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寒
(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60)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城市道路與市政管線相互交錯,當通道結構與天然氣管道無法相互避開時,普通的通道涵結構往往無法滿足設計要求。為滿足二者的安全運營,設計上需要重新綜合考慮。本文結合工程實例,介紹了一種跨越天然氣管道的框架橋通道結構設計方案,為同類型的設計提供參考。
廣東省清遠市某項目主線道路全長約5.6km,等級為城市主干路,設計速度60km/h,主線道路橫向布置為:6.5m人行道+8.75m綠化帶+11.75m車行道+6m中央分隔帶+11.75m車行道+8.75m綠化帶+6.5m人行道=60m。場區現狀主要為山坡、農田菜地、居民區、苗圃場和少量養殖魚塘,部分場區交通較為不便。為解決竹元村側與下沙村側周邊居民出行問題,在主線K9+221.16m處設置了2~11m(凈寬)×4.8m(最小凈高)人車通道涵,通道涵采用單箱雙室鋼筋混凝土箱涵結構。涵洞與路線主線斜交,斜交角13.07°,車行道凈高4.5m,涵洞頂底板厚1.0m,邊側板厚0.9m,中側板0.8m。涵洞外采用八字形洞口。
由于征地問題,用地紅線寬度僅為60m,無法避開既有直徑1.3m天然氣管道。通道涵平面圖如圖1所示。

圖1 通道涵平面示意(單位:m)
既有天然氣管道通過設置蓋板涵來進行保護。蓋板涵如圖2所示,天然地面線到天然氣管頂不得小于180cm,以達到保護天然氣管道的目的。因此,通道涵設計應盡量往上抬,使其底板底越遠離天然氣管道蓋板涵越好。但由于通道涵設計車行道凈高4.5m,且紅線寬度控制了主線放坡長度,導致主線總體標高及縱坡無法調整。同時,通道涵內地面標高應不低于地方道路現狀標高,否則涵洞內會積水。基于這些控制因素,通道涵設計為明涵,涵洞上方的主線車行道也只設置了10cm瀝青鋪裝+10cmC40混凝土調平層=20cm厚的路面結構層,并且設置與其上主線橫坡一致的縱坡,涵洞中間高、兩邊低。通道涵橫斷面如圖3所示。

圖2 天然氣保護蓋板涵示意(單位:cm)

圖3 通道涵橫斷面(單位:cm)
在總體無法繼續抬高的情況下,設計為明涵,已經是最大限度地抬高了箱涵。但即便如此,箱涵底板底到天然氣管頂的凈距最小仍只有1.314m,無法滿足原天然氣保護蓋板涵的高度要求。同時,新建通道涵基底應力直接傳遞到天然氣保護蓋板涵上,對其受力影響大。若處理不當,會致其損壞,影響天然氣管道的正常運營。基于以上限制因素,本文提出用框架橋的形式跨越既有天然氣管道,通過設置樁基控制天然氣管道上方通道涵的位移,減少通道涵對天然氣保護蓋板涵的影響,使結構穩定、安全、可靠。
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規范公路橋梁與石油天然氣管道交叉工程管理的通知》(交公路發[2015]36號)中明確規定:油氣管道與兩側橋墩(臺)的水平凈距不應小于5m[1]。故框架橋的跨徑理論上不得小于5+1.3+5=11.3m。天然氣管道與通道涵結構斜交,為減小跨徑,框架橋框架方向也為斜交。最終框架橋的跨徑定為15m,單軸設置1排直徑1.5m的鉆孔灌注樁,跨徑方向與通道涵縱向夾角14.91°。
設置框架橋后,整個通道結構分為5個節段。其中,節段1、節段2、節段4、節段5保持明涵結構不變,節段3為框架橋結構。節段之間設置沉降縫[2]。沉降縫的位置避開主線車行道,在綠化帶范圍內。節段3框架橋結構與節段2、節段4的明涵結構通過設置牛腿搭接控制相對沉降。
為保持結構的連續性、降低施工難度,節段3框架橋與普通節段的頂板、腹板保持相同的構造。但由于其跨度為15m,若結構仍保持為1m厚的實心底板,底板就會因為自重過大而不滿足受力要求。因此,本文類比樓板縱橫梁的設計思路,在框架橋底板設計“縱橫梁”以提高結構的跨越能力。為方便表述,將平行于下穿車行道方向定義為縱向,將垂直于下穿車行道方向定義為橫向。
具體設計方案為:(1)與樁基直接作用的橫向板帶所受彎矩及剪力最大,設計為第一橫梁,截面寬度2.5m,高度2.1m。(2)明涵結構邊中腹板下對應的底板縱向板帶受力次之,設計為第一縱梁,截面寬度2.2m,高度1.5m。(3)底板橫向跨中增設第二縱梁,截面寬度1.6m,高度1.5m。(4)其余板帶高度0.6m。框架橋通道結構平面、立面及橫斷面如圖4~圖7所示。

圖4 框架橋結構平面示意(單位:cm)

圖5 框架橋結構立面示意

圖6 框架橋跨中橫斷面(單位:cm)

圖7 框架橋端部橫斷面(單位:cm)
由于框架橋通道上方車道與通道內車道方向不一樣,橫向及縱向的受力均復雜,不能按初等梁模型計算。基于此,本文利用MidasCivil建立節段3框架橋的梁格模型,如圖8所示,全面分析結構的受力。分析內容包括:(1)第一橫梁的彎矩、剪力;(2)第一、第二縱梁的彎矩、剪力;(3)一般板帶縱向、橫向的彎矩、剪力;(4)結構撓度驗算。

圖8 框架橋梁格模型
控制結構最大裂縫寬度不超過0.15mm,第一橫梁頂底配置3排直徑32鋼筋@120mm,第一和第二縱梁頂底配置2排直徑32鋼筋@120mm,一般板帶縱向頂底配置1排直徑28鋼筋@120mm,橫向底部配置1排直徑28鋼筋@100mm,橫向頂部配2排直徑25鋼筋@100mm。結構最大撓度7.143mm滿足規范[3]要求,并且對下穿的天然氣管道蓋板涵完全沒有影響。
整體施工順序為:開挖基坑→夯實基底→施工框架橋樁基→澆筑天然氣管道保護結構→澆筑框架橋底板“縱橫梁”體系結構→施工通道涵腹板、頂板結構→回填→附屬結構。
跨越天然氣管道的框架橋通道結構的設計總結如下:
(1)在結構無法避開現有天然氣管道的情況下,設計上首先結構應盡量往上抬,保證結構與管道的安全距離。
(2)通過設計框架橋,控制結構底板的位移,并將其內力傳遞到樁基,使其下方的天然氣管道不再受到上部結構基底應力帶來的壓力,保證其安全運營。
(3)通過將底板設計為“縱橫梁”體系結構,加大底板的跨越能力,保證樁基與天然氣管道的安全距離。
(4)本工程地質條件良好,通道涵一般節段的沉降與節段3相差不大,不會產生差異沉降。在其他工程的應用中,應保證一般節段的地基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并應保證其施工質量,防止因節段間的差異沉降而影響質量,必要時可以增設一般節段的樁基。
該結構經濟美觀、安全可靠,為同類型的設計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