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突圍》編劇周梅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很多觀眾期待他在作品中呈現大尺度的腐敗情節,但他認為這并不是反腐劇的目的,他從來都非刻意展示大尺度。
還記得4年前《人民的名義》爆火時,幾乎人人都會感嘆一番劇情“尺度”之大。頗具視覺沖擊的一整墻鈔票、反腐直至副國級等,讓許多人稱其為“尺度最大的反腐劇”。從這以后,幾乎每一部涉案劇或反腐劇在播出時都陷入了“尺度”大小的比拼中。今年的兩部現實主義題材劇《掃黑風暴》和《突圍》都難逃一“拼”。
不少人認為,反腐題材作品迎來了“第二春”。2004年,因數量泛濫和過度開采,國家廣電總局下文整頓反腐劇,“紅極一時”的反腐題材退出黃金檔,也進入長達10年的“冬眠期”。隨著黨的十八大后反腐工作大力推進,反腐劇也迎來“解禁”,周梅森編劇的《人民的名義》作為反腐劇回暖潮中第一個立項的電視劇,可謂“出道即巔峰”。
事實上,反腐題材只是眾多影視題材中的一種,它的創作依然要遵循文藝發展和藝術創作本身的規律。不過,觀眾高度關注反腐話題,承載了對現實社會中公平正義的期許,因此容易產生“代入感”。
至于反腐劇中的腐敗角色,其職務級別、涉案金額大小、違法犯罪的方式等,歸根結底都是創作,來源于生活但絕非真實世界的全部投射。影視作品審查制度的約束,既有對劇作觀賞性的把握,也有對其社會效應的把控。
從觀眾的角度來說,評價一部反腐作品的好壞,也不該唯“尺度”論,忽略了劇情、演繹、攝影等綜合呈現的效果。《人民的名義》之所以成功,也并非是其一味追求“大尺度”的結果,流暢緊湊的劇情、張弛有度的節奏、性格飽滿的角色等,共同撐起了這部劇的品質。
對于商業作品來說,“大尺度”也許是賣點,但無法憑此成為深入人心的經典,反腐劇創作也不例外。所謂的貪腐大場面、弄權好手段、洗白高科技,鉚足了勁吊起觀眾胃口,但缺少對腐敗者的精準畫像、對腐敗生態的準確揭露,沒有聚焦人性與原則性的沖突問題,停留在表層就事論事,從社會效益來看,既無法引起觀眾的共鳴,也無法增強社會對反腐事業的信心。
事實上,反腐劇在此之前的發展就已經說明了這一點?!渡n天在上》《大雪無痕》《省委書記》《生死抉擇》《高緯度戰栗》等經典的反腐劇之所以能被觀眾記住,并非得益于劇中腐敗分子擔任的職務、貪污的數額和紙醉金迷的場景,而是深刻反映了當時造成腐敗的制度和人文環境因素,體現了創作者對于腐敗問題的思考深度。
因此,呼喚反腐劇“大尺度”的聲音不應成為主流。當觀眾對反腐劇有了更客觀的審視,就說明社會對腐敗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既是反腐題材劇努力的方向,也是反腐敗事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