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超 顧善聞 張帥

蘇州唯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區域營銷總監馬含玉又多了一項新活,每周隔三差五上網尋“寶”。
“只要把公司的名字輸入系統,企業能享受的所有政策,就會列出一個單子,政策申請、申領步驟全在里面,而暫時‘拿不到的政策,卡在哪、怎么改,它都有提示指引。挺神的!”這個“神器”,讓馬含玉樂此不疲,也成了公司上下人人會用的“寶”。
所謂“神器”是蘇州市工信局委托開發的“政策計算器”。整合了發改、科技、工信、商務、金融等多部門惠企政策7700余條,并匯集全國涉企政策60多萬條。利用大數據解決了惠企政策企業“找不到、看不懂、報不上”的難題。
蘇州“惠企神器”是如何煉成的?
目前,各類大大小小的惠企政策加起來成千上萬條。如果像過去那樣逐條比對,別說是企業,哪怕政府部門也很難在短期內精準搞定。
很多企業不知道有針對自己的扶持政策。即使知道,因為政策太多,企業一時半會兒也順不過來。等費時費力理順關系后,結果卻錯過申報期。政策也是有時效性的。比如申報智能制造工廠的項目,申報后可以獲得相關部門的扶持資金,但申報期一過就不行了。
“政策計算器”的實質,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數據,做到企業和政府間的雙贏。
這套系統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把海量的政策、工商大數據和企業填報的詳細信息進行精準匹配。企業以零成本一鍵直達。無論是政策適用范圍、資金擬扶持額度還是申報起止時間等,所有信息一目了然。而企業要做的,僅僅是注冊服務云并填寫相關信息。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正前所未有地為優化政企關系提供廣闊的技術舞臺。蘇州一直在醞釀用現代技術打造服務企業的高效平臺。特別是疫情期間,政府和企業工作人員見面次數必須適當減少而相關服務必須提升的大背景下,“政策計算器”的開發進程也大大提速。2020年7月29日,系統正式上線。
以前,政府工作人員下企業調研,1天只能走訪幾家,甚至有些只能蜻蜓點水。拿到相關數據、了解企業訴求后,聊幾句就走。換做打電話調研,不少企業還存有戒備心理,很多信息不愿如實相告。通過“政策計算器”,政府能夠收集到海量、相對準確的企業信息。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服務效率和能力。
什么樣的企業信息就和什么樣的扶持政策相匹配。企業投資多少,人員數量多少,用的什么設備,產出多大規模,這些信息準確與否對標享受政策的多寡,關乎企業利益。所以對于企業而言,填報時在信息上弄虛作假、虛報浮夸的“動力”大大降低。久而久之,又能鍛造誠信經商的商業氛圍。
中小企業解決了大多數就業,貢獻了非常可觀的出口、稅收和創新,大家都知道中小企業的重要,但針對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如何扶持,卻是個難題。
過去,政府和金融相關部門一直對飄忽不定的中小企業政策需求問題感到頭痛。盡管年復一年地出臺大量政策去幫助中小企業,然而由于信息不對稱,彼此很難完成精準銜接。不單在中國,中小企業生存難是世界性問題。
中小企業規模小,人力資源不足,特別是很多富有潛力的初創科技企業,亟需政策扶持。然而,他們往往會因沒有足夠人手而導致找不準政策進而錯過申報。所以,“政策計算器”主要針對中小企業。
數據的制造、流動和共享,正加速塑造新時代蘇州政企關系和營商環境。而“政策計算器”,只不過是充滿無限遐想未來的一個開端。
目前,政策計算器已經成為“蘇州市企業服務總入口”首頁的固定板塊。
企業填寫好信息后,就可以選擇想了解的政策領域。信息越完善,匹配精度越高。政策計算器將自動算出一份匹配報告,并按照政策層級分類顯示。點進政策,企業可以查看每條政策的條件、匹配情況、扶持方式等。
事實上,政策計算器的“妙處”不僅僅是好搜,更在于“歸檔”和“隨調隨用”。把政策計算器當作一個常用軟件來用,不但查得快,而且精準。
除了政策“一鍵直達”,企業還能根據政策計算器的匹配度,有針對性地準備材料,并根據具體政策的要求,查漏補缺,有計劃地“重點突破”。
政策計算器,首先“神”在算。作為一款智能分析軟件,“計算器”運用大數據算法和AI分析,將企業信息和政策信息進行匹配計算,得出一份智能報告,其中包含了企業可申報的政策、政策匹配度以及政策相關信息。
如何“點點鼠標就一目了然”呢?蘇州市工信局做了兩件事:先把有效的政策信息錄入進庫,再把蘇州現有的企業逐一貼上信息標簽。
數據庫是一項硬活,因為不但要把海量的政策訊息進行整理、校驗、集成,還要分類分層。政策集成的基礎是信息準確,一方面需要過濾,及時剔除失效的、不再生效的條文信息,同時還要不停地更新,錄入新制定發布的政策信息。
一秒對接的“神”,還在于準。利好政策頻出是企業之福,但是,怎么把這些福利收進口袋、用上生產,卻是一項技術活。信息滯后,環節繁瑣,嫌麻煩或者壓根不知道,“錯過”利好政策的企業其實不在少數。有企業家甚至調侃,很多時候,政策是要靠運氣“撞”的。
哪些政策可以為我所用、怎么申報才最高效?這是企業最關心的問題。運用“算”,政策計算器除了將企業信息和政策信息進行匹配計算外,還能以“站內信”的形式把相關政策“點對點”推送給企業。
目前,蘇州市工信局正在對蘇州存量企業的特征信息進行梳理和完善。今后,只要輸入關鍵詞,企業就能一鍵拉出政策清單,搜索參數大大減少,用起來會更方便。
技術形態影響思維方式。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推動政府惠企政策,由網狀標準化解讀向點狀個性化定制過渡。
這并不意味著政府相關部門的事情從此就少了。恰恰相反,過去一天只能做一兩件事,有了新技術,可以做更多的事。各級干部有更多時間思考,如何更高效地優化營商環境。
“政策計算器”技術本身,是很容易被其他城市學過去的。但蘇州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永不停歇地思索通過怎樣的進一步創新,從而更上一層樓,這個周而復始的過程始終走在其他地區的前面。
比如,政策集成的概念,很多地方都在提,但真正把概念做成一個實實在在平臺的,蘇州是第一家。在政策計算器的平臺運行一段時間后,蘇州市工信局還計劃實地走訪一些企業,面對面座談,了解企業使用效果,再加以改進。
小細節干出大效應、把能做的做到極致。小小的政策計算器,展現的就是這種本事和能耐。
蘇州在全國第一個提出“親商、安商、富商”理念。在全國民營企業座談會召開一周年之際,蘇州又高調建立了月度沙龍、微信群聯系、信息直報等“三項制度”,提出一個具體目標,讓企業家的聲音“聽得到”、意見“看得到”、訴求“辦得到”。
疫情期間,蘇州率先出臺支持中小企業蘇“惠”十條。一周之內,蘇“惠外”12條、蘇“惠農”十條相繼推出,面向中小企業、外貿企業、新型農業企業精準紓困,成為全國復工復產一大標桿。
從“創新行動2020”到服務清單“集成”公示,蘇州向世界承諾:把該放的權徹底放出去,把該減的事項堅決減下來,用營商服務的“提前量”,換取企業感受的“剛剛好”。
只要是在權限范圍內的事、只要是有助于企業發展的事,就不遺余力地做、轉足腦筋地做,做到極致。敢為人先,把小事做大,把大事做成,把凡事做亮,這就是“惠企神器”背后的蘇州精神。
(作者為蘇州圓桌特約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