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山明我的老家窯頭村位于里下河水網地區,一條寬約100 米的鹵汀河穿村而過,把不大的村莊分為東西兩塊。河東面積小些,約占全村面積的"/>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翟山明
我的老家窯頭村位于里下河水網地區,一條寬約100 米的鹵汀河穿村而過,把不大的村莊分為東西兩塊。
河東面積小些,約占全村面積的四分之一,有2 個村民小組,約200 人。但陸路通暢,向北可達鄉政府,向南連接主城區。
河西塊頭大,有8 個村民小組,約1000 人,有幼兒園、小學、農民大會堂、供銷店、小菜場等。
村部建在河西的最中央,我家就坐落在河西的東南角。河西四面環水,不通陸路。村民外出,無論是耕種勞作、學生上學、走親訪友,還是進城打工、經商、購物,都得靠船出行。因此,每家每戶備有一條或幾條小船,否則寸步難行。建渡口、設擺渡成了河西群眾的迫切愿望。
聽祖輩講,解放初期,村里在學校操場的東河邊設簡易渡口,并安排一位長者擺渡,但常常是有船無人或有人無船,有事的出不去,造訪的進不來。曾有人諷刺說:“一條破船一支篙,一個老頭來回跑;白天常常不見人,夜晚人去船空空。”多少急于辦事的群眾因無法過河而沮喪、無奈。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依稀記得,為了方便河兩岸群眾往來,特別是河西群眾到鄉政府、縣城辦事,村里干部商定,在不花錢或少花錢的前提下,對所謂的渡口進行維修加固。護墻的木樁是從圩堤上砍伐的雜樹,裝土用的草包是群眾自己編織的,碎磚、石塊是到泰州城區稻河岸邊撿拾來的,只有用于連接木樁的鐵絲得花錢從供銷社購得,所需的人工全都是村干部、黨員、群眾代表自告奮勇義務勞動,且個個忙得不亦樂乎。經過近一個月的施工,在鹵汀河兩岸各建了一個伸向河面近10 米、寬約3 米、沒有鋼筋水泥的土碼頭。碼頭建成時,全村群眾無不拍手,齊聲夸獎:“村干部為我們辦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感謝共產黨!感謝毛主席!”
碼頭有了,但是村集體經濟非常薄弱,部分群眾連溫飽問題尚未解決,所以無錢更換好一點的渡船,仍然使用原有的小而破的木船,經常因為人多擁擠、風大浪急而險象環生。遇到過河高峰時,老人、學生因爭著上船而掉進河里時有發生。記得有一年盛夏的晚上,河西學校操場放映露天電影,河東的群眾急于過河,紛紛涌向碼頭,爭先恐后上船,秩序大亂,以致渡船嚴重超載,發生了翻船事件。雖然村干部組織力量及時施救,但還是有2 名群眾溺水身亡,留下了慘痛教訓。
進入七十年代,隨著村集體經濟有所增強,群眾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加之人口流動頻繁,村干部們為防止悲劇再次發生,從群眾過河安全考慮,想方設法籌集資金,苦口婆心向上爭取,終于將已使用10 多年的木渡船換成了7 噸的水泥渡船,并在船艙上鋪上木板,船舷處裝上了木柵欄。破竹篙也更新為大木櫓,船行起來又穩又快,無論是風雨天,還是下雪天,來往群眾安全有了基本保證。孩子們渡河上學、老人們走訪親戚,家人們都放心了。
八十年代,黨的富民政策初見成效,村集體經濟有了一定的積累,村民的腰包也逐漸鼓了起來,群眾的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原來出行靠“兩條腿”,現在騎上了自行車,少數先富起來的還買了玉河、重慶牌的摩托車。村民在打理好自己的責任田后,空閑時間都到城里打工掙錢,有的跑到城里做起了小買賣。隨著流動人員增加、自行車增多,水泥渡船已不能適應形勢變化,村民們迫切要求更換更大更安全的鋼質專用渡船的呼聲越來越高。為此,村干部順應村民的要求,決定將老碼頭提檔升級,將傷痕累累的水泥渡船淘汰更新。決定一經公布,立即得到了廣大村民的擁護。
資金籌集采取“三個一點”的辦法,即村集體拿出一點,向上級部門爭取一點,群眾捐助一點。資金湊足后,便開始碼頭建設,購置了樓板、鋼筋、水泥、黃沙、石子、紅磚等材料,請鄉建設站的專業施工隊負責設計和施工。先是拔掉已腐爛的外圍木樁,預制了幾百根水泥樁,在原基礎上加寬加長加高,用水泥樁做護墻,平臺鋪樓板,碼頭左右兩側岸邊50 米內砌上石頭護岸,在碼頭平臺的三邊安裝高約1 米的護欄,沿邊用廢舊輪胎包裹起來,緩解渡船對碼頭的沖擊。
碼頭建好了,村干部們又請水利部門向造船企業定制一條長約20 米、寬約6 米、載重10 噸、各種設施一應俱全的標準渡船,包括救生衣、救生圈等。新船一次可運送10 輛自行車、20名行人,過往行人更加方便和安全,且等待的時間大大縮短。看到新建的碼頭和新購置的渡船,群眾交口稱贊:“黨的政策好啊!黨的干部處處為我們著想,是我們的貼心人啊!”
1996 年,市、區水利和河道管理部門撥出專款,將區域內所有擺渡船全部更換為配置更高、噸位更大、性能更優的機動鋼質渡船。原有的渡船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群眾心中的記憶。
跨入新世紀后,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政府的財政收入呈兩位數增長,民生實事處處可見。我的家鄉也跟上了時代發展的步伐,面貌煥然一新,原來貧窮落后的小村莊,變成了人間天堂。河西世代耕種的農田變成了“現代農業開發區”,河東通往市區的羊腸小道變成了進出主城區的快速通道,雜草叢生的鹵汀河兩岸建起“四季有花、常年有綠”的風光帶,村莊內的主要河道兩岸石頭駁岸、休閑小道、綠化護坡,成為群眾游玩垂釣的好去處,還建起了農民公園、健身廣場、老年活動中心、幼兒園、農民大舞臺等,戶戶砌了新樓房,家家吃上了自來水,村民們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個個樂得合不攏嘴,都說:“做夢都沒有想到會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共產黨好啊,黨的政策好啊!”
特別值得歡喜的是,2013 年,因城市擴容和五縱五橫建設的需要,鹵汀河上建起跨度近200 米的鋼鐵大橋,從此結束了兩岸群眾來往靠擺渡的歷史。大橋落成之時,全村群眾奔走相告,歡天喜地扶老攜幼地來到慶典現場,載歌載舞,慶祝這一歷史時刻。真是“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
服務了幾代人的渡口和渡船,終于完成了使命而成為歷史。幾代人建橋的夢想終于在新時代實現了。
渡口、渡船,見證了家鄉的變遷,也成了我心中抹不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