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春節將近,年味兒正濃!
2021年的春節與往年不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地的反復,“就地過年”成為大多數中國百姓的選擇。本期“特別報道”刊發了本刊記者采寫的《留守與歸家,年味不會變》一文,將疫情之下人們對春節的熱切向往、樂觀豁達、理性克制,展現在讀者面前。而各地在物資保障、福利補貼、文化活動等方面推出的舉措,讓留守當地過年的人們倍感安心。在這個看似“從簡”的春節,多了別樣的溫情與祝福。
在“十四五”規劃開局的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經濟”欄目文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國這樣謀劃》,對如何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等進行了闡釋。為建設“升級版”美麗鄉村,多地列出目標,爭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將人民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謀生存求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紅色基因的精神內核之一。“學‘習’進行時”欄目特邀中國社科院專家撰寫的文章《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告訴讀者,中國共產黨從創建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到帶領人民邁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正是這一偉大的精神內核的具體體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ü“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1990年10月首家臺資企業落戶昆山,開啟了昆山與臺商臺胞攜手拼搏30年的歷程,走出一條具有昆山特色的昆臺融合之路。”在昆臺融合發展30周年座談會上,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在會上如此表示。
江蘇昆山是大陸臺商臺胞聚居的高地,昆山地區生產總值的30%、工業總產值的50%、利用外資的60%、進出口總額的70%,均來自臺資企業的貢獻。10萬臺商臺胞在此安居樂業,描繪出這座城市融合發展的美麗圖景。為此,本期“今日視點”欄目推出了一組專題《攜手三十載,昆臺融合共發展》。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專家謝楠認為,昆山在探索兩岸融合新路徑方面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形勢下,兩岸融合發展正面臨新機遇,也面臨新挑戰。作為兩岸產業合作的高地與樣板,昆山應在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夯實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的基礎等方面積極實踐。人們期待在下一個三十年,昆山為兩岸融合發展開出新局、闖出新路!
近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歐投資協定的簽署為世界矚目。該協定不僅將使中歐雙方獲益,而且也將促進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給國際社會其他成員帶來平等的合作機會。本期“全球直擊”欄目刊文《中歐投資協定將激發互利合作的更大潛能》對該協定抱持的積極期待代表著人心所向,那就是維護自由開放的多邊經貿合作體系、深挖中歐互惠互利合作潛能。
相信在中國農歷新年,人們的美好理想能夠化作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