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戈壁之上,從柳溝到肅北,從狼尾山到紅山堡,在嘉峪關供電段,數百名青工都吃過王鳳玲給他們包的餃子。段上的年輕人都習慣了王鳳玲那句親切的“孩子們”,更習慣了她包的餃子的味道。
從2013年開始,王鳳玲每逢年節就去班組給值班的青工包餃子。雖然她經常為此累得腰酸背痛,失去了和家人吃年夜飯的機會,但她說,看著這些因為工作而遠離家鄉的孩子吃上過年餃子那個開心樣,比什么都值。
即使家人對她心有埋怨。
2015年的大年三十,王鳳玲又到沿線給值班青工包餃子,回到家中已是凌晨。她打開家門,家里卻一片漆黑,沒有人。她打電話一問才知道,是小孫女得急病住了院。家人知道她在鐵路沿線回不來,所以根本沒有通知她。王鳳玲心里明白,這里面包含著對她的埋怨。她急匆匆趕到醫院,看著小孫女躺在病床上,啞著嗓子哼哼:“奶奶,奶奶,我想你……”王鳳玲的眼淚一串串地掉了下來。
第二年的年三十,王鳳玲又帶著關工委的伙計們出發了。
這次他們來到的是地處戈壁無人區的肅北綜合維修工區,一個當金山下,離嘉峪關500 多公里的偏僻班組。這里自然環境惡劣,經常飛沙走石,生活條件艱苦。工區里14 名職工中有12 名職工是家在外地的90 后青工。
在學習室里,老同志們和青工們拉家常,講工作經歷,鼓勵孩子們珍惜崗位、克服困難;在宿舍里,王鳳玲教青工拆被褥,歸置整理;在伙食團,老少齊上手,剁餡、切洗,忙忙碌碌。工區一片笑語歡聲,暖意融融。吃完飯,王鳳玲把特意購買的日用品發到了青工手里,把專門為他們帶來的書籍整齊地擺放在工區的“讀書角”。臨出門,老少相擁,淚光閃動。連性格比較內向的青工楊勇都說:“之前我一直覺得在這樣的地方不太值得。但現在,我感受到了嘉峪關供電段大家庭的溫暖,我有信心、有決心在這里做最好的自己!”
2012年3月,剛從段經營室主任崗位上退下來的王鳳玲心里既有放松感又有失落感。就在這時,段領導給她打了一個電話,希望她來關工委“奉獻余熱”。放下電話,她久久思忖。想到青工們純真的臉孔,她決定好好地實現一個新夢想。
首先是收拾一間辦公室,擺上三張辦公桌,兩個文件柜,拉了一部電話。看著空蕩蕩的文件柜和辦公抽屜,王鳳玲知道,自己要做的還有很多。
王鳳玲挨個找退休老同志們做思想工作,邀請他們來和自己一起“戰斗”。拉起了有七八個戰友的隊伍。由于段是剛成立的新段,她只能去兄弟單位“取經”。為此,一個電話打個把小時是常事,一個單位去了一次又一次也不新鮮。
兩年一次的局關工委經驗交流會上,王鳳玲是個“旁聽”,看著其他站段關工委同志在臺上介紹經驗做法,她那不服輸的個性又悄悄冒了出來。她一邊用心聽,用筆記,一邊暗暗下決心,兩年后,自己一定要當那個在臺上作經驗介紹的人。
2014年8月,青工邊寶強被推薦參加全局供電系統技能競賽。小邊倍感壓力,缺乏自信。王鳳玲得知后對他說:“別怕,這事交給我!咱們一起來加油!”
她找來了曾經是電力專業技術能手的關工委技術顧問魏剛,他倆分了工,一個盯理論,一個盯實踐,形成了牢固“鐵三角”。練兵場上,他們用儀器細心地為小邊測量實作參數、做示范;教育樓小教室里,他倆展開圖紙為小邊當“技術指導”;關工委辦公室里,王鳳玲一邊給小邊倒水,一邊笑瞇瞇地盯著他背規章。
在那次全局供電系統技能競賽中,邊寶強一舉獲得了電力專業個人單項第一名。2015年,邊寶強獲得路局“技術能手”稱號,同年又獲得“火車頭”獎章。小邊說,“如果沒有關工委王主任對我的幫助,我不可能取得這么好的成績。我的‘軍功章’有關工委老同志們的一半!”
其實,王鳳玲家里的事真不少。婆婆年紀大,兒子媳婦工作忙,兩個孫女都還小,她自己身體也不太好。2018年她生病住院,地區關工委領導到醫院看望她,她丈夫見到領導了,對她不顧身體一頓抱怨,王鳳玲急眼了,沖著丈夫大吼:“我愿意干,你別管我!”
2017年,王鳳玲參加了中國鐵路關工委工作會議,這次會議上,她如愿以償上臺做了“牽手?幫扶”品牌經驗介紹。
夢想的種子終于在戈壁灘上發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