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恒飛
(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上海市 200235)
某市垃圾填埋場建于1997年,項目選址位于郊區山脈一處谷底,谷底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填埋庫區沿山谷建設。一期位于山谷東南側一塊平地,占地面積約為145hm2,現狀修建了斷面為3×3m的排洪隧道排填埋區雨水,排入下游河道。目前庫容已全部填滿,一期填埋區已封場。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在現有庫區的西北側建設二期填埋區,占地面積約為560hm2。目前二期填埋區已經投入使用,垃圾填埋采用覆膜作業,導致下墊面的性質改變,雨水量增大,但由于地形限制,無法穿越一期填埋區新建排洪隧道,雨水只能通過現狀隧道排放,因此隧道過水斷面尺寸不足(見圖1)。

圖1 某填埋場填埋區平面示意圖
為解決排洪風險,繞開一期封場區擬新建排洪隧道。新建隧道起點主要排放填埋作業區的膜面雨水,繞開填埋區,在南側山體下埋設,最終排入下游河道。
新建隧道排放二期填埋區的膜面雨水,起點處的豎井位于填埋作業區內,修建箱涵作為豎井進水口。二期填埋區由低到高分為3個填埋作業標高,相應的進水箱涵也有3個進水標高。首先,垃圾填埋至最低作業標高后,垃圾覆膜封場,膜面水引流至進水箱涵第一進水口。其次,繼續填埋垃圾至第二填埋作業標高,垃圾再覆膜封場,膜面水引流至進水箱涵第二進水口。最后,填埋垃圾至第三填埋作業標高,垃圾再覆膜封場,膜面水引流至進水箱涵第三進水口。此時,填埋區庫容全部填滿封場。圖2為進水箱涵與豎井的原設計平面剖面圖。進水箱涵有3個進水口,隨著垃圾填埋作業,由低到高逐個封堵啟用,最終只有最高處的進水口進水。

圖2 某填埋場豎井和排洪隧道示意圖
按常規設計,原引水箱涵、豎井平面及剖面如圖3、圖4所示。

圖3 豎井1箱涵段平面布置圖(原方案)

圖4 豎井1箱涵段剖面布置圖(原方案)
但由于填埋現場正在作業,施工時需要打開現已鋪設好的填埋區底膜。底膜打開范圍越大,對周圍的垃圾體影響越大,施工風險越高。原設計方案箱涵長度為40m,再加上開挖范圍,施工十分困難。
為減小平面占地范圍,不能通過平面增加箱涵長度的方法降低箱涵坡度。因此,設計引水箱涵的坡度加大,與現狀地形接近。現場地形條件(見圖5)坡度較大,斜坡深20.23m,長22.53m。坡度為1∶0.9。而豎井的設計深度為20m,受垃圾體施工條件限制,其自身的消能設計已經十分困難,對進水流速的要求非常嚴格,需要控制在5m/s以內。綜合比較,保證進水箱涵內流態穩定,降低與豎井連接處的流速是設計關鍵[1-2]。

圖5 填埋區地形
為此,設計改善了箱涵的平面布置,采用側向入流的方案,延長了消力池長度,消能效果充分。將斜坡段箱涵向側邊平移,使水流從斜坡流下來之后,從箱涵側面,越過一個底坎,跌入豎井,從而達到延長消力池的目的。側向入流方案布置如圖6、圖7所示。

圖6 設計方案平面圖

圖7 設計方案剖面圖
在側向入流方案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增加側向入流流道長度的方式,減小進入豎井的流速,提高消能效果。將斜坡進口箱涵側向平移,在豎井進口前增加一個水平的流道,形成一個環形通道,通過水流方向的旋轉將水流能量消耗掉,從而達到降低豎井進口流速的目的。并在兩個箱涵交接處和豎井進口處設置高2m的底坎,使箱涵內保持一定的水深,增加消強效果。為驗證側向入流的方案,優化水平流道的長度,采用數學模型來進行研究。
研究建立了數學模型模擬水流狀態,對進水箱涵段進行局部三維水動力模擬,分析水流流態、壓力分布和氣液相分布等水力學問題,提供壓力、流態、流速分布,對進水箱涵段消能效果、布置形式、結構形式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做出評價,并提出優化改進意見[3-6],為進口箱涵設計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本文主要介紹進水箱涵段設計和數學模型的研究過程。
現場共有3個填埋作業標高,進水箱涵設有2個進水口,豎井頂部設1個進水口。3個進水口使用時間不同,但匯水范圍一致。在流量一致的條件下,第三進水口高差最大,消能最不利,因此選用第三進水口工況進行分析研究。膜面水經過導流排入設計的進水箱涵,連接進的豎井采用折板形式,50a一遇設計流量為18.49m3/s。
本項目通過FLUENT軟件建立三維模型,模擬豎井進口段和豎井內的水力學過程、水氣兩相瞬變流動特性和啟動特性。
(1)進口邊界:進口流量為18.49m3/s。
(2)空氣進口:豎井上方設空氣進口,模型采用壓力進口進行設置,壓力為1個大氣壓。
(3)通氣孔:為了增加豎井內氣體交換,每塊隔板下方設置1個通氣孔,通氣孔采用壓力出口進行設置,壓力為1個大氣壓。
(4)出口邊界:模型出口邊界為壓力出口,壓力大小按照下游水位進行換算。
數學模型計算考慮最大流量為50a一遇設計流量工況。
本章主要采用FLUENT對各關鍵部位進行水動力模擬,驗證工程的消能是否滿足要求。
(1)流速要求:下游豎井進口流速一般不超過5m/s。
(2)壓強要求:C40混凝土最大抗壓強度為26.8MPa;絕對壓強大于0,即不出現負壓。
嘗試將斜坡進口箱涵向側向平移3m,在豎井進口前增加一個水平長度為3m的流道,形成一個環形通道,通過水流方向的旋轉將水流能量消耗掉,從而達到降低豎井進口流速的目的。
4.2.1 模型建立
模型范圍如圖8所示。

圖8 進口箱涵段模型(側向入流+3m環形通道方案,三維立體圖)
4.2.2計算結果
計算結果主要包括氣液相分布、壓力分布、流速分布。
4.2.2.1 氣液相分布
氣液相分布如圖9~圖11所示。

圖9 氣液相剖面分布圖(側向入流+3m環形通道方案)

圖11 氣液相橫剖分布圖(側向入流+3m環形通道方案)
從氣液相分布圖中可以看出,水流從進口跌入斜坡段,由于斜坡坡度較陡,水流流速不斷加大,導致液面降低,緊貼斜坡。當水流接近消力池時,受到消力池內水流頂托,流速降低,水深加大。水流在消力池內進行翻滾,隨后翻越側面底坎進入側向箱涵,在箱涵內水流旋轉270°,最后翻越底坎墜入豎井內。由于側向入流面積較小,消力池內水位上升至箱涵頂部,水深約5m。消力池內呈淹沒出流,消能效果較好,但由于側向入口有壓流狀態,進入側向箱涵后旋轉角度較大,側向箱涵空間有限,導致箱涵內水流流態較差。

圖10 氣液相俯視分布圖(側向入流+3m環形通道方案)
模型結果顯示,側向入流+3m環形通道方案有一定的消能作用,尤其對于斜坡段流速有很好的消減作用。但由于消力池內呈現有壓流狀態,同時水流在側向箱涵內旋轉角度較大,箱涵空間有限,導致箱涵內流態較差,進入豎井內的流速偏大,超過豎井允許的5m/s的流速。總的來說,消能效果還不理想,需要優化。
嘗試將斜坡進口箱涵繼續側向平移,形成一個較大的箱涵空間,改善箱涵內的流態,調整環形通道的長度至9m,通過水流方向的旋轉將水流能量消耗掉。
氣液相分布如圖12~圖14所示。

圖12 氣液相剖面分布圖(側向入流+9m環形通道方案)

圖13 氣液相俯視分布圖(側向入流+9m環形通道方案)

圖14 氣液相橫剖分布圖(側向入流+9m環形通道方案)
從氣液相分布圖可以看出,水流從進口跌入斜坡段,由于斜坡坡度較陡,水流流速不斷加大,導致液面降低,緊貼斜坡。當水流接近消力池時,受到消力池內水流頂托,流速降低,水深加大。水流在消力池內進行翻滾,隨后翻越側面底坎進入側向箱涵,在箱涵內水流旋轉270°,最后翻越底坎墜入豎井內。
4.2.2.2 壓力分布
壓力分布如圖15~圖17所示。

圖15 壓力剖面分布圖(側向入流+9m環形通道方案)

圖16 壓力俯視分布圖(側向入流+9m環形通道方案)

圖17 壓力橫剖分布圖(側向入流+9m環形通道方案)
從壓力分布圖可以看出,水流從進口垂直跌入收水平臺,垂向產生的最大壓強為23.4kPa,模型內沒有負壓。最大壓強分布在消力池底部,斜坡與消力池相交處,最大壓強達139kPa。最大壓強可以滿足工程要求。
4.2.2.3 流速分布
流速分布如圖18~圖20所示。

圖18 流速分布縱剖面圖(側向入流+9m環形通道方案)

圖19 流速分布俯視圖(側向入流+9m環形通道方案)

圖20 流速分布橫剖面圖(側向入流+9m環形通道方案)
從流速分布圖可以看出,水流從進口跌入斜坡段,由于斜坡坡度較陡,水流流速不斷加大。當水流射入消力池與池底內液面接觸時,流速達到最大,為14.32m/s。受到消力池內水流頂托,流速降低,水深加大。水流在消力池內進行翻滾,隨后從側面的出水口通過底坎越出,在側向箱涵內旋轉270°,通過底坎進入豎井。進入豎井最大流速達4.88m/s。
4.2.3 結果分析
從模型結果氣液相、壓力和流速分布可以看出,側向入流+增加環形通道方案消能效果較好。
對比環形通道長度3m及增大到9m兩個方案,3m環形通道方案對于斜坡段流速有很好的消減作用,但箱涵內流態較差,為有壓狀態,進入豎井內的流速偏大。總的來說,消能效果還不理想。9m環形通道方案斜坡段流速有所增加,但流速仍在混凝土承受范圍內,且整個箱涵呈現出無壓流狀態,安全性增加。總的來說,消能效果比較理想,進入豎井的流速剛好可降至5m/s,能夠滿足豎井進口流速的要求。
綜合比較,本工程豎井的進水箱涵選用了9m環形通道方案。
本工程因為施工場地的局限性,以及現狀地形坡度較大等因素,采用非常規的布置形式設計豎井的引水箱涵。設計要保證進水箱涵流態的穩定、進入豎井的流速不超過規定流速,避免對豎井消能設計造成影響。數學模型試驗對設計方案進行分析優化,模擬進水箱涵各個位置的模型流態和流速,更高效地改善了進水箱涵末端與豎井銜接處的流態。優化后的設計方案滿足設計施工的條件,滿足工程正常運行需要,可為坡度大、占地小的類似工程設計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