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園


【摘 要】在小學中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以“縫制小布袋”為項目主題,落實小學勞動教育。學生通過完成“確認勞動項目—規劃勞動方案—設計勞動過程—開展勞動實踐—產出勞動成果—評價勞動質量”項目過程,學會手工縫制的基本方法,了解設計制作手工藝品的基本步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和借鑒他人的經驗,主動嘗試新方法、探索新技術,在手腦并用中體認勞動的價值,收獲成功的喜悅,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關鍵詞】勞動教育 設計制作 項目式學習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落實“五育并舉”的育人方針,點明勞動教育是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勞動教育存在窄化、弱化、異化、物化等問題,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不僅包括學習生產實踐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更注重引領青少年勞動價值觀、勞動精神的健康發展。《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到,各地和學校要注重圍繞勞動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從提高勞動教育的效果出發,把握勞動教育任務的特點,抓住關鍵環節,選擇適宜的勞動教育方式。項目式學習是由學生圍繞具體問題而設計并實施的有目的、有意義的實踐性活動,也是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的一條現實路徑。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接受勞動教育,就是在經歷“確認勞動項目—規劃勞動方案—設計勞動過程—開展勞動實踐—產出勞動成果—評價勞動質量”的過程中,深入體悟勞動的各個實踐環節,解決遇到的勞動問題,形成深度勞動認知。據此,筆者嘗試通過課堂實踐探索采用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開展勞動教育的可行策略。
一、項目分析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勞動教育相互交融,有共通之處。《綱要》強調學生親身參與,讓學生在動手做、實驗、探究、設計、創作、反思的過程中進行體驗、體悟、體認,各個推薦主題中均融入了勞動教育思想,設計制作模塊還涵蓋了勞動技術教育。勞動技術教育推薦主題中不僅包含日常問題解決類的手工勞動,還有較為復雜的、技術含量較高的工程技術類的創造性勞動教育。筆者基于學生真實的個人生活體驗,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推薦主題中的手工制作為基礎,設計適用于小學中年級的勞動教育項目“縫制小布袋”。
二、項目實施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應秉持實踐取向,重新認識勞動教育的實踐意義,理解勞動的價值。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包含知識、行動、態度的實踐性活動。本項目將從教師支持和學生活動兩個部分展開論述。
1. 觀察生活,自主制定目標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研究手冊》一書中提到,讓學生學會在不確定性中,通過主動選擇和積極實踐,把握和創造新的確定性,是學校教育在培養目標中最富有當代價值和個體生命價值的選擇。傳統的勞動教育偏重于勞動技能的訓練或勞動作品的復刻,單純的模仿和復刻遮蔽了勞動的價值。對于小學中年級學生而言,有能力做出改變的場域為校園和家庭。
【教師支持】
基于學生真實生活場域的情境創設—驅動問題:小布袋是日常收納小幫手,你想設計一個什么樣的小布袋,改變以下哪個場景的情況呢?
圖片或視頻呈現家庭(學生書桌、臥室、客廳、書房等)、校園(個人座位、班級、圖書角等)物品放置凌亂的場景。
提供項目活動計劃書(見表1):小學中年級學生對于項目式學習尚處于入門階段,教師提供的計劃書較為簡單,主要用于協助學生梳理項目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并對主要問題進行簡單分解,學生僅需填寫與自身設計相關的部分。
【學生活動】
自主選擇想要改變的場景;自由組隊,同場景同隊(也可混合組隊),建議每隊人數不超過6人;根據項目活動計劃書,完成初始設計猜想。
以往的勞動教育常常與個人獎懲關聯,使得勞動價值觀被嚴重異化。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關鍵和首要任務是轉變學生對于勞動的觀念,使其認識到勞動對生活的改變,自愿參與勞動。真實生活場域的情境重現使學生擁有沉浸式體驗,理解通過有創意的勞動可以改造生活,例如,設計一個用于收納零散小物、文具的小布袋,甚至可以是單純的布藝裝飾品。“模糊的任務路徑、明確的結果”極大程度地刺激了學生的探索欲望,提升了他們的高階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2. 手腦并用,設計創意作品
《意見》中關于勞動教育的基本理念強調學生身心參與,注重手腦并用。在項目活動中學生依據自主制定的設計目標,手腦并用,將創意物化為實體。
【教師支持】
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勞動技術指導:縫合針法、封口方式以微課視頻呈現,學生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對應針法講解視頻進行學習,如遇問題可于團隊中協商解決,亦可向教師求助;動手操作前,教師提示基本的針法起步方法,并強調操作過程的安全注意事項。
提供必要的物資:Pad(附縫制操作的微課視頻)、縫衣針、安全剪刀、各種布料、各種顏色的縫線、安全紐扣、絲繩等。
【學生活動】
團隊合作突破制作難點:邏輯清晰有觀點地跟團隊交流自己的設計思路,選定適合自己的設計所需品;在團隊的力量下突破難點針法的學習;自行與其他團隊交流創意,取長補短。
手腦并用完成作品設計:根據選定目標挑選制作過程所需的材料(布料需自行裁剪,獨立完成有困難時可找人協助);利用針法講解視頻,自行縫制布袋,在實踐中根據需要反復修改作品;肯定自身作品的同時悅納他人創意,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勞動和教育本具有同一性,隨著時代變革二者逐漸分離,當下我國要求“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而維系這種結合的重要方式就是讓勞動教育面向真實生活,回歸真實生活。“縫制小布袋”的項目式學習使學生脫離純粹的腦力勞動,將知識學習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淡化并轉變勞動教育與個體獎懲的關聯,在手腦并用的實踐中建立勞動幸福感,在團隊合作、協商交流中提升個體的社會屬性和人際交往能力。
3. 交流評價,反思改進設計
《綱要》中提到勞動教育的關鍵環節包含交流分享勞動的體驗和收獲、反思與改進。項目式學習的活動過程亦強調成果展示,這既能使效益最大化,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項目式學習的組織方式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的活動場域不局限于課堂,而是延伸到全部的生活中。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帶回家中跟長輩交流,吸納長輩的意見并將其轉化為自身創意,在長輩的幫助下用數字化方式記錄自己的制作過程。學生的項目活動計劃書、評價表、數字化記錄都可以納入學生的成長記錄袋,并作為總結性評價的依據。
【教師支持】
設計項目活動評價表(見表2),在項目活動時前置評價表,指導學生理解評價表中的各項指標,利用評價表指導、規范學生的活動過程;協助學生用數字化的方式記錄活動過程和關鍵表現;指導協助學生完成個人成長記錄袋的整理,并利用成長記錄袋科學評價學生;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課堂展示、互聯網展示等),利用展示反饋并改進學生學習情況。
【學生活動】
利用課余時間完成布袋縫制,與團隊成員、家中長輩交流改進意見;根據完成情況,及時修改、完善項目活動計劃書;在展示評價環節樂于展示自己的作品,能夠向他人介紹自己的設計理念,學會欣賞他人作品,吸納他人優秀的經驗,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繼續改進作品。
勞動教育是溝通傳統學校教育和學生真實生活場域的橋梁。在項目活動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學生對于勞動態度的改變。在作品完成的過程中,學生更愿意與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創意,更能打開心扉接納他人意見。活動中有的學生在媽媽的包上找到靈感,搭配塑料袋設計了防濕布袋,有的采用十字繡的針法縫制了卡通裝飾圖案,有的與同伴設計制作了“聯名款”布袋……
勞動教育應是以促進學生形成勞動價值觀和養成良好勞動素養為目的的教育活動。項目式學習活動轉變了學生的勞動價值觀,由“要我做”轉變為“我想做”,在實踐中落實了勞動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杏東小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
724132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