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菲
前段時間,洗碗機均價破7000元沖上話題熱搜,掀起了關于家里洗碗問題的話題。不少網友對此討論,“不管說什么,無論是怎樣的省吃儉用,都要入一個洗碗機,洗碗是最討厭的家務,沒有之一。”
據中新網報道,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洗碗機市場總銷售額同比提升24.5%,線下整體均價突破7000元,線上均價接近4000元。各種家電自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幫人減輕家務負擔的責任,從而讓人在緊張工作之余擁有更多自我時間。
每個家里都有家務活,做飯、洗碗、洗衣服、掃地、擦玻璃,即便一個人獨自生活也如此。
獨居的人充分享受了智能家電帶來的效率,下班回家前就用手機啟動了掃地機,洗衣服攢一星期直接扔洗衣機,洗碗堆幾天一股腦兒放進洗碗機,屋里有監控,外出也能隨時查看寵物貓貓狗狗的狀況。
有朋友說,自從配備了這些電器,就感覺家里像有了個田螺姑娘,家里總是清清爽爽的,在家辦公的時候看著拖地機清洗抹布,周末下廚時看著炒菜機攪拌食材,莫名有種治愈感覺。
相比獨自生活的人,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家務活更加繁重, 但當家人之間開始討論家務活誰做得多的時候,一定是爭吵的開始。于是很多年輕人也會選擇購入新款家電,減輕伴侶和長輩們的家務負擔。
不過,有了更省事的家電,真的讓家庭成員之間的家務矛盾減少了么?
小雨早在裝修婚房的時候就購入了近萬元的洗碗機,想著婚后跟丈夫兩人享受甜蜜時光,不會為誰去洗碗這種小事爭吵。
但結果完全出乎意料。
工作日在外面奔波了一天,晚上誰都不想碰油膩膩的碗,但把碗放進洗碗機也是需要人力的,要收拾碗筷,倒掉廚余,然后才能放進機器里。這些都是事呀!就像衣服從洗衣機里出來,并不會自動按照顏色材質類別跑進衣柜里排好隊掛上或折疊一樣,再新款的洗衣機,少的只是清洗或者加上晾曬步驟,整理的工作依舊需要人去做。
有的過來人經驗是說,家務活就是誰先看不下去誰來做,只要你能假裝看不到做到不介意,最后就落不到你頭上。這話也許只對了一半,動手干活也許是免除了,但隨之而來的干活的人的嘮叨抱怨,可能也不會讓你的心情好到哪里去。
今年英國一項針對2000名成年人的調查發現,盡管超過七成的被訪者認為家務活分為男性該干的活和女性該干的活已經過時了,但有六成的被訪者仍然表示自己有自己固定干的家務活。其中女性往往負責做飯、打掃和吸塵,男性則更多負責洗車、疏通管道和更換燈泡。
心理學家愛瑪·赫本(Emma Hepburn)對此評論說:性別期待,以及在家庭里誰該做什么的根深蒂固的老觀念,很可能在兒童行為發展和社會行為延續中發揮作用。同時這項調查還解釋了男性跟女性在處理家務方式上存在差異,女性比男性對家務活的思考也更多。
心理學家愛瑪·赫本指出,女性的更容易產生心理負擔,這是認知負擔(思考和計劃)以及情緒負擔(擔憂和期待)的綜合。
而小雨家的家務活煩惱,隨著孩子的出生,和幫忙帶小孩的婆婆到來,變得更加令人頭大。
首先是婆婆說洗衣機費水費電還要等很久,兩件衣服手洗一下就好了,于是小雨把自己跟丈夫小孩的衣服扔洗衣機洗,婆婆的衣服留給她自己手洗。然后掃地機不能用了,婆婆說是機器來來回回,老人家一不留心就容易絆倒,況且用手擦地板更干凈,小孩在上面爬也放心。再之后洗碗機不能用了,因為婆婆說洗潔精對人體不好,婆婆極力阻止后包攬下了洗碗任務。而小雨的丈夫每天下班一回家都關上門對著電腦,說是繼續完成工作。
對于智能家電的好處,婆婆似乎完全感受不到,倒是經常抱怨各種操作繁瑣,聲控的網絡電視,她用了幾個月都還不知道怎么切換直播頻道。所有抱怨的最后,婆婆也總要加上一句:“我們當年下班要買菜做飯,手洗全家衣服,洗碗拖地全做完。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懶惰,什么都不會什么都靠機器,一代不如一代。”
小雨覺得很委屈,這代人的生活節奏跟上一代人明顯不在一個頻率。婆婆之前是國營工廠職工,上下班通勤時間步行五分鐘,兒子讀書也在廠區里,接送都省了,放學去跟同學玩,到飯點兒能回家就行。最重要的是,還能按時上下班。
但現在的職場呢?市區單程通勤一小時,還是不堵車的情況下。公司時不時要加班,下班也還會在手機上繼續溝通下后續的工作。如今小孩的教育又有多卷?上學要去接送,放學要輔導功課,假期盯少一會兒都擔心。工作孩子都已經夠累的了,至于那些能夠用機器代替的家務,為什么還要額外耗費寶貴的時間精力呢?
雖然過去的幾十年,女性在各行各業都有了一席之地并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回到家里還是有一部分人默認家務活是女性分內事,丈夫們去做個垃圾分類,好像都是給妻子“幫忙”,是額外的勞務付出。而現在物業服務的便利,通下水道換個燈泡什么的打個電話水電工師傅就上門了,于是很自然又變成了妻子的管轄范圍。當然,也有不少家庭是正相反的,丈夫包攬了大部分的家務,妻子則是個像帕麗斯·希爾頓那樣的萬年小公主。

總之,要在家庭內部做到完全公平地分配家務活兒,并沒有說起來那么簡單。
2021年澳大利亞人口普查里在工作模式下面有一個問題,要求澳洲居民們估計他們在“無償工作”上花費的時間。所謂的無償工作包括了所有的家務活,諸如家居裝修、做飯、洗衣、采買、清掃之類的。澳大利亞統計局讓澳大利亞人估計他們上周花在家務上的時間,提供了五個選項,時長從0小時到30小時不等。
這項調查也引發了很多澳大利亞家庭內部的爭論不休,大家對于究竟誰花在家務上的時間更多一點很難達成一致,從爭論誰做飯做得多,到討論清理自己本人吃完飯的盤子算不算“無償工作”。看看大家洗碗的次數差異巨大,搞不好有些夫婦等不到下一次澳大利亞的人口普查了,這次調查完就離婚……
靈活的丈夫則根本不用回憶自己在家干了啥,直接照著最高小時數寫就好,假裝自己一直在忙。嚴謹的丈夫則突擊干了一波家務,就像銷售月底沖業績一樣,讓普查數據好看些。此外還有八爪魚媽媽,看到子女填寫的家務勞動時間,覺得他們干活不夠勤快……
心理學家和人際關系學家瑪尼·李施曼(Marny Lishman)指出,伴侶承擔了大部分的家務,卻感到自己的勞動沒有得到認可,是很常見的現象。在調查中產生矛盾和沖突也并不總是壞事,這可以引出一個健康的討論,讓大家說出各自在生活中的需求。
她表示,自從新冠疫情以來,夫婦們對無償工作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以往主要負責賺錢養家出去工作的一方,可能因為居家工作的原因,也開始看到呆在家有多少家務活需要做。傳統家庭的角色分工也開始有些模糊。夫婦雙方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去真實地體驗對方的生活狀況,可以不斷去進行溝通怎么做會對整個家更好。
陳陳就在疫情初期生了娃,因為家里請了阿姨白天來幫忙,阿姨會做飯和打掃衛生。又聽說嬰兒的衣服不能跟大人一起洗,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丈夫也多買了一個洗衣機專門給嬰兒用。然后她丈夫就理所當然認為她在家很清閑。
有天她跟丈夫求安慰說自己睡眠不足,丈夫很驚訝地反問說:“嬰兒每天睡十幾個小時,他睡覺的時候你不知道陪他一起睡呀?”
接下來在疫情中,她丈夫在家呆了幾天,陳陳順勢鼓勵丈夫獨立帶了一天娃。他這才發現嬰兒睡眠并不是完整的十幾個小時,而是每隔幾個小時需要給他喂奶,喂奶前后還有一系列操作,還有換尿布洗澡洗衣服等等。很可能是嬰兒在睡的時候你在忙著準備各種,然后你想睡的時候娃卻醒了餓了哭了。趁娃睡著想打開電腦在家工作一小會兒,也可能會被孩子毫無征兆的大哭打斷。一天之后他再也不會問“為什么不跟著孩子睡十幾個小時”那種蠢問題了。
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相比伴侶中的一方承擔大部分的家務活,平等安排家務的夫婦對婚姻的滿意度會更高。
良好的溝通技巧能讓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更密切。女性的高質量溝通可以讓丈夫承擔更多的家務分工,也能提升他的滿意度。而丈夫多干點家務活,反過來也會讓妻子的溝通方式更為正向和積極,從而提升妻子的幸福感。
各種智能家電讓我們的生活更高效,對體力的要求也減少了,但機器無法代勞的家務活還有很多。陳陳丈夫會在她重回職場后主動在休息日主動攬下帶娃任務,讓她出去喝杯咖啡購個物。而像小雨家那樣,如何引導長輩們使用和習慣智能家電,如何平衡好家務分配,維系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也需要不斷地去探索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