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體見習記者 李浩瑄
5頁的民事裁定書,竟出現10處錯字、漏字,其中包括原告的姓名。這是不久前河南鄭州的魏先生收到的民事裁定書。
今年上半年,因房屋拆遷補償合同糾紛,魏先生將侯寨鄉麥秸垛溝社區管理委員會告上法庭。一個多月前,鄭州市二七區人民法院作出裁定,法院經審查認為,原、被告之間的糾紛涉及“有效人口”的認定等情形,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經該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駁回了原告魏先生的起訴。
魏先生仔細閱讀了裁定書,竟從中發現10處錯漏字,“過渡費”打成“過度費”;“宅基地”搖身變成“寵基地”“它基地”;更離譜的是他的姓氏“魏”竟成了“魂”……本就對裁定結果不服,見裁判文書有多處出錯,魏先生不由質疑法院在判決時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
近年來引發關注的“問題”裁判文書并不鮮見,就在三個月前,西安的白先生收到法院給出的補正裁定書。令他哭笑不得的是,他的案子明明是民事案件,在補正裁定書中卻成了“刑事裁定書”。而之所以要“補正”,是因為當初的一審判決書寫錯了白先生的公司名。
2020年,一起過失致人死亡案的被告人郝某,案發前是烏蘭察布電業局職工,可在法院判決中卻成了“無業”。這導致判決書未被依法送達被告人所在的電業局,電業局在此后7年,仍支付被告人工資、獎金、五險一金等共計137.4萬余元。該案承辦法官被另案處理,而負有審核把關責任的分管副院長被認定構成玩忽職守罪,鑒于犯罪情節輕微,判處免于刑事處罰。
2017年,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人民法院一份1頁紙的裁判文書中出現7處書寫差錯,包括地名、姓名、性別等。此案審判長及對裁判文書負有校對責任的工作人員均被處分。
這些出現“低級錯誤”的裁判文書,與人們對司法機關嚴肅性、專業性、權威性的期待,形成了極大反差。
裁判文書是人民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適用法律解決糾紛的載體,是明確當事人法律權利義務的重要憑證,具有高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其質量是人民法院司法能力、司法水平和審判質效的集中體現。如果在裁判文書的撰寫、審核和送達過程中,出現漫不經心的錯誤,司法的公信力自然會大打折扣。
這些錯誤并非難以杜絕,關鍵是責任心的問題。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專門下發《關于全面提升裁判文書質量切實防止低級錯誤反復發生的緊急通知》,把裁判文書出現錯別字問題提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也強調了法院、承辦法官以及審判輔助人員的責任。
為了杜絕“問題”裁判文書面世,從裁判文書的起草、審核、簽發到送達,每一環節都有相應的審核責任制。當然,這也需要各個環節的工作人員,切實認識到判決書的重要性,應將“筆誤”杜絕在“我手中”。唯有如此,才是對當事人的負責,才是對司法公正、司法尊嚴的負責。
總而言之,裁判文書與民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關。更何況,司法公正不僅僅體現在審判的公正上,更體現在法律程序的點點滴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