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倩玉
最近,有朋友偶然向李秦吐槽起一款“香菜檸檬茶”,“太奇葩了!居然還有香菜的。”
但李秦是一名香菜愛好者,朋友的吐槽勾起了他的興趣,他外賣下單了一杯,16.8元送到手,干了一口,“感覺很出戲。”
這杯茶雖然號稱香菜檸檬茶,但整體來說香菜和檸檬兩者各自美麗,口感沒有融合互補,“感覺就像喝一口檸檬茶,啃一口香菜,再喝一口檸檬茶,再啃一口香菜,完全是兩個獨立的味道,非常詭異。”
伴隨著萬物皆可入奶茶,如今的社交平臺上,還能看見不少網友測評諸如此類的香菜檸檬茶、香菜奶茶。
喜歡的人表示“莫名想試一下。”不喜歡的則震驚道,“香菜終于對奶茶下手了”“拉稀小技巧又來了”“我先吐為敬”……
即使是豆花和粽子,在甜咸之間,也總有一波人既愛甜的,也愛咸的。可香菜不同,它總能把人分成對立的兩派,讓人看不到中間地帶。
抗拒香菜的人,高喊著“沒有買賣,就沒有香菜”,他們不僅希望“香菜滾出農貿市場”,甚至還希望“香菜永遠從地球上消失”。
香菜之于他們,僅僅是看見圖片,就已經達到了“要反胃的程度”。如果不幸碰到,聞一下手會感覺“直接要被送走”。
這種復雜的鼻腔體驗,可以概括為“臭蟲味”的前調,“肥皂+泥巴味”的中調,以及“霉菌味”的后調。
但有多少“香菜去死小組”,就會有更多“就愛吃香菜小組”。每當有網友表示,“等我有錢了我一定把世界上的香菜地都踩爛”,就會有更多網友回擊,“等我有錢了我一定把世界上的草坪都種成香菜。”
對于鐘情于香菜的人,是真的不能理解為什么會有人拒絕香菜這直擊靈魂的芬芳,它清新、直率、毫不做作。借用網友的評價,“它是一切蘸料的靈魂”“做湯不放香菜那將毫無意義。”
吃牛肉拉面?麻煩多加香菜。吃涼皮米線?麻煩多加香菜。飯前開胃?麻煩直接上個涼拌香菜!
兩個愛香菜的人來到火鍋桌兒前,在菜單上香菜二字前打上大大的勾,相視一笑,為彼此的愛香菜、懂香菜而點頭。
漸漸地,人類已經無法阻止香菜了,香菜檸檬茶、香菜奶茶、香菜冰沙已經不算啥了……最近不少美食博主還在網上分享起了香菜蛋糕的做法。
香菜榨汁和雞蛋黃攪勻,加入低筋面粉烤制而成的香菜蛋糕,讓不少香菜黨表示“狠狠心動了。”
也有品牌方推出了香菜口味的棒棒糖,號稱入口酸甜,但是越往后吃香菜味越重,逐漸達到了香菜愛好者“看了都想跑”的程度。
除了吃到嘴里的香菜百樂滋、香菜巧克力、香菜薯片,熱愛香菜的人甚至還研發(fā)出了香菜周邊,比如香菜味的香水、面膜、沐浴露……360度無死角的環(huán)繞在香菜的芬芳當中。
這些打著香菜噱頭的產品,也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關注。但在李秦看來,這些東西嘗個新奇倒也可以,能走多遠不得而知,“我覺得香菜還是應該在合適的時候出現在合適的地方。”
汪曾祺曾寫過自己和香菜的故事。他向身邊人夸下海口,說自己什么都吃,于是有人弄了一大碗的涼拌芫荽(香菜)請他吃,還揶揄道“你不是什么都吃嗎?”
可他其實也有受不了的東西,香菜正是其一。他說“我原來不吃芫荽,以為有臭蟲味”,但這次一咬牙吃了,神奇的是,“我就吃芫荽了。此來北地,每吃涮羊肉,調料里總要撒上大量芫荽。”
在很多香菜愛好者看來,不愛吃香菜的人是沒吃習慣,或是沒吃對方法。畢竟開始不吃榴蓮、不吃螺獅粉的,在幾次嘗試過后就深深愛上的人并不在少數。但對于香菜,卻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吃幾次后輕易愛上。
就有博主 唐尼是個der怒買了5斤香菜,想嘗試通過“多吃”的方式逼自己喜歡香菜。但結果是在吞下的第一口他就yue了,他表示“不是裝的,真的有股臭屁蟲的味道。”
他并不死心,開始拿香菜和羊肉卷兒一起涮火鍋,狂吃數口羊肉卷兒之后以為自己已經適應,于是自信夾了一大把香菜送入口中,馬上他又yue了。
對于香菜這件事,有些人即使反復練習,但結果還是不行。這種情形并非“矯情”,它更可能與基因有關。有研究者分析指出,對于許多厭惡香菜的人而言,他們尤為討厭香菜的氣味——一種被描述為“肥皂”“霉菌”或是“昆蟲”的奇怪氣息。
香菜的獨特氣味,源于它葉子中含有的40多種化合物,其中82%是醛類,另外17%是醇類。生活中也有很多含醛類化合物的氣體或材料,比如機動車尾氣、建筑材料、肥皂以及臭大姐受到威脅時釋放的氣體……

“研究者尼古拉斯·埃里克森等人在對近3萬個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研究后發(fā)現,有一個和嗅覺感受器有關的OR6A2基因,對醛類化合物非常敏感,導致攜帶這一基因的人更容易感知到香菜的特別氣息。”
研究者尼古拉斯·埃里克森等人在對近3萬個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研究后發(fā)現,有一個和嗅覺感受器有關的OR6A2基因,對醛類化合物非常敏感,導致攜帶這一基因的人更容易感知到香菜的特別氣息。而一旦接受了“香菜味=臭大姐味”的設定,是真的很難再好好品香菜了。
而2012年另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影響人們是否喜歡香菜的原因有很多樣,除了遺傳因素,其中也包括了族群等社會文化因素——比如東亞人不喜歡香菜的比例高達21%,高加索人為17%,非洲人后裔為14%,南亞人為7%,中東人則為3%。
在李月看來,香菜是很多菜色的“靈魂”,色如牛奶的魚湯上撒上香菜末兒,鮮辣的小面鋪上滿滿的香菜,只要澆上香菜、蒜末兒、醬油和醋做成的靈魂蘸料,任何一盤平平無奇的涼拌菜都會變得鮮活起來。
作為佐料,香菜每次買起來也就買一小把,所以消費者對于香菜價格波動往往也不會過于敏感。但到了今年夏季,李月卻愈發(fā)覺得,“香菜價格高得好明顯,簡直吃不起。”
以前李月在菜市場買菜,有的時候挑完了蔬菜,就讓老板再送一小把香菜或者一頭蒜。但今年7月,李月發(fā)現,“老板不愿意送香菜了。我說買一元錢的他也不賣。”她一問價格才知道,當時一斤香菜的價格已經漲到了15元。
此前也有消費者在網絡中吐槽,今年本來想買點香菜包餃子,結果一把要20多元,以至于懷疑是不是商家的秤出了問題,反復核了好幾次,后來發(fā)現香菜是貴了不少。
全國農產品批發(fā)價格系統(tǒng)顯示,今年7月期間,香菜價格開啟了上揚走勢,相較去年同期價格也有攀升。在一些消費市場,有消費者反映,“香菜20元/斤,甚至更高,比豬肉還貴。”
往年香菜價高的新聞也不罕見。2018年8月,曾有報道指出當年的香菜價格甚至達到6元一兩,也就是60元一斤,從“配菜”一躍成為“貴族菜”。
雖然香菜早已實現四季供應,但近幾年的夏季香菜常常迎來漲價。業(yè)內人士分析,由于夏季香菜種植面積不算太大,再加上一些地區(qū)持續(xù)的高溫、多雨,香菜不耐水澇,遇到積水就會導致腐爛,從而造成減產,以致香菜價格季節(jié)性上漲明顯。
當然,對于不少香菜恐懼癥患者來說,香菜價格變高應該是好事,畢竟餐館老板舍不得大把大把撒了,他們也就不用一片一片挑了。
隨著秋季蔬菜長勢變好,記者也在多平臺看到,進入9月,雖然不少生鮮平臺的香菜售價仍不算便宜,但相比此前已經有所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