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芮,嚴 平
(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城市病”影響著市民的美好生活,同時也刺激著城市努力探索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中國城市未來發展方向[1]。在十九大精神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引導下,中國城市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成都市面臨著新的建設要求,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要“以人為本”的呼聲不斷提高,街道因其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承載城市歷史、文化的特點,成為城市功能環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改善的重中之重。
2018年習總書記在天府新區考察時,首次提出了公園城市的理念,特別指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2019年編制完成的《成都市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導則》(以下簡稱《導則》)即公園城市理念在街道層面的具體落實。《導則》以建設以人為本、安全、美麗、活力、綠色、共享的公園城市街道場景為總目標,推動“從道路紅線設計向街道一體化設計轉變”“從道路工程設計向街道景觀設計轉變”“從車行為主向公交和慢行為主轉變”“從道路建設向街區場景營造轉變”“從重視地上空間設計向地上地下空間并重轉變”5個理念轉變,統籌安排城市街道的各項要素。未來,成都市將多措并舉,打造慢行優先的安全街道、特色鮮明的人文街道、多元復合的活力街道、低碳健康的綠色街道、集約高效的智慧街道。
在目前成都市城市建設轉型過程中,《導則》對創建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特色街區場景,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按照范銳平書記對《導則》“要盡快召開會議全面推廣,并在實戰中完善提升”的重要批示,相關街道試點示范工程相繼開展。《導則》實施計劃優先選取城市重點片區、中心城區主要街道作為試點,杉板橋路(二環—中環段)成為成都第一批一體化設計的示范街道。
杉板橋路位于成華區東郊文化創意聚集區,西起二環路,東至中環路,全長約2.5km,道路紅線寬40m。項目設計范圍為杉板橋路街道兩側建筑之間的U形街道空間,包含規劃綠化帶和建筑退距,寬度為63~86m。
該項目所在區域是成都市重點發展的產業集聚區,同時也是成華區規劃的成華大道文化創意發展軸的主載體。根據成都市“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高快路網規劃,杉板橋路為起于二環路的快速化道路,往外延伸為成南高速,是東進戰略的快速通道,同時也是成綿二復線北部聯系青白江、成德綿片區的重要通道。
成華區總體規劃明確了“文旅成華”的發展定位,將構筑“一帶兩軸五區”的城市空間格局,構建縱貫南北、橫連東西的經濟軸、文化軸、景觀軸。杉板橋路位于成華大道文化創意發展軸,本段屬于東郊文化創意聚集區,是成都市66個重點發展的產業集聚區之一,內接猛追灣商務總部發展區,外接龍潭新經濟產業集聚區。
根據東郊記憶片區城市設計,片區旨在打造文化感知與消費體驗的活力街區,構筑尺度宜人、界面親和的建筑退距與開敞空間。建筑風格及材質延續東郊記憶建筑色彩,基本色采用偏灰暖色系,多、低層建筑引入不低于10%的磚紅色,體現工業遺產文化的“成華紅”。
規劃遵循“以人為本、功能統籌、因地制宜”的原則,從綜合保障交通功能、提升街區活力、彰顯區域文化、打造綠色通廊、塑造形態優美的界面、智慧集約市政設施出發,通過街道一體化設計將杉板橋路建設成為彰顯工業遺產、創新經濟活力、展現公園城市特色的綜合型街道[1]。
2.3.1 保障交通功能
杉板橋路作為一條城市快速路,保障通勤交通快速通過、到達交通便捷轉換,對城市、區域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2.3.1.1 合理的道路斷面
在現狀交通調查的基礎上,對交通特征進行分析,結合綜合交通調查成果,進行交通建模分析,對快速路地面道路方案和快速路高架橋方案進行了綜合比較,最終采用高架橋雙向4車道、地面雙向6車道的方案,既能滿足交通功能,又能增加地面慢行開敞空間。同時采用交通仿真:一是對交通方案進行校驗;二是對快速路出入口進行優化設計指導;三是對地面道路交叉口進行優化設計指導。
2.3.1.2 有序的交通組織
對杉板橋路高架橋進出口、地面道路交叉口控制方式進行了研究和明確,著重對主要交叉口進行了細化。交叉口進口道展寬,并壓縮小汽車車道寬度至3m,交叉口范圍內進口車道數由路段3車道增加至4~5車道,同時設置左轉待轉區,提高路口通行能力。
2.3.1.3 寬敞舒適的慢行交通環境
(1)完善的慢行系統
區域內結合道路慢行系統、開敞空間、地塊連通道等,形成安全、舒適、便捷、充滿活力的慢行系統。除保留原平面過街設施外,結合沙河綠道、商業人行主出入口等全線新增的4處過街設施,共設置15處慢行過街通道,平均間距約150m。
(2)快慢分離的慢行交通
全線設置寬1.5~5m機非隔離帶,同時兼作綜合設施帶。慢行空間采用機非分離,行人空間與非機動車空間分離方式如圖1、圖2所示。

圖1 機非分離效果圖

圖2 人非分離效果圖
(3)步行空間標高一體化設計
步行空間與建筑退距范圍標高統籌設計,確保含建筑退距的整個步行空間范圍內平順無高差。針對樁號K0+40~K2+60南側海棠民居底商比車道高約0.9m的現狀梯步高差,設計考慮將車行道高程加鋪抬高約0.4m,輔道橫坡由1.5%調整為1.0%,坡向道路外側,設施帶加大橫坡,采用1∶1斜坡方式進行高差調整,如圖3、圖4所示。

圖3 海棠民居底商現狀高差效果圖

圖4 海棠民居底商高差處理效果圖
(4)車行出入口慢行交通連續
全線11處車行出入口均采用步行道、非機動車道連續鋪裝,保障杉板橋路慢行空間的連續性。出入口現狀及改造后效果見圖5、圖6。

圖5 車行出入口現狀

圖6 車行出入口改造處理效果圖
2.3.1.4 強化公共交通
全線設置公交專用道,優先保障公交專用路權。公交站臺利用設施帶設置,站臺長30m,寬2.5~3m,與地鐵站點、過街設施統籌設置。全線人行過街橫道線與公交車站距離最大為90m。
保證高效舒適的軌道交通接駁系統,非機動車停車點位利用地鐵站出入口側面及設施帶設置,與地鐵車站出入口無縫換乘。公交停靠站距離杉板橋地鐵站出入口15m,地鐵出入口與公交站之間設置風雨連廊(見圖7)。

圖7 杉板橋地鐵站交通接駁設施效果圖
2.3.2 提升街區活力
(1)特色生活休閑廣場(見圖8)

圖8 保利康橋生活休閑廣場
通過對道路人行道、路外規劃綠化帶、建筑退距、公園綠地等空間的利用改造,結合區域文化,打造文化休閑廣場,增加健身娛樂設施,增加鄰里交往休閑空間。
(2)特色商業廣場(見圖9)。

圖9 龍湖特色商業廣場效果圖
在大量人流聚集的商業區域,結合商業建筑形態及內外部空間統一組織,打造具有韻律感及流動性的綠地景觀,滿足人流集散、休閑交流、景觀提升及商業界面展示的需求,營造舒適宜人、時尚親切的開敞空間。
(3)交通集散廣場(見圖10)

圖10 杉板橋站集散廣場效果圖
地鐵站結合路側綠化帶、建筑退距空間等統籌設計,打造集散廣場,滿足交通集散功能,完善步行和騎行系統,提供安全、便捷的換乘設施,站點周邊完善配套服務設施,鼓勵公共交通出行。
2.3.3 彰顯區域文化
東郊記憶片區的工業遺產文化將融入杉板橋路景觀設計理念之中,并對成都理工大學地質文化進行部分展示。
(1)布局工業遺產文化設施。公交車站、地鐵站出入口及附屬設施、城市家具采用耐候鋼板、“成華紅”等要素體現工業遺產文化。
(2)塑造文化體驗場景。在鄰近東郊記憶片區的公共空間,增加特色藝術小品、雕塑和互動設施,增強文化體驗與消費。藝術小品選型在材質上以清水混凝土及耐候鋼板、不銹鋼為主,藝術造型上契合工業文化和成都理工大學地質文化特征。
2.3.4 打造綠色通廊
(1)依托杉板橋路,串聯建筑退距綠地空間、公園綠地空間等,打造連續的綠地走廊空間,形成“一廊、兩核、多節點”的生態綠地空間結構;結合公園現有風貌及景觀特色,打造流暢律動的景觀節點,與周邊環境相協調,使杉板橋路綠道系統與杉板橋公園內部慢行系統相結合,實現綠色慢行生活。
(2)行道樹設計響應公園城市理念,打破傳統行列式單一植物栽植方式,考慮“U”型空間內統籌設計,由原有行列式單一植物栽植轉變為組團化、多樣化設計方式,同時充分利用綠地空間,營造機、非、人獨立式多樣化舒適空間。
(3)根據用地性質及景觀風格,注重植物的多樣化設計,本著四季皆有景、四季皆可觀的搭配原則,實現植物增綠添彩的設計目標。主要采用的植物有天竺桂、香樟、櫻花、欒樹、黃花風鈴木、國槐以及鄉土果樹等。
2.3.5 塑造形態優美的界面
(1)設施美化。采用不銹鋼材質,契合街道工業風格,對市政箱體、地鐵出入口及風井進行美化裝飾;以工業文化為線索,提取不同文化圖案,設置符合該街道特色的藝術井蓋。
(2)隔音屏局部藝術化。在人流量大的商業區域,高架橋采用藝術化隔音屏,提升街道景觀效果。
(3)打造舒適宜人的街道空間尺度。著重考慮高架橋與建筑之間形成的U形空間,對部分空間局促段,通過景觀設計弱化高架橋影響,包括橋上橋下立體綠化、車行空間與慢行交通空間合理設置綠化帶、隔音屏藝術化設計等,增加行人視野空間層次,減少空間壓抑感,形成舒適宜人的街道空間。
(4)建筑立面整治。整治建筑立面,優化建筑風貌,修補破損立面;規整空調機位,整合混亂立面;統一配置底商標識標牌。
2.3.6 智慧集約的市政設施
(1)智慧綜合桿。在滿足功能需求和使用安全的前提下,以道路照明桿件作為整合的主要載體,將交通標志標牌、交通信號燈、治安監控卡口通信設施、5G基站等主要街道設施進行一體化合桿設置。在進行設施整合時秉持“宜合則合”的原則,部分交通安全設施無法與路燈桿一體化設置時,單獨設置交通安全桿件。
(2)微型管廊。集約布置市政管線,人行道上新建微型管廊,10kV電力、DN300配水、通信管線等采用入廊方式,由此減少地面檢查井的數量,避免檢查井布置于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上。
(3)智能人行橫道線。在人流量大的萬科段設置智能斑馬線,一旦有行人踏上斑馬線,雷達會立即監測到,地磚燈自動亮起,連續閃爍,提示過往車輛注意行人安全。
(4)智能步行指引系統[2]。在交叉口、軌道站點出入口、公交停靠站、綠道等人流匯集地的醒目位置設置智能誘導標志,指示周邊地鐵、公交、綠道系統、重要建筑物等信息,并實現智慧交互及充電功能。
街道一體化設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核心、為人設計街道的理念,它將街道原有單一的道路交通功能轉變為更多人活動、更多城市生活融合的公共空間。一體化設計需要統籌街道的交通、管線、綠化、文化、生活等多種功能,在有限的空間資源里面,根據每條街道的現狀需求、資源稟賦、規劃條件,確定每條街道的特征和定位,然后以人為本,合理地重新分配資源,實現每條街道的主要功能目標,構建與商業、生活等相關的公園城市場景,促進區域的發展。
通過街道設計導則、標準等相關街道設計新理念、新技術的研究推廣,以及越來越多的街道設計實踐,將全面打破市政道路工程設計與建筑景觀工程設計領域的壁壘,道路交通專業人士必須與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園林景觀等專業人員協同工作。工程內容涉及方面多,工作內容細碎、精細化程度要求高、綜合性強,需要從業設計人員更加細心、用心,同時還需要多部門協同,強調公眾參與。街道一體化設計將成為市政設計領域一個全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