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統計局公布了中國前三個季度的經濟發展情況。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比上半年兩年平均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三季度同比增長4.9%,比上季度回落達3個百分點。從增速上看,經濟增長速度回落趨勢比較明顯,這與全球經濟發展步調是一致的。
如果做更深入的分析,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回落很大程度上與主動經濟轉型提速有關,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動能并沒有減弱。各級政府尤其加大了對房地產的調控力度,加強限購限售、發布二手房指導價、打擊學區房炒作等全國性的樓市調控措施頻繁出臺,堅持“房住不炒”的目標非常明確。據統計,截至9月底,樓市調控次數已經高達482次,遠超2020年同期水平,這導致購房者持幣關注氛圍濃厚,部分熱點城市的房屋成交價格開始由升轉跌。比如,北京、上海和廣州的二手房價格環比增速分別由8月上漲0.4%、0.2%和0.5%,轉為9月份下降0.2%、0.6%和0.4%,深圳的下降幅度更是擴大0.1個百分點,大部分重點城市成交量也大幅減少。
房地產市場由熱轉涼以及出臺的三條紅線等措施,極大影響到房地產商拿地和投資的積極性。1-9月份,房屋新開工面積下降4.5%。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下降3.3%,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增幅也均比前幾個月明顯下滑。長期以來,房地產對中國經濟增長有巨大的拉動作用,不過隨著房價的持續上漲,泡沫化現象開始出現,中國政府主動加大調控力度,降低房地產增速。由于房地產涉及到眾多行業,這些措施必然對經濟增長帶來明顯的短期效應。
影響到經濟增長的第二個明顯因素,是疫情沖擊下帶來的全球物流紊亂以及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包括歐美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雖然已經逐步放開國內經濟,但是企業生產經營還是很難全面恢復,對中國商品的需求有增無減。同時,其國內物流卻很難跟上,一方面眾多集裝箱都堆積在港口難以疏解,另一方面中國等出口國集裝箱一箱難求,海運價格大幅飆升。
同樣,由于各國應對疫情釋放出大量流動性,極大推高了煤炭、石油、鐵礦石等商品價格,加劇了企業原材料成本的壓力。尤其是對于大量的中小企業來說,雖然外部需求增大,但是外部環境變化劇烈,使其難以應對,陷入增收不增利甚至虧損的境地。中央和國務院召開多次會議,解決物流以及大宗商品相關的問題,已經取得了積極效果。不過,如果全球經濟 形勢不能完全好轉,中小企業面臨的這種困難很難完全消除。
由以上可以看出,第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實際上包括主動因素和被動因素。從總體上看,被動因素主要由新冠疫情和國際經濟形勢造成,雖然比較嚴峻,但是負面影響被中國政府出臺的各種措施相抵消,正在逐漸弱化。整體上看,這些經濟增速下滑實際上是主動因素起主要作用。中國經濟轉型到了關鍵時刻,這次疫情客觀上起到了推動作用,從而促使中央政府下定決心加快增長方式的轉變。
其實,這次經濟數據還透露出很多積極信號。一方面消費有加速回暖的趨勢,9月份社會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4%,較前值增加2.9個百分點。作為超大型經濟體,消費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由于中國執行最嚴格的疫情防控策略,疫情以來的居民消費持續低水平徘徊,但是最近幾個月的數據顯示增長加速。這一定程度跟國內疫情形勢穩定、社會生活趨于正常有關,不過歸根結底與居民收入關系更加直接。比如,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10.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續高于城市居民,二者差距不斷縮小,社會消費的總潛力不斷擴大。
另一方面,規模以上企業效益穩步提升。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8%,其中9月份環比增長0.05%。高新技術企業效益增長更加明顯,1-9月份,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72.5%、57.8%、43.1%,兩年平均增速均超過28%。企業效益增加,必然會加大對研發、員工福利等領域的投入,有利于企業可持續良性發展,反過來也有利于居民消費水平的持續提高。
由此可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并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在一步步地加緊落實和實現,暫時的增速回落是經濟轉型中的正常現象,經濟增長的動力沒有消失,只是轉向科技含量更高、更綠色以及更協調的發展方式。無論縱向還是橫向來看,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速仍然處于較高水平的正常區間。隨著中國經濟轉型的加速,未來增長的速度也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