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輝 楊學娟 文豪 徐揚 王炳坤

2021年8月27日上午,第八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前夕,烈士遺骸DNA比對鑒定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專家們根據烈士與親屬的DNA比對結果,并綜合其他信息、歷史資料,為梁佰有、展志忠、林水實、吳雄奎4位烈士找到親屬。這是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繼2019年9月,首次為6名烈士確定身份并尋親成功后,再次取得成果。
DNA鑒定幫英雄找到親人
“這次工作取得了突破,除了通過烈士印章信息尋找親屬外,其中的一位烈士梁佰友遺物中沒有印章,而是通過遺骸挖掘地、作戰地點等結合相關史料和檔案記錄,再通過DNA比對而確定了烈士身份和親緣關系。”退役軍人事務部烈士遺骸搜尋鑒定中心相關負責同志介紹。
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這座環形烈士英名墻上,鐫刻著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犧牲的19萬多位烈士的姓名。這些名字的背后,是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時至今日,因為各種原因,還有許多烈士的姓名不為人知。
多年前,韓國陸續發現遺漏在其境內被零散掩埋的志愿軍烈士遺骸。在埋葬這些烈士之時,由于并不知道他們的姓名,只能按照遺骸的發現順序進行編號。所有的墓碑上面,都只刻著三個字——“無名者”。
2014年,在迎回第一批志愿軍遺骸后不久,我國民政部門就立即啟動了烈士遺骸DNA檢測、以及數據庫建設任務。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的科研團隊分期分批對烈士遺骸DNA樣品進行采集分析。這些樣品由于在戰場上掩埋,加之長年累月雨水、微生物等環境因素侵蝕,對DNA提取和分析鑒定帶來極大挑戰。科研人員懷著尊重每一位烈士的精神,夜以繼日工作,篩選了三四百個配方,最終解決了烈士遺骸DNA提取的這一關鍵難題,并建立數據庫,為烈士身份鑒定和親屬認親奠定了基礎。
“尋找英雄”的認親儀式
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里舉辦了一次特殊的認親:6名歸國的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身份得到確認,英雄與親人時隔近70年后終于“團聚”。這是我國首次通過DNA技術手段,確定無名志愿軍烈士的身份。
這6名烈士是:陳曾吉、方洪有、侯永信、冉緒碧、許玉忠、周少武。這六名烈士犧牲時最小的19歲,最大的31歲。他們于1950年至1951年在朝鮮戰場上犧牲,遺骸一直留在了韓國境內。
2019年4月,退役軍人事務部在網上發起了“尋找英雄”的活動。最直接的依據是工作人員從上千件烈士遺物中發現的24枚個人印章,上面文字清晰可辨。此次確認身份的6位烈士的印章就在其中。
“尋找英雄”的活動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參與。例如,在尋找許玉忠烈士親屬的過程中,當地報紙進行了10多期的專題報道,當地還自發成立了民間的烈士尋親公益組織,和政府部門一起為烈士尋親,幾經周折最終促成了許玉忠烈士與家人“團聚”。
認親儀式上,退役軍人事務部向烈士親屬頒發了親緣鑒定證書。許玉忠烈士的鑒定證書上這樣寫著:經DNA比對分析,支持506棺槨內編號為10506遺骸樣本所屬個體與許同海、許同橋、趙春海、趙春河存在生物學親緣關系。在排除外源干擾的前提下,綜合輔助資料,支持506號棺槨遺骸屬于許玉忠烈士。
人民不會忘記“最可愛的人”
陳曾吉烈士是這六名烈士中最早犧牲的一位,1950年犧牲時只有20歲。他的弟弟陳虎山攜多名親屬趕到沈陽“認親”。在82歲的陳虎山記憶中,哥哥永遠是那個英姿颯爽的年輕模樣。
“哥哥是家里的老大,大家都聽他的話。他作戰勇敢,參加過解放戰爭很多大的戰役,遼沈戰役、渡江戰役,一直打到了海南島……”陳虎山聲音嘶啞,“他最后一次來信是1949年從海南島寄來的,之后就音信全無。”
多年后,陳虎山的五叔、也是志愿軍戰士的陳鳳萬回國后告訴家人:陳曾吉犧牲了,再也回不來了。
“大哥犧牲了,全家都很難過,媽媽最傷心,成天哭,總是念叨。”陳虎山說,每逢過年、八月十五,媽媽都會在飯桌上給大哥盛一碗飯、擺一雙筷子。
2019年清明節期間,陳虎山接到了老家吉林省延吉市有關部門的電話,對方說正在尋找志愿軍烈士陳曾吉的家屬。經過反復確認,并進行了DNA的檢測比對,最終確定22號棺槨裝殮的就是烈士陳曾吉,也就是陳虎山的大哥。
在認親現場,一身戎裝的陳虎山帶著家人在英名墻上尋找著陳曾吉的名字。在這面環形的英名墻上,刻有19萬多抗美援朝烈士的姓名。看著大哥的名字,陳虎山淚水在眼眶里打轉。
陳曾吉的遺物用綢緞布包裹著。打開包裹,其中有一幅木框相片被擦拭得一塵不染。照片上的戰士,年輕俊朗的面龐,手握鋼槍,英姿颯爽。
烈士許玉忠連張照片也沒有留下來。他的侄子許同海說:“我年輕時的照片,媽媽看了說,跟你三伯真像。”
許玉忠是河北省青縣人。1921年生,1951年5月犧牲,是志愿軍第60軍181師543團的一名副班長。
他的侄子許同海、許同橋、侄孫許剛明趕到沈陽認親。許玉忠犧牲時,許同海還沒出生。許同海小時候有一次到鄰村去,聽到一位從朝鮮戰場回來的老兵向爸爸講了三伯犧牲的事情。“老兵說,戰斗中,一聲令下,連隊就沖上去了。沖鋒前,許玉忠說了四個字:來世再見。從此,人再也沒回來。”許同海說,家里現在只有許玉忠的一件遺物,是一張解放戰爭時期的立功報喜書。
上面寫著:許玉忠同志在秦嶺戰役中英勇追敵不怕困難完成任務,建立了三等功。落款時間是1949年11月28日。
在慘烈的朝鮮戰場上,數以萬計的志愿軍戰士犧牲。對29歲的許剛明而言,那場戰爭很遠,連張照片都沒留下的三爺爺也很遙遠。但“認親”讓他改變了許多。
“三爺爺是家族的光榮。”許剛明說,“他現在回家了,他在天有靈也放心了,他保衛的國家現在繁榮昌盛,家里的日子也越過越好。我會經常來看他。”
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每逢清明節,在陵園正中的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前,都會擺滿鮮花,人們紛紛鞠躬行禮。許多挽聯上面寫著“獻給最可愛的人”。
(綜合《中國退役軍人》 2021年第9期、《新華每日電訊》2019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