正在開拓家用無創呼吸機應用市場,但對網絡應用管理系統的開發并不擅長。
“科技副總”東南大學教授劉宏德成功幫助企業開發了基于移動端的家用無創呼吸機網絡應用管理系統,廠家可以遠程調整設備參數、醫護可以實時查看患者體征變化。
江蘇海洋大學的陳加順博士在擔任江蘇智慧云港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總”期間,創建了基于RFID、AIS等多種信息技術的港口智能生產與集中監控平臺,提高了泊位和貨場的利用率,為企業節省了500萬元的經費。
這只是1665名“科技副總”的一個縮影。從江蘇全省來看,“科技副總”將在兩年的服務期限內,背靠高校院所的“智囊團”發揮專業優勢,積極協助企業完成合作任務,在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解決關鍵技術難題、提供技術咨詢診斷、開展產學研合作、推動校企資源共建、推進技術需求研發、引進培養人才團隊、建立完善規章制度、組織專題培訓講座、申報項目成果專利等方面,為企業高質量發展送去“及時雨”。
從實際情況來看,“科技副總”項目的確對高校老師很有吸引力。
一方面,企業給予老師優渥待遇,兩年服務報酬合計不少于12萬元。同時給“科技副總”較大權力,營造創新的寬松環境,保證各項科技創新活動順利實施。
同時,在企業擔任“科技副總”的老師,可以將豐富的企業資源引入高校,完善實驗室建設,和不同專業領域的人才進行思想碰撞,幫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掌握最新的市場動向,開拓更廣闊的研究視角,也間接讓學生有更多實習機會。
另一方面,政府鼓勵優秀老師參與。在兩年受聘期限中,入選的“科技副總”,屬江蘇省級科技人才,享受江蘇省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制定的引進高層次人才相關優惠政策和待遇。
如果企業投入經費達30萬元以上,江蘇省科技廳將給予“產學研合作項目”指導性計劃立項支持,這也有利于老師的職稱晉升。在管理方面,有關部門也會將加強與派出單位、接收單位的聯系協調,統籌做好聘任人員管理工作,與企業共同為聘任人員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和服務保障。
江蘇蘇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研發生產的科技公司,與河海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副教授趙海濤開展了多年的產學研合作。
趙海濤教授2021年入選了“科技副總”,較以往相比,更具有企業話語權。“以前主要是憑借我對混凝土裂縫控制技術的研究,幫助企業在超大工程、惡劣環境下工程的混凝土裂縫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合作方式主要是點對點,出問題我去幫助解決。現在就不一樣了,我不僅可以點對點去解決工程問題,還可以更多更深入地參與企業的工作,包括企業發展規劃的會議、科研項目的論證。”
可以說,“科技副總”促使產學研合作更加緊密多元,也有利于更好地聚焦企業需求和痛點,升級技術難點,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對此,劉宏德也表示認同,“‘科技副總這項機制,為高校和企業之間搭建了一個更好的互動平臺,我們在服務企業的同時,能夠第一時間了解貼近實際、貼近市場的最新技術需求,從而及時調整我們的研究方向,更好地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同時,這對我們研究生教學、團隊科研也有很大幫助,我們的學生可以深入企業大型工程現場,接觸最新的工藝和產品,更好地豐富學習和實踐內容。”
于學校而言,“科技副總”帶來的產學研合作成果,也反哺著高校的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
比如,“科技副總”韓冰一直在與江蘇瑞弗橡塑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在合作過程中,韓冰發現了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他將這些課題帶回學校,指導對其感興趣的研究生和大學生參與研究。不僅解決了企業問題,更培養了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優秀畢業生。
近年來,江蘇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而聯結企業和高校的“科技副總”正是其中重要一環。
2021年江蘇省遴選上任的1665名“科技副總”,既有二級學院院長、系主任,也有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中心負責人、學科帶頭人、青年骨干教師等,基本上都具有博士學位或高級職稱。他們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個領域科研成果頗豐,擁有技術、人才和平臺優勢。
而企業擁有生產能力和市場渠道,以具體項目為抓手,通過產學研合作平臺,雙方能夠發揮各自的優勢,共享各自無法獲得的資源,促進科技成果實現轉移轉化、科技創新轉變為現實生產力。
“傳統制造業要想走得長遠,就必須轉型升級,注入科技‘血液。”華德董事長曹永欣說,近十年來華德始終堅持投入大量精力搞研發,然而單靠企業自主研發,不僅缺乏研究基礎,試錯成本也很高。
此次熊建橋剛剛擔任“科技副總”,南京工程學院與華德已確定了一系列合作意向,包括成立校企聯盟和研究生工作站、逐步實施一批技改項目等。
南京曉莊學院電子工程學院副教授王芳擔任中船重工鵬力塑造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總”,也準備“大展身手”“擼起袖子加油干”,“ 可降解塑料包裝袋的生產還存在一定的技術壁壘,我們正在和企業一起建立行業標準,這將是我要完成的重要工作。希望能在產學研協同的背景下,通過這個政策搭建的平臺,為加快江蘇創新型省份貢獻力量。”
在企業和高校教師的積極配合下,企業有了技術靠山和“智囊團”,高校有了貼近市場實際需求的最新訊息,專業研究中心平臺也在搭建中,“1+1>2”的化學反應正在悄然發生,成為助力江蘇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一股新力量。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