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如果要問,是什么支撐首都養路人“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力量,為京城高速公路筑起一條條通途大道,為千家萬戶的出行安全保駕護航,答案就是:根植于每一個養路人思想深處堅守不變的“利他文化”。
北京首發公路養護工程有限公司(簡稱首發養護),是大型國有企業——北京市首都公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專業從事高速公路基礎設施養護服務,負責北京市范圍內京港澳、京藏、京承等19條,共計976公里道路的日常養護、應急保障、清障救援、橋隧涵養護、機電設施維護、交通導改、大中修施工等任務。為首都提供著全時段、全天候、全路網養護服務,承擔著保障首都城市交通運行的重大社會責任。
文化即人化,文化不僅是企業的軟實力,更是凝心聚力,塑造養路人共同價值取向的精神源動力。為了讓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層次的養路人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首發養護實施了養路人“利他文化”建設,涵蓋了多維度的文化內核。
匠心文化,是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匠心精神的體現。高速公路養護工作看似平凡,卻無時無處不需要匠心精神的凝注。如今,在北京的19條高速公路上,養護人年均檢測高速公路總里程7000余公里、橋涵2200余座、隧道38座,修復工程400余公里。在高速公路通行保障工作中,養護人凝練形成了“干負責任的事業,做負責任的人”的企業精神。被北京市國資委授予2021年度“國企楷模 北京榜樣”“十大人物和20名優秀人物”之一的吳喜軍正是這一理念的踐行者。
為了作好市民出行的安全“保衛員”,吳喜軍每天都會上高速公路巡查,一會兒變身“環境美容師”,將高速公路清理干凈;一會兒又變身“公路醫生”,進行橋涵巡檢,及時發現道路病害、修補路面坑洞,等等。平時走在路上,吳喜軍總會犯“職業病”,雙眼總是盯著路面看,看有什么問題,有什么安全隱患。他說:“在故宮修文物的工匠們需要匠心精神,我們這些‘公路醫生一樣需要匠心精神,因為道路安全無小事,路面修補關鍵是及早發現、及時修補,這樣才能防患于未然。而我們這些人,正是為人民群眾高速公路出行把好第一道關的人,為了把出行安全風險降到最低,不能沒有精益求精的匠心。”
高速公路上,任何施工作業都會承擔著生命風險。尤其在養護作業中,安全作業區的前端必須設專人搖旗示意車輛提前減速變道慢行。但由于實際作業時間長短不一,搖旗示意成了一件既費人工成本,又存在安全隱患的工作。吳喜軍經常聽到同事被分配搖旗時的抱怨。經過長期觀察,他利用雨刷器的工作原理,反復試驗,將雨刷器電機、幾個連接桿和一面紅旗有效結合在起來,獲得了自動搖旗的效果。他還對“搖旗機”進行升級改造,為搖旗裝置加裝夜間發光裝置,在提醒過往司機注意安全的同時,極大地降低了養護人員占路作業、尤其是夜間作業的安全風險。
2014年3月,京平高速K47+610處橋梁伸縮縫出現鋼軌斷裂,經過多次維修依然無法徹底解決病害。吳喜軍現場觀察發現,鋼軌反復斷裂是由于伸縮箱底部混凝土澆筑不實,橫梁與鋼軌反復撞擊才造成的。他大膽提出剔除碎裂混凝土,自制與原尺寸相同的伸縮箱,進行重新安裝的方案。經過焊接牢固后,自主實施的支膜澆筑混凝土至今依然牢固,沒有再發生過鋼軌斷裂,且減少70%維修費用。
從2020年2月5日凌晨開始,北京迎來鼠年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降雪。為此,北京市持續發布道路結冰黃色預警信號。當天凌晨1點,吳喜軍在應急小分隊的微信群里發了兩個字“干活”,然后戴上口罩第一個駕駛著除雪車駛入高速公路。對于道路養護員工來說,雨雪天氣各高速(快速)路濕度較大、氣溫低,易形成道路結冰,正是工作最忙的時候,一出發就是十幾個小時的高強度勞作。尤其疫情如火,各種物資、人員保障,都離不開交通的安全暢通。
深知保障責任重大的吳喜軍,主動放棄春節休假,自臘月二十八開始,他帶領班組員工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每次出發前,他都組織養護人員測量體溫、布置當天工作任務。下班收車后,他還要督促對機械設備、作業工具再次消毒。直到今天,他依舊如此。
2005年7月的一天,一場暴雨后的北京西五環衙門口橋形成了嚴重積水。時間不等人,為了盡快弄清橋下積水的原因,吳喜軍穿上防護服、戴著防毒面具,讓工友把保險繩緊緊系在自己的腰間,手持火把,跳進了齊腰深的水中,對輔道的排水涵洞進行探查。護具沉重不透氣,他一邊小心前方的障礙物和可能出現的深井、帶電線路等,一邊仔細搜尋著堵點。在摸索前行了300多米后,終于發現一堵未拆除的擋墻遮擋了排水口。吳喜軍馬上叫來了班組養護人員,在水中小心翼翼地破拆了墻體,一個長期積水的老大難問題得到了根治。
首發養護是一個團結的集體,引導員工樹立對企業發展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養成遵守制度、盡職工作的良好習慣,鼓勵員工為企業改革發展建言獻策,推動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打造員工與企業命運共同體,和衷共濟,上下同欲,匯聚推動企業改革發展的強大合力。
企業文化理念的提煉與人的塑造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關系。在養路人“利他文化”影響下,首發養護不僅打造出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首都應急保障隊伍,還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典型員工,養護班長吳喜軍以“養好每一條路”為人生信條,被國家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養護工段長李俊豐,深深扎根養護一線,用奉獻詮釋著肩負的使命和擔當,代表首都養路人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青年技術帶頭人靳雪松,帶領團隊創造了10余項創新成果,先后獲得“全國交通技術能手”“全國優秀農民工”等榮譽稱號……這正是“利他文化”對首都養路人共同價值取向的構建,更是首發養路人對自身企業文化的認同與詮釋,充分體現了“文化即人化”的道理。

為通行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