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
1978年3月18日至3月31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是“文革”結束后,中國科學工作者的盛會,是撥亂反正的重要突破口。鄧小平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指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方向。大會閉幕時,86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發表了書面講話《科學的春天》,由著名播音員虹云當場朗讀。會場上頓時響起一陣陣春潮般的掌聲。這個書面講話成為中國科學發展史上的名篇力作。
然而,《科學的春天》是怎樣誕生的呢?
徐遲代表起草 詩人特色太濃
197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決定在1978年春天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科學大會的文件起草工作全面展開后,新任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的童大林和中國科學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明瑜等人組織力量為華國鋒、鄧小平、方毅起草在大會上的報告。其中,為華國鋒、鄧小平起草的講話稿一波三折。鄧小平采用了起草小組起草的講話稿。華國鋒卻沒有采用起草小組的講話稿,而是另寫了一個。
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議進展得很順利,前景鼓舞人心。會議組織者在3月25日碰頭商議的時候,提出了進一步完善大會閉幕式的構想,要請文件組為郭沫若院長起草一個講話稿,給大家再鼓鼓勁。
距離會議閉幕的日子不足一周了。此時,郭沫若仍臥病在床。會議開幕式時,他是從醫院直接來到主席臺就座的,而且未能久坐。由他親筆寫講話稿已經不可能,那么誰來代為起草呢?簡報組的胡平(原中宣部國際宣傳處干部)建議請徐遲來寫,說徐遲和郭沫若都是詩人,有相通之處。徐遲剛剛在《人民文學》雜志上發表了描寫數學家陳景潤的著名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一時間名滿天下。大家一致同意請徐遲執筆。由于這個建議由胡平提出,所以領導就派他去請徐遲。胡平趕到友誼賓館,順利地找到了徐遲,說明來意后,徐遲欣然接受。第二天,徐遲完成了講話稿,3頁《人民文學》的稿紙基本寫滿,約720字,頗具詩人特色。
文件組的同志看后,認為徐遲草擬的講話稿比較分散、浪漫,在大型莊重的會議上宣讀不太適宜。這怎么辦呢?得另找新的起草人。
胡平受命接筆 綠色觸動靈感
童大林說,時間不等人,就在我們內部找人寫吧!大家商議后,決定就請胡平來寫。胡平推脫不了只好答應下來。
胡平趕到友誼賓館,把這一決定委婉告知徐遲后,便坐上公共汽車往家趕。他看到路邊的柳枝已經飽含綠色,吐出嫩葉,隨風飄來飄去,感慨地想到,前些天在賓館里忙于會務,渾然不知春天已經到來。他突然產生了聯想:春天來了,這不僅僅是大自然的春天!科學的春天已經來臨了,那就讓我們迎接科學的春天吧!他激動了,感覺到文章的題目已躍然紙上,這就是《科學的春天》。有了好題目,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一夜激情思如潮 寫就《科學的春天》
吃過晚飯,胡平把自己關在小書房里開始動筆了。他認為,既然是為郭沫若寫講話稿,講話稿就要符合郭老的身份,這要在第一部分中體現出來。郭沫若有3種身份:政務活動家,科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詩人(文學家),這3種身份是融為一體的。第二部分要寫掃除“四人幫”,科學的春天來到了。胡平在此處引用了葉劍英的詩句“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作為此時講話者心情的寫照。接下來,胡平寫道:科學是講求實際的。同時,科學也需要創造,需要幻想。他想起了電影傳記片《哥白尼》中主人公的一句臺詞“人的天職在勇于探索真理”。胡平感到,科學需要有這樣一種精神:既異想天開,又腳踏實地。于是,他寫道:“讓我們在無窮的宇宙長河中去探索無窮的真理吧!”該寫結尾了,胡平覺得還需要一個高潮。他采用了徐遲原擬稿中的12個字“春分剛剛過去,清明即將到來”。接著,胡平聯想到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描寫春天的詩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他揮筆寫來,把前面寫實了的東西虛寫一番,表現出科學家和詩人的意境和愿望。
胡平寫了一夜,思緒此起彼伏。東方欲白,胡平在晨光中為《科學的春天》劃上了句號。當天,童大林、吳明瑜看過稿子,一致肯定,提筆略作一些字句的修改,立即發排。
第二天,公務人員將稿子送給臥病中的郭沫若。郭沫若在病榻上看完稿子,走下床來,在文中加了一兩個字,然后提筆簽寫了自己的名字,表示同意。胡平的任務至此完成了。
(摘自《黨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