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寧 劉奕濤
(嘉應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
本研究調查了粵東北梅州市豐順縣五百多名村民、黨員干部、教師、學生對革命老區蘇區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情況,主要調查對象為當地村民,有85.51%;以及黨員干部2.94%,教師2.37%,學生9.18%。
1.在對革命老區鄉村的人們進行調查關于“對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調查后得出,接近半數的人們具有一定的革命老區鄉村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意識,還有一半的人們對當地的紅色文化比較不了解,其自覺接受紅色文化資源教育的程度還有待提高。如圖所示,其中有58.24%的人們是對革命老區紅色文化不太了解的,34.12%是比較了解,而還有一小部分比較了解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的,僅占的比例僅17.7%,相對于對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比較不了解的人數,比例少了很多。圖二數據表示鄉村紅色文化經濟來源分布絕大多數為“紅色馬圖茶葉產品”,占54.71%,而“旅游行業”占34.71%,“紅色文化素質拓展活動”及“紅色文創產品”則相比較下占比較小,分別僅占4.12%和6.47%。足見,“紅色馬圖茶葉產品”以及“旅游行業”對于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是非常有成效的,體現了革命紅色馬圖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所帶來的經濟發展效益。
2.在調查了人們對于“認為當前鄉村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是怎樣”的現狀后可以看出,大多數人認為目前當地鄉村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較為良好。如圖三所示,數據都表明,有82.94%的人們對當地鄉村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持“有效率,有效果,前景樂觀”的看法。與此同時,有13.53%的人們持著中肯的態度,認為當地紅色資源保護“有一定效果,應繼續保持,但現代化進程太快,仍流失很多文化遺產”,還有著3.53%的人們表示“保護文化遺產和老百姓沒有太大關系,所以不關心”。
3.對當地居民“認為學習紅色革命事跡有何意義”進行調查后,如圖四數據表示:僅有0.59%的人們認為學習紅色革命事跡沒有何意義;有過半(59.41%)的人們表示學習紅色革命事跡可以銘記歷史、增強愛國情懷;更是有四成(24.71%+15.29%)的當地居民表示學習紅色革命事跡有利于培養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精神,還能以史為鑒、啟迪現在并知道未來。
4.如圖五數據所示,此外對人們對于紅色文化和鄉村振興的關系的看法進行調查,結果表示僅有0.59%的人們認為兩者關系不大。值得欣慰的是,有人數過半59.61%的人們持積極態度,認為弘揚紅色文化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24.71%的人們認為發展紅色旅游,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實踐。還有近兩成(15.29%)的人們覺得傳承紅色基因,是創造智慧鄉村的重要條件。
結合這兩項數據,足見當地鄉村對于革命老區紅色資源保護與傳承做得質量比較高,能夠較好與時代接軌,與時俱進地發揚紅色文化。
1.馬圖“紅軍綠茶”名揚天下。作為有“紅軍綠茶”美稱的馬圖綠茶,早已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馬圖村的茶業發展,響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在茶葉種植、生態環境建設、標準化等方面進行探索,結合新農村建設,發展休閑旅游產業,推動“三產”融合發展。[1]馬圖村有著300多年的種茶歷史,早在1984年,馬圖茶被評為梅州市八大名茶之一,不僅如此,其業采用的是“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在保護老茶園的基礎上,篩選培育種植小葉種,擴大種植規模。這一做法有效整合了原有茶葉的種植、加工和銷售模式,帶動了周邊近千農戶,促進了豐順馬圖的經濟發展,馬圖茶為當地全面小康攻堅戰提供了巨大的力量。
2.豐順馬圖村旅游業發達,景觀優美。馬圖村自然資源豐富,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以美麗茶園為載體,以茶文化為品牌,結合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大力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產業。[2]其自然景觀與當地獨到的紅色資源結合,就可以打造成為系統的紅色旅游景點。革命遺址因“紅”而厚重,因“綠”而秀美,紅色旅游就是“紅”與“綠”相融的探索性嘗試。
3.馬圖村身處國家級貧困山區,但與豐順縣其他村落相比較,經濟較為發達。馬圖村單靠茶葉行業,就撐起了幾乎整個龐大村落的經濟。馬圖村積極創建茶業公司,采購先進設備、擴大種植規模、提升茶葉品質。近年來,馬圖村茶農戶戶均增收2 萬元以上。如今,公司不僅提供了1000 余勞動力就業崗位,還促進和輻射帶動梅縣、豐順等周邊縣1200 戶農戶發展高山綠茶1 萬多畝,經濟效益可觀。
4.馬圖村文旅紀念館數量龐大。馬圖村利用獨到的紅色文化資源,成功實現精準扶貧。[3]開創的“馬圖紅軍茶”已成為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結合旅游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當地村委還進行紅色旅游規劃,建設豐順馬圖革命斗爭歷史紀念館、紀念園、紀念碑、革命舊址文化廣場等紅色旅游景點,現已成功從豐順縣貧困村名單中脫貧,躍身擠出貧困村行列,更加向全面小康邁進。
雖然在農村地區,特別是深處革命老蘇區的貧困山區,但大家都很重視革命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對其不斷學習,不斷發展。[4]同時絕大多數百姓們也具有一定的自覺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意識,但是還是有小部分人們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了解程度和接納程度仍不高。
1.蘇區精神文化與茶文化巧妙結合。馬圖村力求讓蘇區精神的影響力范圍擴大,依托珠三角地區的資源以及人脈關系,與專業的茶業公司取得聯系,在此將會有更多合作伙伴雙向合作互利共贏。2.紅色文化傳承方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馬圖村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紅色拓展項目,在思政德育課堂、文化傳承方式等方面進行探索,開展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思政德育活動、文化傳承活動,加強對紅色文化的教育與傳播,提升了內在動力和外在活力,活化了理論,且由于其模式操作簡單、成本不高卻獨特新穎、有趣生動且具有實際意義,因此具有極強的借鑒性和可復制性。3.馬圖村領導對文化傳承的高度重視。在新時代文化建設視域下,馬圖村委會切實提出方案,擴大宣傳,讓人們認識和審視紅色馬圖、蘇區革命精神在當下的文化價值,進而在有了基本的認識之后,進一步鼓舞廣大群眾感受革命老蘇區的紅色文化的魅力。這一過程,不僅深化了廣大群眾對廣東紅色文化、蘇區精神文化的認識,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還能鼓舞廣大群眾學會傳承和敢于傳承紅色基因。4.傳統文化與旅游產業相結合。馬圖村當地的紅色文化景點,本身具備科學性、先進性、公益性、實踐性等多重性質。[5]通過科學的調研取證,馬圖村當地紅色旅游景區制定了相關運營方案,同時定期開展志愿活動,帶動大眾共同學習思政課,傳承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民族精神。梅州豐順當地的干部,在挖掘梅州市紅色蘇區文化中蘊藏的時代價值、推動蘇區精神的保護傳承與發揚的進程中,讓傳統文化與旅游產業相結合,實現“以民為本,共保共享”的目的,推動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村落相關文化部門與已取得聯系的深圳大學成為合作伙伴,把握好珠三角地區信息技術資源,能夠更好幫助廣東省梅州地區的蘇區革命老區愛國主義精神通往外界,把握新媒體等互聯網+機遇。[6]制定強有效的宣傳策略,利用公益教育課程及活動發布等形式吸引各單位、公司以及個體群眾,打造品牌影響力。探索適度規模的直營分隊拓展和加盟,搭建連鎖教學模式,并以此為核心基礎,將該“紅色馬圖”文化品牌打造迅速盈利并保證現金流最具有生命力的紅色文化教育地區品牌;
由于當今大部分人們對于書籍的閱讀是少之又少,并且很少會去閱讀比較枯燥、比較長的書籍。[9]因此人們可能不會主動去閱讀有關梅州紅色文化類的書籍。漫畫作為一種富有趣味性的藝術形式,常用簡單而夸張的手法描繪生活或時事的圖畫,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對其接受程度都比較高,因此我們可以出一本讓人們快速了解革命老區和梅州紅色文化的趣味漫畫,將老故事與梅州紅色文化等資源有機結合,讓孩子和大人都能夠樂意去閱讀,在漫畫中了解革命老區和梅州紅色文化;此外,結合青年求知欲強、思維敏銳、接受新事物快、富于想象等特點,我們還可以設計一個以革命老區為背景的趣味小游戲或者微信小程序,讓其在趣味游戲中認識、了解革命老區和梅州紅色文化;
借鑒故宮文創產品傳承模式,定位于“根植于傳統文化,緊扣人民群眾大眾生活”原則,做出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社會大眾能夠樂于享用的產品。[8]進行梅州紅色文化元素 logo 設計并將其印于各類產品,如手機殼、鼠標墊、電腦包、文具盒、雨傘、水杯等,設計一些能代表梅州紅色文化的小玩具和精致的小玩意、小玩偶等,然后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網上營銷,塑造梅州紅色文化品牌形象,提升文化市場占有率,在潛移默化中將梅州紅色文化元素融于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從而達到梅州紅色文化文創產品及其子產品的價值再創;此外,還可以讓梅州紅色文化滲入女性的生活,梅州紅色文化在女性市場中是缺少體現的。目前絕大部分女性都熱衷于化妝品,就此,化妝品就是梅州紅色文化進入女性市場的一個很好契機。我們可以設計一款具有梅州紅色文化特色的口紅,例如設計具有梅州紅色文化特色的口紅外殼、獨特的口紅花紋,進行線上線下營銷,讓口紅帶著梅州紅色文化進入女性的世界。
1.梅州當地有嘉應學院作為堅實有力的文化輸出靠背,地處廣東梅州,紅色革命蘇區精神愛國主義教育文化氛圍濃厚,以及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馬圖作為新農村能夠更好地開拓市場,大展身手。[7]社會各類公益組織,諸如嘉應學院蘇區精神研習社,可以為馬圖村的紅色文化保護傳承項目提供一批具有革命精神愛國主義意識的大學生志愿者群體,定期組織志愿者為人民群眾及社會大眾服務,發揚公益性,在項目團隊中除了日常業務運營外,還將定期開展“走進蘇區”紅色文化公益項目,為山區、鄉村等偏僻地的青少年帶去具有活力的紅色文化愛國主義思政德育課堂。
2.開展主題教育方面,馬圖當地學校可以開展升旗儀式教育,培養中小學國旗護衛隊。舉行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學生們能夠在濃厚的儀式氛圍中,零距離地感受到紅色精神和愛國情懷。還可以開展諸如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敬獻花圈、默哀、聆聽為主義而犧牲的革命故事。除此之外,結合各單位,承接各類有關入黨、入團等宣讀誓詞類的儀式活動,使他們能得到心靈上的觸動和情感上的深層陶冶,讓熱愛黨和國家的感情得到升華;其次可以開展中小學“大手拉小手”紅色文化愛國主義思想政治義教活動。在教學方式上抓住互聯網+時代機遇,線上與線下相繼開展具有親和力、感染力、針對性的愛國主義教育思政課、德育課,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
結語:馬圖村其成功之處在于,深入挖掘紅色蘇區文化的時代價值。作為新農村的豐順馬圖,具有獨到的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梅州市紅色文化與梅州市的其他紅色文化共同形成一條紅色梅州市傳統文化傳承的康莊大道,能夠推動廣大人民群眾及群眾了解和感受紅色文化的力量,讓梅州紅色文化為代表的愛國主義文化、中華文化教育走出梅州,讓紅色梅州市的梅州紅色文化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新作用,煥發新活力。而人民群眾作為紅色文化主要傳播者和建設者,對于自身這一代文化和下一代文化的傳承發展都起著指向標的作用,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關注被遺忘的蘇區精神文化,推陳出新,并讓人民群眾牢記紅色文化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自覺參與蘇區精神的保護與紅色梅州市建設改革的研究中。但紅色文化資源的較為分散,開發及后續管理相對煩瑣,因此,我認為可以結合現代科技,利用現有的網絡技術為基礎手段,在開發獨特紅色文化資源的同時,搭建網絡平臺,將幾個相鄰的景點聯系起來,以網絡為溝通紐帶,實現共贏,也可對資源進行整合,結合地域特點,打造不同的紅色文化產品,并將之串聯起來,形成鏈條式觀景,進而構建屬于我們本土自己的梅州紅色文化旅游、蘇區革命精神研學旅游品牌。深入走進紅色革命老區,為紅色文化保護提供學術研究成果,推動革命老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愛國主義紅色文化底蘊的挖掘提供有力的支持[10],有利于建立高效的梅州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革命蘇區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體制。只有這樣我們的紅色文化傳承才會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