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洋,張繼明
(溫州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浙江 溫州 325000)
影響隧道出口與互通式立交之間距離的因素很多,為簡要分析隧道出口與互通式立交之間最小需求距離,需要以駕駛員隧道出口“明適應”距離為基礎,綜合考慮駕駛員對立交出口位置的識別距離、完整認讀標志并操作需要的距離等因素。隧道出口至立交出口之間的最小距離組成見圖1。

圖1 隧道出口與立交出口最小間距組成
隧道出口與互通立交出口間距需求模型中各項取值,會隨著車道數與設計速度不同而有所差異,對于不同工況,本文各項取值見表1、表2。

表1 駕駛人視點與標志橫向距離B值

表2 平均到達率
若分流車輛駕駛人對道路十分熟悉或明確下一出口為目標出口而提前變換至外側車道,則駕駛人認讀并理解標志內容后,不再需要變換車道。車輛不需變道情況下,完整認讀標志并操作所行駛的距離只包括標志視認距離和立交出口確認的安全距離。根據規范,得到單向兩車道時車輛分別行駛在內側車道和外側車道上完整認讀標志并完成操作的距離見表3,單向兩車道隧道出口與互通立交出口的最小間距需求見表4。

表3 單向兩車道完整認讀標志并操作距離

表4 單向兩車道隧道出口與互通式立交出口間距需求
單向三車道時車輛分別行駛在內側車道和外側車道上完整認讀標志并完成操作的距離見表5,單向三車道隧道出口與互通立交出口的最小間距需求見表6。

表5 單向三車道完整認讀標志并操作距離

表6 單向三車道隧道出口與互通式立交出口間距需求
從以上計算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單向兩車道還是單向三車道,在運行速度相同情況下,駕駛人駕駛車輛從隧道駛出后,車輛在內側車道上完整認讀標志并變換車道右轉駛出出口匝道所需距離最長,車輛在外側車道上完整認讀標志并從出口匝道安全駛出所需距離最短,識別視距介于兩者之間。
車輛駛出隧道后才開始從內側車道變道并右轉駛入匝道的現象十分普遍,因此建議隧道出口與立交出口之間的距離至少應滿足明適應距離與車輛在內側車道上完整認讀標志并操作所行駛的距離之和,并應在滿足隧道出口“明適應”之后標志的視認距離處設置互通立交出口預告標志,以誘導分流車輛能夠及時變道、減速右轉駛入出口匝道。
若受到地形和路線走廊等的限制,隧道出口與互通立交出口的最小間距無法滿足內側車道完整認讀出口預告標志并變道駛出的距離,則可在保證駛出車輛行駛在外側車道上的前提下,將車輛明適應后在外側車道完整認讀標志并變道駛出的距離作為其最小間距,但經過調查和對事故的分析發現,若駕駛人對互通立交出口的識別不及時,而其注意力不集中未看到出口預告標志或出口預告標志受到其它車輛的遮擋,則駕駛人很容易錯過立交出口,因此,在該種情況下,建議隧道出口與互通立交出口之間的最小距離應滿足隧道出口明適應之后的出口識別視距。
G235國道泰順金北斗至牛欄崗段改建工程采用四車道一級公路標準,設計時速60km/h。該項目受原S52路線基本走向、泰順縣羅陽鎮城區規劃、金家坑和松樹崗隧道、南環路和北環路現有線位和互通位置、沿線土地開發的現狀與規劃、地形條件限制,線位控制嚴格,文化路互通式立交與松樹崗隧道間距較近的問題難以避免,須進行間距檢查,見圖2。

圖2 文化路互通式立交平面示意圖
G235國道松樹崗隧道出口與文化路互通B匝道出口間距見表7。

表7 隧道至互通式立交間距
以上述“明適應”距離分析為基礎,對松樹崗隧道出口與互通式立交出口匝道實際設計間距進行檢查,檢查結果如下:
(1)與識別距離的對比
隧道出口與互通式立交出口之間的距離與識別距離的對比結果見表8。

表8 與明適應距離+識別距離比較表(60km/h)
檢查結果表明松樹崗隧道出口與文化路互通式立交出口之間距離滿足60km/h駕駛人對明適應距離和識別距離的要求。
(1)與完整認讀標志并操作距離的對比
隧道出口與互通式立交出口之間的距離與完整認讀標志并操作的距離的對比結果見表9。

表9 與明適應距離+完整認讀標志并操作距離比較表(60km/h)
檢查結果表明,松樹崗隧道出口與文化路互通式立交出口之間的距離在內外車道均不能滿足駕駛人對明適應距離+完整認讀標志并操作距離的要求。
由上述分析結果表明,松樹崗隧道出口與文化路互通式立交出口之間的距離在各個車道時均不能滿足駕駛人對明適應距離+完整認讀標志并操作距離的需求,為保障隧道出口與文化路互通式立交出口小間距路段的交通安全,避免金北斗至文化路的出口交通流在隧道出口后匆忙變換車道駛出發生事故或車輛不能及時識別到出口在分流鼻處停車、倒車甚至于錯過出口,本文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1)由于金家坑隧道與松樹崗隧道間距較近(右洞:37m),其隧道總長度為998m,可將其視為隧道群進行交通組織及管理。建議在金家坑隧道入口前利用指路標志(車道指示標志)和地面文字標記及時將駛出主線的出口交通流誘導到外側車道;隧道內通過指路標志(隧道內采用主動發光式標志)對出口進行預告。金家坑隧道入口前150m左右至文化路互通B匝道出口分流鼻間第一車道與第二車道間車道分界線采用振動實標線,其中在松樹崗隧道出口前100m,第一車道與第二車道間車道分界線設置采用200m的白色虛實標線(內虛外實)。
(2)嚴格控制金家坑隧道入口至文化路互通式立交出口小間距路段的速度為60km/h。
(3)加強隧道路段和隧道出口與互通式立交出口小間距路段的視線誘導,在隧道出口至B匝道分流鼻間路側設置照明設施。
本文以隧道出口“明適應”距離為基礎,僅考慮立交出口識別距離及完整認讀標志等因素,對不同車道數及設計速度工況下隧道出口與互通式立交出口最小間距需求進行分析,以此為基礎,對工程實例實際設計間距進行檢查,針對檢查結果提出相應保障措施,有效保障行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