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捷

這是一次朝向“宜居生活”的重大奔赴。為解決天通苑及回龍觀地區居住、交通、教育、醫療各項資源緊張的問題,201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出臺《優化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以“回天”地區作為樣本,投資200億元,補齊公共服務短板,破解大型社區的種種治理難題。歷經三年,“回天行動”為天通苑地區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2021年10月15日,由北京宣傳文化引導資金資助,北京市文聯出品的“回天”題材重點項目——話劇《喜相逢》在國家話劇院劇場首演。該劇圍繞“回天行動”實施計劃頒布以來,普通居民的生活、情感、認識的變化展開。其中,以年輕群體的創新創業故事、情感經歷為核心,結合老中青三代的視角,折射出新時代下新老北京的傳承。
舞臺上,我們欣然看到了一座“睡城”的覺醒: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曾經被投射的希望,已逐一落地。每一處增設與改變,都產生了巨大變量,紓解了這片特殊區域,背負已久的匱乏感和邊緣感。舞臺下,用數據填寫的“答卷”,也誠意地交付在老百姓手中:三年來,“回天”地區公共服務提升、交通治理和市政基礎設施完善三大攻堅、大型居住區治理示范工程取得積極進展,117個計劃項目全部實現開工建設,其中64個項目如期完成,兌現了社會承諾,成效顯著。居民參與社會治理意愿從40.6%提升到87.3%,從“一旁看”到“一起干”,“回天行動”催生了“回天有我”的價值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回天行動”推動了許多中青年人追夢的步伐,而老人則在更為宜居的環境中,實現了“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目標。
三年巨變,讓話劇《喜相逢》中的故事,有跡可循。該劇聚集了強大的制作班底,由林蔚然、王人凡編劇,李伯男、韓清執導,季喬擔任舞美設計,明家歆、朱曉鵬、楊青、張萬昆、陳強、張喜前、李勁峰、孫翌琳、吳羽、林傲霏、林陽等一批實力派老藝術家與舞臺青年力量傾情演出。
通過長達半年之久的采風探訪,編劇林蔚然、王人凡以“非虛構”的形式,動筆寫出了“回天行動”前后,天通苑居民的蕓蕓眾生相。將主人公青年攝影師趙大河的“北漂”起點,落點在天通苑,并以此為主線,串聯起一眾新老鄰居,為生活奮斗的溫情故事。作為天通苑的老住戶,編劇林蔚然更是結合了切身體會,將“回天行動”之“變”,融入劇本中。
在導演李伯男、韓清的二度創作中,又為文本的舞臺呈現,增添了一份“詩意”的解讀。有別于傳統京味兒話劇的表現形式,此次舞臺設計更具現代感和科技感,藝術性地營造出“回天”地區的氛圍。在方寸舞臺間,場景隨著故事情節發展而切換,全景展現了天通苑地區不同維度的生活寫照,用異鄉人和老北京人的多重視角匯聚出煙火氣下的悲歡,開掘出時代變遷下“新京味兒”的特色。
該劇于10月17日結束了首輪演出,獲得觀眾好評。與此同時,“回天行動”已進入2.0時代,將更進一步解決居住難題,在持續推進上一輪行動計劃結轉項目的基礎上,重點實施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綠化文體、交通、市政設施、社會管理等6個項目包,共102個項目。
日前,《喜相逢》創作班底接受了《北京紀事》的專訪,講述了這部“回天”題材作品背后的故事。
李伯男

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導演。中國文化名家暨中宣部“ 四個一批” 人才、中國文聯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優秀專家、中國話劇藝術協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近年來先后多次榮獲浙江、江蘇等地省藝術節、戲劇節的最佳劇目、最佳導演、最佳表演等獎項。
韓清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演員。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戲劇家協會會員。
Q:能否談談此次舞臺呈現的特質及亮點?
韓清:舞美設計帶來的視覺效果,讓觀眾感覺很時尚很新潮,這絕對是這部戲最大的亮點。它打破了一些傳統理念和概念,讓觀眾耳目一新,我覺得這符合了快速發展中的北京,所帶給大家的印象。
而且通過設計,舞臺上有了很大的延展空間,也預示北京的發展空間很大、很豐富,正是因為這個舞臺,讓這部戲的風格有了一個全新的呈現。
李伯男:我覺得是“詩化現實主義”。除了在生活中打撈人物事件和細節外,我們在最終的藝術組合和呈現上,用了一種超越生活的、詩化的演出狀態,把這個題材本身所具備的深度和情懷表現出來。通過各部門的介入,比如舞臺美術、音樂、多媒體,共同完成了一個詩化的呈現。其中包括二維的圖紙的構思,多媒體的使用,通過升降調動大道具,通過很現代的燈帶區分空間,并配合影像的表達,用一種非常現代和極簡的審美方式,讓整個空間極具象征性。在表演當中,則深度開掘人物豐富的生命內涵,讓整個演出充滿了詩意。

Q:在排演時遇到的主要難題是什么,你是如何解決的?
李伯男:難度在于,面對一個現實題材,如何讓老百姓在這么熟悉的事情上,看到背后的價值,看到我們刻畫的一個個鮮活、生動、真實、復雜的人物故事。我們并不是把天通苑這一片地區最近發生的一些事兒,簡單地復制在舞臺上,而是要它具備深刻的戲劇性,也要有審美價值,我覺得這就是創作難度。
在排練過程中,演員如何把人物塑造得有分量有深度,這是對每一個人提出的挑戰,所以老中青三代演員互幫互助,就像一個家庭一樣,老演員會把表演經驗,以及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講給青年演員,他們交流很多,每天都在一起研究戲、琢磨戲,給對方提意見提建議,氛圍非常好。在這過程中大家抱團取暖,克服著一個一個的困難,把這劇中的人物完成到位。但是藝無止境,戲劇永遠是一個未完成時,我們認為還有修改打磨和提升的空間。未來,如何讓它成為一個留得下來的精品,如何讓這個戲離開北京地區,仍然有生命力,都是我們現在面對的困難。
Q:面對北京的變遷,新北京人與老北京人的不同生存境遇,你有著怎樣的解讀?
李伯男:我在北京南城長大,實話實說,我是眷戀老北京的,但我們也不得不直面今天的北京,所以我會把對北京的那種情感懷念,放到這個戲里,包括戲中的錢大爺總在懷念南池子,這種新與舊的交替,其實是戲劇永恒的一個主題,就是告別——跟過去的揮手,對明天的招手,這都是我們戲里的深層情感。
我們的創作班底來自不同地方,拼湊出一個新北京的狀態,不僅僅拘束在一個原汁原味兒、本鄉本土的情感。這個戲的特質本身就是包容性,每個人對北京有不同的理解,不可能趨同,允許差異,并把這個差異交融在一起,形成這個戲的一個氣質,多角度多維度地去理解北京、表現北京。
韓清:我是北京人,記得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們班轉來一個同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是我認識的第一個外地來京的同學,這完全為我打開了一個新的小世界。
有一次我媽讓我去菜市場買饅頭,在路上我碰見他,他指著饅頭跟我說:“你買饃吃啊。”我覺得很新奇,忽然知道還有一個地方把饅頭叫作饃。他應該算是很早隨著父母來北京發展的那一代人。我的舅媽是個湖北人,我們的家庭里也有了非本地人的加入。有時她會做一些辣腐乳,所以去舅舅家吃飯,會覺得舅媽炒的菜怎么那么辣,就是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很新鮮。到了后來高中和大學的時候,身邊不全是北京人就變得很正常了,我覺得在這個過程里,你會發現北京很包容、很大氣,只要在這里奮斗的,大家都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區別。
林蔚然

一級編劇,北京演藝集團《新劇本》雜志主編。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IATC)中國分會、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北京戲劇家協會理事, 中國音樂劇協會創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作品多次獲國家、省部級獎項,并受邀赴英國、德國參加展演。
王人凡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碩士。筆名“任凡”,長期從事影視及戲劇評論,編劇作品包括話劇《家長會》《尋她芳蹤張愛玲》,兒童劇《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之穿越平行世界》等。
Q:您與北京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創作中是否也會有您的情感注入?
林蔚然:我是外地留京的“回天”居民。
劇本中有一句寫道:天通苑足夠大,大得能夠托起每個人的夢想; 每一個闖蕩北京的人都是從天通苑出發的。當然這話不盡然,但是天通苑確實有非常多像我一樣,畢業留京或者是從外地來京的居民。
在北京上大學時,我也曾租住在城區內,但心里還是有不安定感,后來就買了天通苑的房子。我非常感謝有這樣一段經歷,因為那個時候我很年少,帶著父母對我的期望,在北京擁有了一個家。我相信我能代表千千萬萬新北京人的心態。從情感上來說,我牢牢記住了,天通苑是我第一個家。如今人到中年,我有時候會暢想養老問題。如今面對天通苑的改變,我覺得我可以在這里養老,這里的環境是能夠留住我的。所以我曾開玩笑說,我好像為這樣一個戲準備了20 多年。
王人凡:我是北京人,感受著城市的發展。
從創作角度,一方面是結合了采訪里的真實故事,另一方面也有我自己生活的影子。我感觸比較深的是,2000 年前后,北京沒有這么大,例如曾經的大北窯如今的國貿,城市越變越大,人也越來越多。
老北京人在經歷著城市轉變,從一開始情感上的不理解和不接受,到后來看到這些新北京人給北京這座城市帶來的變化。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會發生很多有意思的感人故事,這次我們回憶了一下,整理出來,結合“回天”地區具體的真實事件,通過藝術手段加工后,還原到了舞臺上。
Q:作為編劇之一,能否介紹下搜集資料的過程?都做了哪些周邊調查?
王人凡:戲中社區領導幫著老百姓去抓蝙蝠,去給人家找拖鞋等等,這些故事聽著可能會有一些好笑,但真的是我們在采風過程中打撈的真實故事。包括戲中有居民積極建言社區建設,投入參與,可以看得出來居民們是真的愛這片社區,真的把這里當成自己的家,社區里這些老百姓們的情感是非常真實的。當然也有居民由于種種原因不配合,這樣的人也特別有意思,然后我們就拆分出了舞臺上不同的人物形象。
Q:本劇背景是“回天行動”,但絕非局限于本身,我們也看到了很多關乎北京生存的問題,困境和美好是并存的,這個戲的終極表達落點在哪里?
王人凡:最核心的就是“希望”。一定要讓不同年齡結構的觀眾對生活、對未來都有不同的期望?!盎靥煨袆印闭娴氖且粋€特別好的舉措,它是擲地有聲的,將近半年的采風,我們眼看著“飛天彩虹橋”(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道)建起來,眼看著現代化的雙創社區建起來,緊接著商家入駐、創業者入駐,我們作為創作者,看到后是非常感動的。
林蔚然:讓觀眾以自己的審美和判斷,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出發,在觀看完這部作品后,不光能產生共情,更多的是能從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印證自己的追求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