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超
(作者系武漢大學后勤保障部紀委書記)
高校基層組織是學校最基本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單元,做好基層組織的日常監督工作至關重要。
通過對湖北省某高等學校H大學的調研發現,其監督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經基本建成,但是在日常監督方面依然存在著職責邊界不清晰、監督機制不完善、主動監督不夠、監督力量不足等問題,需要各級組織同向發力,推動日常監督工作做實做細。
本次調研圍繞日常監督的思想認識、機制建設、監督手段、執紀力度等方面,設計了16個問題的調查問卷,隨機對H大學的部分紀委委員、專職紀檢干部、院系(部門)兼職紀檢干部、非黨員領導干部、老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另外,深入6個學院或職能部門實際調研一線日常監督情況;組織學校部分紀委委員、基層組織黨委書記、基層組織分管紀檢工作負責人召開座談會,進一步梳理問題,共收回意見建議20條。
通過調研了解到,H大學建立了日常監督工作體系。H大學紀委是H大學監督的專責機構,17名紀委委員分行業、分領域、分片區聯系各基層單位,監督各基層單位日常工作。H大學在每個分黨委設有紀委書記,其中在5個重點領域的分黨委設立專職紀委書記。在每個分黨委、職能部門和科研單位等都明確了一名班子成員具體分管紀檢監察工作,在每個單位都有一位紀檢員;在每個黨支部設立了紀檢委員。
目前,H大學紀委與監察部合署辦公,現有工作人員16人,下設紀委辦公室、監督檢查室、紀律審查室。監督檢查室有工作人員3人,主要負責監督檢查學校監察對象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和學校決定、規章制度的情況,負責對基層單位履職情況、對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進行監察監督,負責推進風險防控機制建設、日常監督等有關工作。
為健全工作機制,H大學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明確工作流程。
學習培訓方面,明確學校紀委委員、紀檢監察干部的業務學習和上級紀檢監察機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同步,除了每年分批次對專職紀檢監察干部進行專業培訓,還對基層組織單位紀檢監察工作人員進行專題培訓。
責任傳導方面,H大學紀委通過簽訂黨風廉政責任書、紀委書記約談分黨委書記、紀檢工作負責人報告年度工作、領導班子述職述責述廉等措施,推進“兩個責任”“一崗雙責”落地落實。
風險防控方面,H大學組織各個基層單位排查管理工作中的風險點,嚴格工作規程和業務流程。同時完善與組織、人事、審計、財務、科研、資產等管理部門的協作聯動,形成監督合力。
在問責機制方面,H大學制定下發相關制度,對不作為不擔當、工作失職失責的部門單位和黨員領導干部,通過通報、誡勉、組織調整或者組織處理、紀律處分等辦法,嚴肅追責問責。
另外,H大學通過觀看警示教育專題片,召開全面從嚴治黨工作大會、案情通報暨警示教育大會等,強化廉政教育。
調研發現,H大學的日常監督工作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職責邊界不清晰。學校黨務部門和行政部門均有日常監督職責,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對內部監督做得多,對外部監督做得少,對行業指導、督導做得少。調查問卷顯示,“學校對黨員干部監督執紀問責力度是否還要加強”方面,認為“非常需要”的占71.43%;“對‘黨員干部日常監督’意識的評價”,認為“一般”的占10.71%。
學校各級組織對監督工作認識不一致,導致在涉及重點工作時,仍有慣性思維,以督促檢查為名,讓紀檢部門負責,或在明確任務后讓紀檢部門協調,出現了“監督變牽頭、牽頭變主抓、主抓變負責”現象。
另外,各基層組織紀委職責也不夠清晰,基層組織單位紀檢監察負責人、紀檢員、黨支部紀檢委員的崗位職責還不明確。調查問卷中,對于“學校對當前黨員干部日常監督存在最突出的問題”,認為“責任不清晰”的占21.43%;對于“當前學校黨員干部日常監督存在缺位不到位的主要表現”,認為“監督職能不夠明確”的占32.14%。
第二,監督機制不完善。隨著學校紀檢監察“三轉”的深入,紀委監察部退出了一些議事機構,但是相關部門還沒有真正轉變觀念,完整的內控體系還沒完全建立起來、發揮作用,對招生考試、選人用人、基建維修、招投標等方面的自我監督力度還不夠。
此外,部門之間、部門與基層組織單位也缺乏有力的協作機制,沒有注重引導群眾監督,日常監督合力沒有形成。調查問卷中,“您認為學校對當前黨員干部日常監督存在最突出的問題”中,認為“體系不健全”的占20.24%,認為“制度不明確”的占16.67%。
監督工作有其特殊性,學校目前還缺少科學的成果評價機制,使其政治效果、紀法效果、社會效果難以顯現。
第三,主動監督不到位。部分基層組織過多依賴信訪舉報、上級移交、巡視移交等途徑掌握線索,謀劃與預判不強,對整個單位或部門政治生態狀況分析研判不足,通過監督解決問題的效果不明顯。調查問卷發現,對于“學校對黨員干部日常監督手段總體評價”,認為“一般”的占11.9%,認為“較好”的占35.71%,大家對監督手段的運用認可度不高。
主動謀劃意識不強,一定程度影響了監督的精準度。調研發現,學校對新形勢下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重點人群與關鍵環節發展變化定位不夠精準;部分基層組織對重點崗位、關鍵環節把握不準,不能及時有效發現問題;有的基層單位掌握情況不全面,不能有的放矢提出監督意見;對非黨員的監察對象,開展日常監督的切入點和著力點還不明確。
調查問卷中,“您認為當前學校黨員干部日常監督存在的缺位不到位的主要表現”的問題中,認為“監督不夠精準”的占39.29%。
第四,監督力量不足。H大學基層組織單位紀檢部門的人員配比明顯不足,如某學院有69個黨支部、1234位黨員,但是只有1名分管紀檢工作副書記、1名專職紀檢工作人員。
各級紀委主要精力都在完成信訪調查和案件查辦任務上,專門開展監督的人員相對較少,還經常被審查調查、校內巡察、專項檢查等工作頻繁抽調。監督隊伍中的專業人才不多、專業素養不夠,對一些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不同程度存在“外行監督內行”情況。
另外,還有的干部不善于抓早抓小,仍有“養大”成案的思維習慣;有的對“四種形態”貫通運用能力欠缺,不能有針對性地處置日常監督發現的問題;有的對區分運用廉政談話、提醒談話、警示談話等掌握不透。
監督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黨委、紀委、各部門、基層組織和黨員群眾同向發力,在監督上取得突破。
首先要凝聚共識,構筑監督責任體系。高校黨委紀委要履行好領導責任,定期研判高校以及高校各基層組織監督情況、政治生態,營造監督氛圍。各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監督作用,厘清部門之間的職責界限,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基層組織要落實主體責任,發揮基層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黨員干部要強化監督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敢管敢嚴、真管真嚴。
其次要注重務實,完善制度優化機制。要建立一線監督機制,做到問題發現在一線、解決在一線。要建立定期研判機制,加強與各監督主體間的協調配合,完善與基層組織單位內部的聯動。要建立報告制度,定期掌握本單位監督工作動態數據,分析匯總,重在把握動態、發現問題。
再次要突出精準,改進監督方式方法。要精準監督對象,重點做好對“關鍵少數”的監督,將參與學術學位評定、醫療鑒定、招投標的人員均納入監督。要精準發現問題,注重收集各類數據,對問題早預判、早排查、早解決。要精準治理施策,精準運用“四種形態”,深挖問題根源,細化整改措施。
最后要依紀依法,錘煉監督精兵強將。要進一步加強紀檢隊伍法治思維,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監督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強化“監督者要首先接受監督”的意識,細化工作流程,健全內控機制。要強化紀檢干部學習培訓和鍛煉培養,著重強化法律、財務、招標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業務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