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探索研究》欄目編輯小組
教育部今年7月7日印發了《關于支持探索開展暑期托管服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很多地區的關工委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通過各種形式,對當地社區的少兒托管工作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過程中也不乏一些問題和困難。本文通過對南京建鄴區、寧波市、重慶萬盛經開區三地的關工委相關負責人的采訪,將他們遇到的問題和有益實踐呈現給讀者,供參考借鑒。
關工委如何在暑期托管服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記者近日采訪了部分地區關工委相關負責人,他們分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南京市建鄴區教育系統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唐德海:
關工委要適當參與,做好輔助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五老唐德海就暑托班的一些情況向記者表達了擔憂。據了解,有些地方的暑期托管班在執行政策上存在亟待解決的弊端。由于前期規劃、論證不足,個別地區竟然出現了招生難的問題。此外,由于相關部門和單位對托管班的課程內容缺乏研究和合理的設置,在托管期間對孩子沒有要求,主要是以看護為主,因此,家長們反應并不積極,不愿意把孩子送過來,這就背離了托管班的初衷。
而對于關工委在暑托班所發揮的作用問題,唐德海認為,關工委能夠為此做的工作有限,只能是輔助,可以適當參與,不可能是主力。他說:“特別是暑托班的早晚時間太長、工作量太大,關工委的老同志受到身體、年齡的制約,體力精力跟不上。對于一些極端的典型特例不能作為普適樣板推廣。”
針對這些問題,南京市關工委在7月19日下發的《關于全市校外教育輔導站積極參與和配合社區開展公益愛心暑托班活動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以下簡稱“補充通知”)中做出了清晰的定位:“關工委的校外教育輔導站,以五老為主體,考慮到暑托班時間跨度大,又處于高溫時期,五老志愿者熱情高但年齡大、體質弱,為確保五老志愿者的身體安康,校外輔導站在參與、配合暑托班活動中,不統攬、不主辦,五老志愿者不當班主任,主要是按分工做好力所能及的配合工作。”
此外,補充通知還要求各區關工委在“參與配合”暑托班的過程中,要“深入社區進行調查研究,搞清楚本地區有多少暑托班設在校外教育輔導站,以及五老人員應聘為暑托班志愿者的人數,摸清每個校外教育輔導站為暑托班承擔的活動”。
寧波市關工委專職副主任張建軍:
要把我們原有的“假日學校”與暑托班更好結合起來,必須在“聯合性”
、“公益性”、“靈活性”和“多樣性”四個方面下功夫
。作為浙江首個試點暑期托管工作的地市,寧波市關工委早在1999年就普遍建立了“假日學校”,主要職能就是解決許多雙職工家庭孩子無人看管的問題。經過22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寧波市各級政府、社會和家長們心中不可或缺的民生工程,成為寧波市關工委的一張金名片。
寧波市關工委一級主任科員翟俊峰告訴記者,今年暑期,寧波10 個區縣(市),共開辦1200 余所 “假日學校”,較2020年增加200 余所,其中五老志愿者多達4200 余人,入學青少年46000 余人。從開班情況來看,今年的暑期“假日學校”,深受家長和孩子們的歡迎。但同時,他表示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如一些地方考慮到辦學安全,或因疫情防控帶來的辦學成本增加,在辦學規模和招生人數上有所控制。再如,今年暑期,教育部的《通知》下發后,寧波在海曙、北侖兩區開展小學生暑期托管試點工作,在入學生源、教學地點、教學力量等有多重交集的情況下,“假日學校”如何與新生的托管共同發展、相得益彰,也是需要重點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寧波市關工委專職副主任張建軍表示,下一步,寧波市關工委主要在辦學力量上加強聯合性、定位上突出公益性、方式上體現靈活性、內容上創造多樣性上下功夫,從而將原有“假日學校”與暑托班進行更好融合。“聯合性”是要健全完善“區縣(市)統籌協調、鄉鎮(街道)牽頭組織、村(社區)具體實施”的三級組織領導機制,政府有關部門、群團組織和社會團體多級多方的聯動機制。處理好與托管的關系,加強資源共享和辦學互動,形成優勢互補。除發揮好五老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時吸收更多具備專業技能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志愿者、在職大中小學教師志愿者和大學生志愿者,確保“假日學校”有充裕的師資和管理力量。所謂“公益性”,就是繼續通過財政資金、村社自籌、企業捐助等方式,切實解決“假日學校”的資金需求,堅持讓孩子們免費入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為他們提供諸如免費中餐等服務。“靈活性”是根據各區生源不同、家長需求不同、五老志愿者力量不同、辦學軟硬件不同的實際情況,采取靈活的辦學方式。此外,他們還注重辦學內容上的多樣性。在課程內容上,以傳承紅色基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同時加強科學文化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并充分發揮各類教育陣地作用,把教育和實踐統一起來,開展體育、美術、音樂、勞動等各種教學活動。
重慶市萬盛經開區關心下一代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程婷:
用“1+3+N”關愛教育模式,打造社區(村)的“兒童之家”
。近年來,針對學生假期看護難、留守兒童無人管等問題,重慶萬盛經開區關工委通過構建社區(村)關愛教育“1+3+N”模式,助推社區(村)“兒童之家”持續向好發展。
針對暑托班的特殊性,萬盛經開區關心下一代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程婷向記者介紹,他們實行的“1+3+N”模式的“1”,就是推行一項機制——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3”,是讓黨員和青年志愿者與五老組成的三支隊伍,作為托管班的師資力量,很好地解決了五老力量有限的問題;“N”,就是開展繽紛多彩的活動,打造N 個關愛教育品牌。目前,他們開辦的暑期免費關愛班遍布重慶市萬盛經開區10 個鎮街的44 個社區(村),受益學生4000 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