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永平
今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亦是魯迅名作《故鄉》《阿Q正傳》發表100周年。雖歷經百年,魯迅和出自其筆下的文字,依然很有生命力。身為魯迅長孫的周令飛,從早年極力走出魯迅光環到如今甘做“魯迅義工”,致力于魯迅文化傳播。“我認為當下最重要的工作是讓我們心中的魯迅形象回歸本色: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精神上的導師,生活中的朋友。”周令飛希望通過探索魯迅不為人知的一面,為世人塑造一個“三維”魯迅。
由遠及近的祖父
1953年,周令飛在北京出生,周令飛和祖母許廣平一起生活了15年,深得她的喜愛,就連名字“令飛”,也是祖母給取的,它是魯迅生前用過的筆名。
青少年時代,周令飛很長一段時間都活在別人的焦點里。在北京景山學校念書時,每講到魯迅課文,老師總希望周令飛做榜樣,講講祖父寫這篇文章的真實想法。畢業后參軍,部隊鼓勵他多寫文章。即便他一再推脫自己不太會寫,得到的回應也是:你是魯迅的孫子,有天賦,錯不了!“魯迅長孫”這一身份讓他一度極其不適應。
2012年,國家級文化基金會魯迅文化基金會成立,周令飛出任會長兼秘書長,“接棒基金會工作是我父親周海嬰的心愿和囑托——再大的事業也得放下,要把你爺爺魯迅的精神發揚光大,因為他不僅是屬于我們周氏家族的榮耀,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周海嬰希望周令飛有生之年永遠做“魯迅義工”。
值得慶幸的是,歷時四年籌備編纂,新編《魯迅手稿全集》即將面世,其中超過四成內容系首次面向社會公開。
進入2021年,周令飛的工作頻率再度遞增——在基金會積極推進下,北京語言大學成立魯迅與世界文化研究院,魯迅與世界文化論壇同步掛牌成立。貴州關嶺地區啟動實施魯迅文化基金會“燈火計劃”,通過向社會募資招募文藝志愿者,到偏遠鄉村、文化洼地開展短期文化培訓,點亮文化藝術的燈火。
在周令飛的穿針引線下,內山書店落戶天津。“魯迅在上海時期幾乎每天必到內山書店,并與內山完造結下深厚友誼。1947年,受政治因素干擾,內山書店無奈關閉。70余年后,內山書店能夠于天津重啟,算是完成了我和父親的夙愿。”周令飛說。
奪目的“沉默者”
魯迅先生以偉大的文學成就和錚錚鐵骨的人格魅力,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非凡影響力。“在日本,魯迅的名字許多人都知道,日本桂冠詩人池田大作曾寫了一首長達320行的詩歌贊美魯迅,在詩歌的末尾他寫道:獻給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和精神的巨人。”周令飛說。
早在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瑞典人斯文·赫定曾向魯迅伸出提名橄欖枝,但被魯迅婉拒,他說中國當時的任何作家都不夠資格獲得諾貝爾獎——“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選自魯迅回復學生臺靜農的書信)“魯迅各類文學作品遍及50多個國家和地區,語言版本多達70余種。魯迅不圖虛榮不求名利,實事求是、嚴謹低調的學術態度無疑是我們后輩的楷模。”周令飛流露出敬畏之情。
在周令飛心目中,爺爺其實是個沉默者——“當我沉默的時候,我感到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我感到空虛。”(魯迅原話)他對祖父有自己的評價:第一句話是立人為本,這是魯迅精神的核心思想;第二個就是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魯迅的眼光、心胸;第三個是“拿來主義”,他吸取了中外所有優秀的東西,拿來去做;最后一個就是“韌”的堅守,他能夠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下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
周令飛說,魯迅在遺囑中囑咐后人,不要做空頭文學家和美術家,而要做實實在在的事。“作為長孫,傳播其文化與精神,于國于家,都可算是實在的事。”(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