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光

余飛:1998年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現擔任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電視劇編劇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北京市電影家協會編劇工作委員會副會長……入選“首都優秀中青年文藝人才庫”、獲第六屆北京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影視劇作品《巡回檢察組》《重案六組》第三部和第四部、《剃刀邊緣》《車禍疑云》等。小說《人民的正義》等受到廣泛關注。其獨立編劇的《永不消逝的電波》獲第28屆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二等獎、第12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第23屆全軍電視劇金星獎長篇電視連續劇一等獎;作為主力編劇的電視劇《剃刀邊緣》獲2018BTV電視劇京榜年度貢獻獎。在第二屆環球影視文化傳播高峰論壇上,個人獲“影響力編劇”獎,獨立編劇作品《巡回檢察組》與擔任總編劇的作品《跨過鴨綠江》同獲“年度影響力劇集”獎。
如果給編劇余飛的職業人生第一個鏡頭,該是1994年某個黃昏,中國某偏遠小鎮的部隊營地,一名彈藥庫排長在橘黃色夕陽余暉中拉長的背影。
《重案六組》《永不消逝的電波》《剃刀邊緣》等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是源自這一鏡頭在余飛人生中的延伸,十軍軍旅生涯讓他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歷和職業素養。“文人余飛”在這十年里與“軍人余飛”研磨在了一起,形成了他獨具一格的文風特征,直爽、辛辣又不缺乏人文關懷。
對比余飛成為一個正式編劇前后的人生階段可以發現,寫作于他而言,是發于熱情、服務于現實、忠于理想的人生信條。在高一拿到76元的稿酬巨款時,仍然用“安琪兒”作為筆名的余飛,堅定了自己要成為一名作家的人生理想。軍校畢業后做了彈藥庫的排長,又經過努力考上了解放軍藝術學校文學系,因為“有報酬可拿”,余飛理所當然的開始了寫作事業。
這一時期,余飛得益于其從軍經歷,所創作的《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反映軍旅生活的優秀作品,獲得了各項行業榮譽,讓余飛成為業內知名編劇。之后10年時間他陸續創作了20余部優秀劇作,已是名副其實的“編劇大咖”。
對于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在整個產業鏈條中的重要性,余飛認為:“就像沒有農民就沒有糧食一樣,沒有編劇就沒有劇本、沒有故事了,整個影視行業也就完了。”但他又說:“雖然農民不可或缺,但你覺得農民的社會地位高不高?就這個道理。”
身為中國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的余飛,會很大面積接到編劇的訴求。影視產業鏈條中涉及多個群體,在約定俗成的規則下,資方、導演、明星都擁有對于劇本一定程度上的審議權,編劇往往處于鏈條的最下游。余飛對此現象直言不諱,“很多明星自己帶著編劇去現場,對著一個已經寫好的劇本,大家各改各的,這是最瞎搞的。”
基于對整個影視行業和產業的完整認知,余飛在長期的工作中,摸索總結出一套避免制片方和編劇雙輸的“1.55編劇法”。就是用 “1 個故事大綱 + 5 集分集提綱 + 5 集劇本初稿”的方式進行項目操作。
余飛在盡可能地樹立起一套行業標桿,用這套標桿去衡量項目、投資人、明星與編劇之間的關系,就像是保護他排里的新兵一樣,盡量保存中國編劇界的有生力量,讓年輕的編劇和編劇團隊可以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雖然已經退伍多年,但“軍人余飛”的剛正品格一直體現在余飛的職業操守上,尤其是針對編劇行業內的各種“抄襲”現象。他曾毫不客氣地說:“抄襲者是毀掉文化產業的急先鋒,與抄襲者合作用任何理由為自己辯解都無意義,抄襲就像往自來水廠池子里投氰化鉀,應該動用一切手段予以制止。”
2014年,中國臺灣作家瓊瑤起訴內地編劇于正的《宮鎖連城》電視劇和劇本幾乎完整套用了《梅花烙》小說和劇本,余飛對涉案的兩部作品《梅花烙》《宮鎖連城》進行了詳細的劇本比對,提供了直接有力的證據,對案件的正向輿論發酵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8個月后,瓊瑤勝訴。
2016年,《羋月傳》屬名一案,又找上了余飛,余飛仿佛已然兼任著“編劇行業協調者”的身份。法庭宣判蔣勝男訴訟不成立后,人們對他的質疑卻接踵而來。“收黑錢”“做假證”等聲音陸續傳來,余飛很氣憤,“比對這活兒吃力不討好,得罪人,無論你怎么做,都會有人說你不對”。
經過此事,余飛打定主意不再插手曠日持久又沒有利益的“抄襲鑒定”工作。但是獲知電視劇《錦繡長安》原著小說《庶女有毒》涉及抄襲200多本小說時,余飛毅然站出發聲,發起轟轟烈烈的反抄襲眾籌活動。熱播網劇《熱血長安》涉嫌抄襲,余飛依然開始了“比對”工作并得出抄襲成立結論,片方隨后道歉并下架該劇涉及抄襲的第四集。
屢次放話“不再比對”,又屢次“食言”的余飛依然在微博上為編劇和作家吶喊維權,偶爾言辭犀利地發表一些“爛戲”“無恥”等犀利觀點,觀其微博,依然能讀到“文人余飛”的熱心關懷和“軍人余飛”的急公好義。今年已經46歲的余飛,儼然成了編劇行業的守護者,觀眾們或者贊揚其品德、或者出言諷刺其好名,但這一切,并不會有礙余飛繼續“管著閑事”,并且用其力量推動著影視行業中正確的、必不可少的規則形成。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影視行業需要更多的“余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