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

摘 要:本文對教師日常利用教材及《教師用書》的現象做了理性分析,針對教師缺乏對教材的深入解讀及個性化處理等現象,提出了創意性解讀教材三部曲,從解讀課題、解讀學情、解讀人文三方面入手,對《向日葵》這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情感目標進行了重構,通過創意、個性化的教材解讀與教學設計,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
關鍵詞:創意性 解讀 美術教材
一、現狀點擊
最近整理了一年來的聽課記錄,對照上課老師的教學文本設計,不禁感慨美術課之所以難上,主要難在創意與實效的并重。教師對教材解讀得深厚與淺顯、精準與偏離,直接決定并影響著構課的質量。追究其因,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因素制約:
1.教學設計個人化
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經由骨干教師撰寫及專家審核過的上層設計,在普適性的基礎上多少帶有個人的設計意愿,因此要在統一的圈內實施教學限定了教師自由發揮的空間。
2.教材建議寬泛
小學美術教材的教學知識點往往描述簡練、寥寥數字,配套的教師用書描述也相對籠統,有些教師往往過分依賴教參給出的既定目標與重難點,缺乏對教材個性化的處理。
3.隱性知識難解
與教材中圖、文呈現的顯性知識相對應的隱性知識,諸如色彩感覺、情緒、對作品的感悟等非技術性要素往往難以讀透,由于教師缺乏對教材的挖掘與創構,課堂始終達不到應有的高度。
《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材使用建議中指出: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因此,創意性地解讀教材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僅以《向日葵》一課為例,旨在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優化策略
(一)解讀課題,創構教學重點
俗話說“好題半文”,即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借喻到美術教學中,課題儼然是教材的眼睛,它提供了許多教學信息,如學習內容、教學重點、三維目標等。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需推敲課題,揣摩其意,在原有教學重點上進一步優化創構顯得尤為重要。
1.課題——舊貌換新顏
課題好比教材的眼睛,認真推敲課題題意,可以明晰教學的內容與重點,并引申出不同的教學設計思路。以浙美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第四冊第15課《向日葵》為例,本課教學重點的核心為“向日葵的造型與色彩特征”這一顯性知識,但對向日葵的姿態、朝向及如何運用筆觸、色彩等隱含的繪畫元素沒有提及,這種沒有具體指向的教學要求容易導致作品效果雷同單調甚至低劣(如圖)。
為了避免出現以上教學情形,筆者認為,在課題前加入一些限定性語言來強化,能更加明確本課的教學內容與重點。具體可以從造型、色彩、創意三方面進行創意構想,如下表:
可見,解讀課題并予以雕琢打磨,可以生發出更多種教學思路,也由此能夠創構出新的教學重點,使之更加具體、清晰可行。
2.重點——籠統變具象
對課題的推敲與詮釋,可以設計出對應的教學重點,這樣的描述與教材意圖并不矛盾,在尊重原有教材設計的基礎上將教學內容與重點更加具體清晰化。
例如以《千姿百態的向日葵》為課題,其關鍵詞為“千姿百態”,即向日葵的不同造型、姿態,主要是通過向日葵的花盤、花瓣、花托等不同角度所呈現出的透視變化來體現,因此,本課的教學內容與重點可以設定為:引導學生觀察向日葵的不同朝向(正面、側面、背面),表現出造型豐富各異的向日葵(如圖)。
只有將教學重點描述得具體可行,教學過程才能有針對性地展開,并設計出相對應的作業要求。
(二)解讀學情,重構教學難點
筆者發現,教師在設計教學文本時往往將教學重點和難點獨立敘寫,即它們之間沒有必然關聯。比如《教師用書》中這樣敘述教學難點:“抓住向日葵的造型特點,融入情感和想象進行藝術創造”。前半句是基于教學重點,其難點我們可以認為是后半句,即“融入情感和想象進行藝術創造”。事實上,學生在創作時往往更關注花盤、花瓣等具體的繪畫表現技法,如大面積的花盤該如何涂色?葵花籽該如何添加?花瓣是逐片畫還是先涂色再用深色以線勾勒?只有這些最根本的困擾學生創作的問題解決了,學生才有可能去關注情感,將想象溶于作品創作中。新課程提倡“以學定教”“以學促教”,那么,如何基于學生實際水平來重設教學難點呢?筆者認為做到以下兩點不失為解決教學難點的良策:
1.鏈接新知
(1)明確起始點
這里的起始點可以理解為本課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即向日葵的造型(朝向、姿態)與色彩。事實上,向日葵在不同花期時的花瓣、花盤、枝葉都呈現出不同的角度與色彩變化。教師在設計教學文本時應鏈接起前知識,例如在本冊第一單元《盛開的鮮花》中提及了漸變色的辨認與涂色技法,這些前知識同樣可以運用在《向日葵》當中。筆者認為,引導學生充分觀察辨認向日葵的自然色并與色彩顏料相對應(如下圖),便于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感性認識,從而解決了學生用色固化單一的問題。
(2)探尋提升點
提升點是在起始點的基礎之上,即學生掌握了向日葵的基本造型與色彩,融入情感和想象進行主觀地藝術創造,這是一種更為高級的藝術再創造,也是課堂的藝術升華。因此本課教學提升點可以設定為“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梵高《向日葵》的藝術特色——色彩與筆觸,并嘗試運用筆觸及色彩表現心中的向日葵”。
2.解析圖片
(1)圖文相結
明確了本課的難點(提升點),需進一步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使學生理解并學會運用。為了讓學生理解“筆觸”這一表現形式所呈現出的“畫面質感”,筆者出示了梵高的系列向日葵及臨摹視頻,并附上文字說明(如圖),通過高清優質的圖片,提取并聚焦于作品某一局部,結合文字解析,能有效幫助學生獲得視知覺體驗,如背景十字交叉的筆觸、花瓣及花托的運筆走勢,對梵高經典的藝術特色——筆觸這一表現形式有了直觀的了解。
(2)技法跟進
要想突破教學難點,技法跟進是將視覺感觀與實踐操練緊密相結的紐帶,其中現場示范不失為最有效的方法。例如上文提及的花瓣厚涂法,為了便于學生直觀感受,筆者在實物投影下蘸取大量土黃直接用水粉筆畫出堅實有力的幾片花瓣,并以挺直的色線(赭石)勾勒,表現出畫面的厚重感,同時筆者在演示過程中提示學生關注教師的運筆方向,簡練概括的幾筆充分表現了花瓣的扭動與張力。又如,筆者運用色塊平涂再結合點彩的技法表現出了色彩豐富、肌理厚重的花盤(如圖),直觀生動的演示刺激了學生的視覺感官,縮減了學生對大師畫作的敬畏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能根據自己觀察到的造型及色彩,運用所學的筆觸表現方法進行大膽創作,真正實現了“心中有葵”“落筆成葵”,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如圖)。
(三)解讀人文,巧構情感目標
三維目標中,教學重點與難點當屬于知識與技能目標,只解決了技術層面的課堂難免顯得過于“匠氣”,而作為支撐課堂教學的精神支柱——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有效達成,則能使得課堂更加飽滿、富有張力。
《向日葵》這一課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教師用書》上是這樣界定的:“培養善于觀察、勤于觀察的習慣,以及捕捉美、表現美的能力。”顯然, “培養觀察及表現美的能力”是種通識的說法,具有普適性,那么,如何結合本課教材,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與向日葵緊密聯系起來呢?
1.挖掘教材情感因素,內化感受
美術是人類情感與精神生活的創造表現,美術中的形、色、質是人類情感的載體,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觀形象與符號,容易喚起人的情緒體驗。
教材中將梵高的《向日葵》放在版面首位,教師應意識到這一安排的要義:
即“為什么說到向日葵人們就想到梵高?”“向日葵與梵高有著怎樣的聯系?”以問題為載體,充分挖掘教材圖片中隱藏的情感因素,抓住作品與作者的關系。教學中,筆者通過“觀葵——品葵——讀葵”等系列欣賞活動以密碼解讀的形式進行挖掘分析,讓學生感受到梵高是如何用響亮的色彩、狂放的筆觸去表現心中的生命之葵,充分領略到了《向日葵》的精神內涵。
2.突顯學科人文特性,生發情感
美術是人文學科,脫離了人文精神的技術性課堂猶如失去了靈魂。因此一節好課應該是自然無痕地將作品、作者、觀者三者間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審美情趣等體現出來的,形成與作品對話、與自我對話的這樣一種情感表達。
場景再現:
師:對比向日葵實物及梵高創作的《向日葵》畫中的花瓣使你聯想到了什么?
生:飄帶、火苗、光芒……
師:畫家為什么要這樣表現呢?請看一組圖片,記錄了梵高從27-37歲短暫的藝術生涯。
……
通過圖片簡介及文字說明,學生對梵高貧困的生活處境及對藝術的狂熱執著有了初步了解,因此能感受到向日葵是藝術家的內心寫照。再回到作品,得出似與不似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摘取學生片段感悟:
學生A:我喜歡向日葵的顏色,梵高真是了不起的藝術家……
學生B:原來向日葵還可以這樣畫,畫畫是需要感情的……
學生C:盡管我還不是很理解為什么人們說梵高是瘋子,但我喜歡他,因為他畫畫很有感情……
……
由此看來,本課的情感目標不再是“培養善于觀察、勤于觀察的習慣,以及捕捉美、表現美的能力”這樣簡單淺顯,而是“領略向日葵的精神及以梵高為代表的藝術家思想情感,培養學生以情感進行表達、創作的意識”。這樣巧構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傳遞給學生一種陽光、熱愛生命、積極向上的教學理念。如此解讀,并滲透在教學環節中,課堂始終洋溢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課的格調也因此大大得以提升。
三、結語
創意性解讀教材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但前提是將教材讀透、讀厚。教師在實施過程中要兼顧教材的規定性, 在正確的教材觀指導下,用學生的眼光去認知、加工和處理教材。唯有以學生發展為基點,我們才能構建出新穎、高效而有格調的美術課堂。
參考文獻:
[1]肖川主編. 美術課程標準解讀(2011版).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王大根. 美術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屠美如. 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王向華.對話教學論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5]潘知常. 在對話中重建中國美學[M].文藝理論研究,1997.
(杭州市臨平區臨平第一小學 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