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立立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毛姆這樣寫道:“有一些人,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像是過客,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濃蔭郁郁的小巷,同伙伴們游戲其中的人煙稠密的街衢,對他們來說都不過是旅途中的一個宿站。”這番話一語道破了他四處旅行的原因:既然故鄉已經不能為他提供必要的安全感,那么他只能提著行李,“遠游異域,去尋找一處永遠的居所”。想來,這就是毛姆的理想生活。不過,他最終是否達成所愿,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旅行造就了他,為他帶來了太多豐沛、迷人的故事。
這些故事,不論篇幅長短,不管內容如何,都源自一次方向明確的旅行,進而揭開人性崩壞的瘡疤。比如《雨》。故事中,一行人冒著大雨在南太平洋的薩摩亞群島登陸,希望能夠找到一處精致體面的居所。然而,他們還是失望了。面前這座房子,“一樓有門廊,二樓有露臺,都很寬敞,屋頂也是用瓦楞鐵做的”。但房間很簡陋,幾乎都是毛坯,“只有一張磨損嚴重的床、一頂破舊的蚊帳、一把搖晃的椅子和一個臉盆架子。他們左右看看,心情沉重。雨水還是不停地潑下來”。
不過,讓人心情沉重的,遠遠不止島上物質的匱乏、思想的落伍、民風的不開化,還有惱人的墮落。在《愛德華·巴納德的墮落》一篇中,年輕的愛德華·巴納德離開芝加哥,到塔希提島做生意。兩年后,他的世界觀徹底地轉變了,自稱不再屬于文明社會。一提到芝加哥,他就會想起一座灰色的城市,除了磚石和無止境的混亂,那里什么也沒有。很明顯,這種改變,與文明世界長期奉行的嚴謹的道德準則,幾乎是背道而馳的,最終得到的只能是世人的鄙夷和嘲笑。
于是,就有了逃離。這意味著,如果異鄉已經不再是夢想的居所,那還不如遠遠離開,回到自己熟悉的城市。顯然,這是另一種旅行,與“遠游異域”一起,構成了最具毛姆氣質的風景。故事中,貝特曼·亨特深信好友愛德華已經病入膏肓,“分不清對錯”,因此在勸說無效之后,他決定獨自回家。一路上,他盤算著應該如何向美麗的伊莎貝爾解釋他的奇遇。畢竟,伊莎貝爾不屬于塔希提島,她的完美與她成長的環境息息相關。
她出身名門,家里的房子“復制的是威尼斯大運河邊的一座宮殿,而伊莎貝爾促成了一位英國專家把它裝潢成路易十五的風格”。顯然,相比炎熱、潮濕、疫病不斷的塔希提,這里才是貝特曼心里的“白月光”。與其窮盡畢生之力遠涉重洋、追尋理想,倒不如享受當下的生活。因此,當他置身這座豪宅,他覺得“自己又回到了文明世界,回到了教養和人類成就的中心;而心里那些煩擾的聲音,原本嘈雜得一點也壓不下去,現在也終于安靜了”。
不得不說,毛姆又一次成功地“騙”了我們。終其一生,他有理想,也很現實;既留戀月光的清冷皎潔,又放不下叮當作響的六便士;就算迷戀遠方的風景,也從來無意做文明世界的叛逃者。于是,當貝特曼環顧室內,他的眼神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驕傲和喜悅,我們知道,這也是毛姆的驕傲和喜悅。那么塔希提島呢,它是他漫長人生路上的一個“宿點”:他來過,看過,寫過,離開了,也就足夠了。
(海城樓摘自《今晚報》2021年9月30日,陸 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