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緒禎
(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00)
K135+900~K136+100段右側邊坡原設計為四級坡,一、二級邊坡坡率1∶0.75,防護形式為錨桿格構梁防護;三、四級邊坡坡率分別為1∶1、1∶1.25,防護形式分別錨桿格構梁防護和拱型骨架植草防護,每級平臺寬2m。邊坡刷坡過程中,由于連續降雨的影響導致已放坡好的3、4級坡局部發生垮塌,邊坡3、4級臺階處逐漸形成了10~20cm寬的拉伸裂縫,邊坡2級臺階處發生剪切破壞,隨著邊坡變形的加劇,逐漸形成滑坡。
坡體變形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兩類[1],總結如下:
(1)第一類:內因
a.地形地貌
滑坡體邊緣被兩條沖溝切割,坡體側向約束較弱?;聟^位于山間埡口地帶,容易匯集較多地表水,滑坡體因此處于飽水狀態。
b.地層巖性
滑坡地層主要為碎石、斷層角礫巖、中風化砂質泥巖。碎石層屬透水層,厚度大,為雨季主要的地下水賦集層;斷層角礫巖屬透水層,極軟巖,半巖半土狀,容易匯集較多地下水。中風化砂質泥巖屬隔水層,穩定性相對較好。在碎石與中風化砂質泥巖的接觸帶、斷層角礫巖與中風化砂質泥巖的接觸帶,地下水容易富積,軟化、泥化交界面,形成軟弱泥化夾層。坡體可能沿該軟弱面滑移失穩。滑坡體前緣發育的斷層角礫巖,強度低,雨水易軟化崩解,自穩性差[2-3]。
該段滑坡位于斷層角礫巖、中風化白云巖兩種差異性較大的巖體的接觸帶。斷層角礫巖屬極軟巖,多分布于滑坡體的中上部,中風化白云巖屬硬質巖,工程地質性質較好,多分布于滑坡體的下部。路塹施工,位于坡體下部中風化白云巖多被開挖,坡腳處原有的天然抗滑力消失,坡體中上部的斷層角礫巖出露于地表,整個坡體的受力平衡發生改變。
c.地質構造
路塹開挖后揭示在線路左右兩側發育斷層,斷層與線路在K135+963處以近40°的斜交,斷層破碎帶少量分布在路床,大量分布于右側邊坡坡體。寬度20~30m,路塹開挖揭示斷層長度約200m。斷層破碎帶大量發育灰黑色斷層角礫巖,強度低,雨水易軟化崩解,自穩性差。
(2)第二類:外因
a.降雨
施工期間坡體在雨水浸泡和日曬的交替作用下,斷層角礫巖遇水軟化崩解,風化嚴重,多變成散體狀。層面產生軟化、泥化,尤其在覆蓋層與巖層的接觸界面處,地下水富集,層面間形成軟弱泥化夾層。后又發生較大的降雨,坡體開始沿軟弱層面發生滑移坍塌,滑坡變形機制為牽引式。
b.人類工程活動
坡體開挖卸荷,表層巖體松動。
根據鉆探資料,對典型橫斷面Ⅰ-Ⅰ進行穩定性分析,見圖1。采用不平衡推力法對邊坡進行穩定性驗算[4-5]。

圖1 Ⅰ-Ⅰ斷面圖(單位:m)
根據工程地質條件,經綜合分析選取物理力學參數見表1。

表1 主要物理力學指標
該邊坡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邊坡計算工況及安全系數如下:
(1)工況一:自重(天然狀態)為1.25;
(2)工況二:自重+暴雨(飽水狀態)為1.15。
根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確定的滑動面位置及巖土物理力學參數,選擇Ⅰ-Ⅰ剖面進行邊坡穩定性計算,計算采用不平衡推力法,按天然情況(工況一)和暴雨情況(工況二)兩種工況計算,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穩定系數和剩余下滑力
由計算結果可知,滑坡在天然狀態下,現狀坡體穩定系數為1.119,處于穩定狀態;路基開挖后的穩定系數為0.944,處于不穩定狀態。在暴雨狀態下,現狀坡體已發生淺層滑動,穩定性系數為0.979,處于不穩定狀態;路基進一步開挖后可能發生深層滑動,穩定性系數為0.830。
滑坡未開挖至設計位置,目前主要在邊坡二級坡坡腳處沿軟弱滑動面發生滑動;隨著路基的繼續開挖,在邊坡一級坡坡腳處,可能沿軟弱滑動面發生深層滑動,雨季存在整體失穩可能,下滑推力大,存在多級次滑動的可能[6]。
(1)邊坡方案:第一級坡高10m,坡率1∶0.75,坡面窗式護面墻防護;第二、三級坡高10m,坡率1∶1,1∶1.25,坡面窗式護面墻防護;第四級放坡到頂,坡率1∶1.25,三維網植草防護。第一級坡頂平臺寬4m,第二級坡頂平臺寬2~4m,K136+015~025為平臺寬度漸變段,第三級坡頂平臺寬3.5m。
(2)加固措施:第一級平臺設置3×2mA型抗滑樁,樁長20m,共18根,樁間距5m,布設軸線與路基設計線平行,距路基設計線右側23.35m;第三級平臺設置3.5×2.5mB型抗滑樁+兩根6束預應力錨索,樁長35m,樁間距5m,共9根,布設軸線與路基設計線平行,距路基設計線右側51.6m;錨索長35、32m,錨固段長10m,自由段長25、22m;樁頂出露3m,設置擋土板支擋樁間土體。
(3)A型設計滑坡剩余下滑力1300kN/m,編號Z1~Z18;B型設計滑坡剩余下滑力2200kN/m,編號Z19~Z27,共設抗滑樁27根。樁身采用C30混凝土現澆,主筋鋼筋等級采用HRB500,構造筋等鋼筋等級采用HRB400。
(4)B型抗滑樁樁頂設兩束預應力錨索,錨索采用6束直徑15.2mm強度級別為1860MPa的高強度鋼絞線,從底至上每排錨索的長度分別為32m、35m,錨固段長均為10m,錨固于中風化泥質砂巖中,錨索設計軸向抗拔力為800kN,鎖定預加力180kN。
(5)為防止地表水下滲,對坡體裂縫采用黏土或砂漿封閉。
(6)表層水排水措施:滑坡體周界外緣5m外、邊坡坡頂外及邊坡平臺處分別設置截水溝以排除地表水。
(1)完善山體坡面防排水工作。在原有滑坡體周圍設置截水溝,將坡體周圍和內部的雨水合理排走。并封閉已有的裂縫,防止雨水侵入加快坡體的滑動。
(2)為保證施工期間滑坡體的穩定性,在施工前先對滑坡體前緣進行土體反壓處理。反壓互道應具有一定的壓實度,要求不小于80%,并做好對應的臨時排水措施。
(3)先施工第二排抗滑樁(B型抗滑樁),開挖第三級邊坡平臺,放樣抗滑樁的位置后開挖;采用跳樁施工法,待樁體達到設計強度后方可進行相鄰隔樁體施工。在混凝土灌注前,必須預埋直徑130mm鋼套管及OVM錨具螺旋筋,以便錨索鉆孔鉆頭通過。鋼套管必須定位準確,護壁處需鉆孔以便鋼套管穿過。
(4)第二排抗滑樁施工完成后,并達到設計強度,鉆錨索孔,施做樁頂預應力錨索,進行預應力張拉。
(5)開挖邊坡第四級邊坡及第二排抗滑樁頂部3m范圍樁間土體,施做擋土板及平臺加固。
(6)然后由上之下開挖邊坡三、二級邊坡,完成坡面窗式護面墻防護。
(7)開挖第一級邊坡平臺,施工第一排抗滑樁(A型抗滑樁)。采用跳樁施工法。
(8)按施工作業面要求開挖反壓護道和原有山體,按設計要求完成第一級邊坡刷坡,防護,開挖路幅范圍內土體。
采用抗滑樁與預應力錨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邊坡滑坡加固,并對抗滑樁樁頂位移進行連續監測,向公路方向最大測點位移見圖2。
由圖2可知,抗滑樁樁頂位移最大為4.8mm,隨著施工時間的推移,滑坡體趨于穩定,這表明處置方案有效,能夠較好地解決高邊坡滑坡治理的問題。

圖2 樁頂最大位移變化圖
通過對邊坡滑塌的治理,采用抗滑樁與預應力錨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加固,有以下結論:
(1)由于工程地質的復雜性,在對高邊坡滑塌治理方案制定的過程中,首先應現場了解坡體變形的情況,分析坡體產生變形的原因,結合地質、水文特征等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處治方案。
(2)采用抗滑樁與預應力錨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邊坡滑坡加固,能夠較好地解決高邊坡滑坡治理的問題。
(3)不管在施工過程中還是后期運營過程中,都應加強對邊坡變形的檢測,在此過程中如發現有問題應及時上報并由相關部門提出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