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下派到偏遠地區的干部曾向記者透露,前段時間,有人給他分享了一則視頻,視頻中表揚了其所在單位幾年前幫扶某貧困村時修建的養雞場。這名干部點開視頻一看立即緊張起來,原來,媒體使用的是幾年前的視頻素材,而那座養雞場在幫扶干部走后經營不善,早就荒廢了。
幫扶干部一般被下派兩年,不少曾被下派的干部告訴記者,熟悉當地工作起碼就得先花上半年時間,工作熟悉后真正落實自己想要開展的工作,得是一年后了,干一年的活就走,尚未完成的工作可能就到此為止,被擱置了。
這是過去脫貧攻堅和如今鄉村振興過程中都存在的問題。某偏遠山區的當地干部調侃道,一些作物的生長周期都不止兩年。
這也說明,在有限的時間里要為幫扶對象解決問題,必須快速找準要害。一些下派干部在兩年間學會了種地,這是幫貧困戶干活練出來的,為了在規定期內完成任務,有時候甚至夜里“挑燈耕地”。親力親為是好事,但下派干部人一走,貧困戶照樣沒收成。
一名曾下派的扶貧干部記得,他們曾經過多方考察,選定了種植紫山藥,然而紫山藥需要精耕細種,在它成熟后,不能隨隨便便地拔出來,容易拔斷,里面的汁流出來紫山藥也就壞掉了,所以在收紫山藥時,需要輕輕地把周圍的泥土刨開再把它取出來。
當地的老百姓粗獷慣了,一開始還耐著性子刨了兩天,到第三天就沒了耐心。最終那一批紫山藥壞掉不少,賣不出去。幫扶干部為了把僅剩的紫山藥賣出去,大半夜都還在到處跑,聯系買家。“最后干部裝箱稱重,村民們站在旁邊收錢。”可以預測到,如果當地村民學不會種植、收割技巧,兩年后,這批幫扶干部一走,這項產業自然也就不復存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幫扶的重點應在“扶”。如果一味地幫,難免會讓老百姓們對扶貧干部產生依賴心理,而自身的脫貧智慧沒有得到增長,脫貧斗志也在不恰當的“幫”之中慢慢消減,甚至滋生“炫貧”心理。這樣的幫,猶如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除了“扶”貧困戶,還要“扶”當地的一些干部。一名幫扶干部介紹,國家鄉村振興局今年以來下發了一系列政策,但是當地干部可能沒有認真消化這些內容,沒有思考在落實過程中哪些不符合當地實際,是否存在資金使用困難,因此對于存在的問題找不到癥結。讓當地干部對工作“緊張”起來,也是幫扶干部需要下的功夫。
正因為任務艱巨,幫扶干部們才要找準工作的重心。尤其是當前在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過渡的時期,要進一步把干部群眾的力量帶動起來,讓脫貧的果實更牢靠,經得起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