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探索研究》欄目編輯小組
探索研究
多年來,各地關工委充分發揮服務、組織和實踐等方面的作用,在針對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中,努力探索關工特色的教育宣講體系,很多地方形成了可示范、可推廣、可持續的方式方法。本期我們向讀者展示的是浙江省嘉興市、重慶市萬州區、安徽省宿州市三地關工委的探索成果。
本文列舉的三地工作實踐,分別是從“專業”“環境”“角色”三個方面探索實踐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專業”是通過五老的專長、專業來提高教育的針對性;“環境”是通過環境的打造,提升青少年在受教過程中的體驗感;“角色”是通過五老的帶動,促使中小學生積極參與到宣傳教育的隊伍中來,從“受教者”變為“教育者”。
浙江嘉興老年大學關工委主任 王劍章:
用 “兩張菜單”,發揮五老的專業專長,增強宣講的針對性。
近些年來,嘉興市各級關工委就提升宣講的質量展開了多方面的探索。其中,“兩張菜單”的做法讓他們的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什么是“兩張菜單”?一張是“我要講什么”,把宣講人及課題掛在網上讓人點單;另一張是“你要聽什么”,即讓青少年提交想得到點撥解答的問題,五老準備后在現場進行面對面的答疑解惑。
離退休后,老同志對社會、對青少年的接觸了解減少了。為彌補這一短板,有的關工委和宣講基地建立了對口聯系制度,有的關工委讓每位宣講員結對一個村(社區)和一個學校。這樣,為五老深入基層把握青少年的思想脈搏和行為特點提供了方便。
各級關工委通過細化分工,充分發揮五老的專長。關工委下設愛國主義、法治、家庭、心理健康、科普等宣講團隊,五老根據自己的專業基礎、工作經歷、生活閱歷和興趣愛好選定宣講課題。
此外,他們還努力學習電腦知識,制作精美的PPT 課件,努力把信息量大、直觀生動形象的內容呈現給青少年。經過一些年努力,嘉興較年輕的老同志學會制作課件,較年長的老同志學會使用課件,在宣講中普遍采用了多媒體技術,讓現代教學手段助一臂之力。
重慶市萬州區關工委家長學校副校長 劉文東:
建設紅色教育基地、家校社共育實踐社區,打造沉浸式學習新場景。
為打造青少年理念信念教育基地,重慶市萬州區籌資200 多萬元在萬州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建成“紅色基因教育館”和“萬州青少年法制教育館”。以“兩館”為主陣地,依托萬縣“九五”慘案紀念館、庫里申科墓、江姐紀念館、烈士陵園、移民紀念館等地域紅色教育基地,石橋水鄉、二十四節氣館等社會實踐基地,加強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遵紀守法教育和文明素養教育。
在教育內容上,萬州區關工委秉承趣味性、貼近性、體驗性原則,使紅色基因教育有場館可看,有故事可講,有基地可體驗。組織五老深入萬州52 個鎮鄉街道,跑遍“九·五”紀念館、檔案館、三峽移民紀念館查閱資料,走訪革命前輩、烈士遺屬、專家學者、民間收藏愛好者,深入尋找文物的收藏線索,廣泛收集文物史料。在此基礎上,征集、挖掘、整理編寫了《革命英烈在萬州》等口袋書,反映了朱德、劉伯承、陳毅、蕭楚女、惲代英等革命先輩在萬州開展革命活動的事跡。
在教育方式上,區關工委一改抽象說教的方式,凸顯了生動可感、身臨其境的場館學習理念,運用多種方式激發青少年學習探索的自主性。青少年在館內或基地聽故事、查資料、看視頻、演講交流、座談討論,實踐磨煉,產生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和精神激勵。要求小學三年級以上及初中階段學生,每年必須到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或社會實踐基地參訓三到五天,形成了常態化開展青少年紅色基因教育的永久基地和長效機制,為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夯實了堅實的根基。
開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主體,社會協同是關鍵。萬州區關工委切實加強家校社實踐校(社區)建設,已建立23 所實踐學校,今年5月中國關工委在成都舉辦的全國家長培訓大會上福建小學介紹了學校、家長互漸式管理的經驗。利用社區居民活動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家校社共育實踐社區講紅色故事、走訪慰問孤老,組織清掃街道、凈化母親河、講家訓和傳統優秀文化、包粽子等“社區e 家”實踐活動,著力培育融洽和諧的家庭氛圍,培育青少年健康成長沃土,幫助青少年跨好人生步,走正人生路。開展百場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向上向善,德潤萬州”公益講壇活動,努力營造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局面,推動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
安徽省宿州市教體局關工委 楊權:
開展人人爭當“講解員”、“小記者”活動,讓青少年在實踐活動中學史明理。
宿州雪楓小學創辦于1950年,當初,學校生源主要是革命烈士子女,時名為“安徽省雪楓烈士子女小學”。為了教育后代,傳承紅色基因,經過幾十年的紅色資料的搜集與積累,建立了校彭雪楓將軍事跡陳列館,并設有六個展區。關工委五老深入中小學,組織指導由學生擔任宣講員去宣講彭雪楓將軍的故事。每次展出時,由學生擔任講解員向觀眾宣講,講解員通過“人人爭當講解員”的選拔賽中挑選。一屆屆學生,在學校學習六年,耳濡目染,雪楓精神己代代傳遞,成為雪楓小學畢業生滲透血液的紅色記憶。
此外,宿州市在關工委五老與《拂曉報》老報人的帶領下,還開展了爭當《拂曉報》小記者活動。組織小記者深入城鄉采訪,在采訪過程中,讓青少年深層次地了解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各界發生的深刻變化。小記者從采訪的一個又一個生動感人的事例中,從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先進人物、模范事跡的報道中,進一步加深理解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深刻道理,加深了對沒有改革開放、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就不可能取得經濟與科技快速發展輝煌成就的認同。鮮活的事例,切身的實踐,使“黨、國家、人民”三者融合的整體觀念,在小記者的心靈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