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15年以來,人民法院全面實施立案登記制改革,特別是2019年以來,全國法院實現跨域立案服務四級法院全覆蓋,平均當場立案率超過95.7%。同時,部分法院仍然存在著自11月底、12月初開始的年底不立案現象,背離立案登記制改革要求。如何破解有的法院年底不立案的問題,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時給出了具體舉措。
科學設置考核指標。根據人員崗位、案件類型等特點,改進審判質效考核方式方法,優化評價內容、項目指標和評價標準,注重綜合運用法定期限內立案率、法定審限內結案率、結案均衡度、當年結案率等多項指標,總體評價法院、法官工作業績。
實現條線指導常態化。上級法院將指導年底立案工作作為第四季度工作的重中之重,指導下級法院嚴肅登記立案要求,暢通年底立案入口,規范立案流程,優化立案服務,對依法應當受理的起訴,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
實現工作報告常態化并定期開展專題調研。自第四季度開始,要求地方各級法院于每月末,書面向上一級法院呈報年底立案工作情況,為上級法院通盤決策提供參考。對于下級法院報送的報告,上級法院作為重大議題予以研究審議。全面掌握本地區年底立案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對策,建立常態化研究整治年底不立案問題工作機制。
壓實主體責任。年底不立案問題表現在立案環節,實際上涉及法院方方面面工作。最高人民法院明確,各級法院一把手是整治年底不立案問題的第一責任人,分管院領導是主管責任人、立案庭庭長是直接責任人;各級法院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加強協調配合,切實做好登記立案、審判執行態勢分析、審判資源合理配置等工作,形成整治工作合力。
在內部監督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建成人民法院立案偏離度預警系統,該系統根據大數據分析結果,設定合理的月、周、日收案基準數,進行立案數變化對比,通過設置三個預警等級,對波動異常、立案偏離度大的法院,10月每周預警通報,11月、12月每日預警通報,層層傳導壓力,強化對轄區法院年底立案波動情況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