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伯陵

公元前206年,咸陽。秦王子嬰穿素服,乘白色馬車出城,親手把皇帝玉璽交給劉邦,大秦帝國宣告滅亡。
秦人都成了亡國奴,但大家很高興,因為劉邦剛入城就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除此以外的秦法全部廢除……你們支持不支持啊?”
生活能夠便利,當然支持啊。于是秦人紛紛帶著家中的牛羊、酒肉去軍隊慰勞戰士。看著他們飽經風霜的臉龐,秦人都露出了老父親般的微笑。
本來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卻馬上被劉邦叫停。“我們的糧食多著呢,不用麻煩父老鄉親,這些慰問品你們都拿回去吧,給老婆孩子解解饞。”
剛入咸陽一個月,劉邦就深得民心,秦人生怕他不能做秦王。成績歸成績,態度是態度。雖然秦人都很支持劉邦,但他還是壓住了心中欲望的小火苗,遠離咸陽,駐軍霸上,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12月中旬,項羽來了。他帶著整整40萬大軍,攻破函谷關,一口氣來到戲西,聽聞劉邦的所作所為后,他很生氣:“我們在巨鹿大戰秦軍,這個家伙倒是撿了便宜。”
對于讓劉邦抄近道的楚懷王,項羽也懷恨在心。“這么好的事,也不先想想我,你不過就是個放羊娃,沒有項家,你能當楚王嗎?”項羽寫了一封請柬,派人送給劉邦:“咱們哥倆兒好久不見,我的心里藏了好多知心話,想在酒宴上說給你聽。”
地點:鴻門。
按照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說法:范增希望項羽把劉邦當場斬殺,但項羽的心太大,一不小心就讓劉邦給溜了,最終丟掉江山。婦人之仁,豎子不足與謀啊。字里行間都能看出,太史公對項羽的失敗有多么痛心疾首。可項羽真的能殺劉邦嗎?我們不妨看看項羽真正的實力。
起兵之初,項梁和項羽殺了會稽郡守,并召集郡里的人宣布起義,然后派人到各縣招兵,共得8000人,因此江東8000子弟兵就是項家的基本盤。渡過淮河后又收了英布、蒲將軍等人,兵力達到六七萬。值得注意的是:英布、蒲將軍等人并不是項家的嫡系,而是原本就有獨立的軍隊,他們只是看重項家的名聲和地位才帶兵投靠的,屬于合伙人。巨鹿之戰結束后,項羽成為諸侯上將軍。在聚集了其他諸侯的軍隊后,他才有了40萬大軍。這種關系更遠了,連合伙人都算不上,充其量只能算盟友。
對項羽來說,劉邦和英布原本是一樣的角色,可在楚懷王的挑撥下,他卻逐漸成長為可以封王的諸侯。所以在鴻門宴上,項羽的底牌只有六七萬人,其他諸侯都是利益結合體,和劉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劉邦有10萬軍隊。和項羽不同,劉邦的將軍基本都是豐、沛老鄉,士兵也是一路上招來的,沒有一支軍隊具有獨立性。劉邦小而美,項羽大而散。
如此一來,事情就明白了:在鴻門宴,項羽根本不能殺劉邦,殺劉邦只需片刻,可他那10萬軍隊該如何善后呢?
殺人容易善后難。勝利從來不是靠殺人得來,只有恰當地分配利益,讓大家各取所需,才能取勝。范增就是沒想明白這一點。
當然,項羽可以橫下一條心,在鴻門宴之前號召大家打敗劉邦,然后瓜分關中地盤。
這也沒什么,大家出來混,無非就是想出頭。可后果會很嚴重。
3年前,大家都是大秦帝國的百姓,陳勝起義釋放了大量“創業”機會,讓普通人也能登臺表演。但是慢慢地,形勢變了。陳勝、吳廣被拍到了沙灘上,取而代之的是六國王室的后代,他們紛紛復辟舊國。此時已和戰國時代不同,戰國時代的六國是幾百年貴族掌握優勢社會資源,其他人只能仰人鼻息。
可如今呢,大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在前線沖鋒陷陣的是軍人,在后方渾水摸魚的依然是老爺們兒。陳勝都說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恰好,隨項羽入關的諸侯都是六國大將,他們也想得到封賞,比如封地、封爵等等,這也不枉大家出來干一場。
而這些人中,功勞最大的就是劉邦。楚懷王封他為武安侯,并且獲得滅秦的大功,麾下又有10萬大軍,論地位、論功勞、論聲望,除了項羽,沒有人能超過劉邦。
項羽雖然出身舊貴族,可在六國王室面前依然是小字輩。在巨鹿大戰后,項羽只得到上將軍的名號,卻沒有任何實惠,他迫切需要鞏固自己的勝利果實。六國已經全部復國了,哪還有多余的地盤呢?好辦,重新劃分一下唄。而他需要拉攏的支持者就是諸侯大將。
項羽、劉邦、入關諸侯其實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他們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訴求、共同的地位。項羽怎么對待劉邦,可被很多人盯著的。大家都是一個戰壕的兄弟,立了功,你就把人家殺掉,那以后誰敢跟你混?
只有劉邦安好,諸侯才有晴天。項羽一旦發兵攻打劉邦,就等于徹底清空了自己的信譽度。出來混,一旦失去了信譽,就是砸了自己的招牌。
想打仗,也得在確立自己的最高地位之后。除了項莊舞劍,劉邦從來沒有性命之憂。
鴻門宴其實是和平談判,項羽不想也不能要劉邦的命,他要的只是江湖地位,只要劉邦低頭,依然認他做大哥,其他都好說。
劉邦也很聰明。“我來咸陽只是替你打前站,安排好住宿、伙食,一心在霸上等待大哥到來。至于封閉函谷關,也是為防備其他盜賊而已。”一句話:“項大哥,風里來雨里去,我跟定你了。”
劉邦一旦表態,其他諸侯也紛紛跟進,項羽終于結成了統一戰線,成為軍隊的唯一代言人。下面就是和六國舊貴族掰腕子了。
當然,項羽還是很講禮節的,他先請示楚懷王:“秦國亡了,接下來該怎么辦呢?”楚懷王寫信來:“如約。”意思是按照之前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都低頭了,楚懷王還想著用劉邦來制衡項羽呢。于是,楚懷王被尊為義帝。
項羽可能會想:“你屢次為難我,現在就到湖南去摸魚吧,再也別回來。”心機、權術只是手段,實力才是根本。然后項羽對諸侯說:“開始創業時,立六國只是手段,不過是權宜之計,真正立功的是我們。”
所謂“十八路諸侯”,其中有14個是追隨項羽入關的六國將軍,至于趙、韓、燕王等人,都被縮小地盤,實力大不如前。最大的勝利者恰恰是項羽,他從一個沒有地盤的將軍,通過分封,把名氣和威望轉化為實力,占據梁、楚九郡,號稱“西楚霸王”。地盤最大、名分最高,依然是大哥。此時的項羽到達了人生巔峰,然而,巔峰過后便是萬丈深淵。
其實項羽并沒有滿足所有人的欲望,這就導致分封體系存在潛在威脅,時刻會有人冒出來掀桌子。比如陳余,他是有實力的,但項羽說他沒有入關,所以就不給王位,只給了3個縣。結果陳余出兵打敗張耳,被趙歇封為代王。比如田榮,他是資格最老的起義者。因為沒有幫項梁,又不追隨項羽攻打秦國,所以也沒有得到封賞,結果呢,田榮趕走齊王田都,殺死膠東王,自立為齊王。
作為首領,項羽太感情用事了。其實在那個年代,只要立功就有封地才是主流,大家出來混就是希望有封地,要有屬于自己的土地才安心。而項羽有點任人唯親,只有和他親近的人才有好處,和他關系疏遠的人連湯都喝不上。這樣一來,關系疏遠的人只能自力更生。于是韓信、陳平都走了,田榮、陳余也反了,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巴爛。
看看劉邦是怎么做的吧。韓信滅齊國后,想做齊王,于是他請求劉邦正式任命。劉邦很生氣:“我可以封,但你不能來要。”但張良踩了一下他的腳,他馬上就明白過來了。人家手上有幾十萬大軍呢,可不能得罪,于是他馬上派人去正式冊封。垓下之戰時,韓信按兵不動,劉邦又給他加封了土地。
彭越、英布也是一樣,只要能給的都給。這才是將領作風,不以個人的感情為判斷依據,而是冷靜分析現實,然后做出最準確的決定。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定陶稱帝。項羽想做卻沒有做成的事被劉邦順利收尾,他滿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幾百年的亂世也就此終結。
想了解楚漢戰爭,不可不知鴻門宴。這是一次成功的統一戰線“教程”,也是一次不成功的利益分配案例,它總結了反秦戰爭的成果,也開啟了江山爭霸的序幕。
飯局開始前,項羽和劉邦是戰友;飯局結束后,項羽和劉邦是敵人。歸根結底,成功者都有相似之處,有多少人,就有多大的平臺。
勝利者不僅要能力超群,更要有大平臺賦予的光環和助力。只有當能力和平臺相結合,才能爆發出超強的戰斗力。但是話又說回來,勝利者也不能把平臺的光環當作自己的能力,將二者分開看更好。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抱怨“人走茶涼”,這句話有一定道理。因為一旦沒有了支持者和平臺,也就相當于被請下了桌子,何止茶涼,連茶杯都摸不到。
公元前206年,項羽手中的茶杯冒著熱氣,茶水溢出,竟有些燙手,但5年后就徹底涼透。那年,劉邦的茶杯尚溫。
(屈 志摘自臺海出版社《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2》一書,王 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