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琦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位移事件這一概念,通過Talmy的類型學模式分類,了解到英語和漢語雖然都屬于衛星框架語言,但顯示出一定的動詞框架語言特征。由于英語和漢語各自的語言特點和差異,二者在位移事件的表達方式上仍存在一定的差異。
關鍵詞:漢語;英語;位移事件
小到無形的原子熱運動,大到天體的運動,運動是人類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動,也是生命體存在的形式之一。人類每天都在運動,也經常會見證生活中其他物體的運動,人們在說話時也會不可避免地提及運動。關于位移事件的表達,有很多學者對英漢位移事件的表達、結構和應用進行了比較,這些研究是將漢語與英語分開進行的。邵志洪(2006)對英漢位移事件框架的差異及其敘事風格進行了研究;曾傳祿(2009)在研究中發現,從位移事件的表達來看,簡單表達主要由運動動詞或路徑動詞表達,而復雜表達則由框架事件和共事件組成。
一、位移事件
位移事件,指的是在一定時間段內,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的變化或固定,Talmy將其視為“一種包含運動或靜止的位置延續情況(2000b:25 )”。
Talmy (1985) 提出了兩種位移事件的主要類型學模式,其中的通用組成部分在不同語言中,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第一類叫作衛星框架語言,如英語、漢語和德語,它的主要動詞會合并運動+方式/原因,路徑通過衛星表示;第二類被稱為動詞框架語言,如法語和西班牙語,其主要動詞會合并位移+路徑,方式和原因分別通過狀語或動名詞類型的成分來表示。
在表達一個位移事件的表達中包含六個認知成分,也就語義元素:
(1)位移:運動本身;
(2)圖像:指位移體,是相對參照點進行運動的物或人;
(3)場景:指參照點,也就是位移體運動的參照物;
(4)路徑:位移體以場景為參照點的移動軌跡;
(5)方式:運動發生的方式;
(6)原因:運動發生的原因。(Talmy,2000b:25)。
前四個是一個位移事件必須包含的內部認知成分,而后兩個是可選的外部認知成分。
例如:
(1a)The boy ? fell ? ? ? ? off ? ? ? ? ? the tree.
位移體 ? 位移 ? ? ?路徑 ? ? ? ? ? 場景
方式
(1b)便條 ? ? ?飄 ? ? ? ? ? 到 ? ? ? ? ? ? ? ? ? ?了 ? ? ? ? ? ? ? ?地板上。
位移體 ? 位移 ? ? ? ?路徑 ? ? ? 時態指示語 ? ? ? ?場景
原因
(The note floated onto the floor.)
(1a)中的“男孩”和(1b)中的“便條”均指圖像; “樹”和“地板”是場景; 動詞“摔”和“飄”表示位移,動詞“摔”表示位移的方式,動詞“飄”表示位移的原因; “下”和“到”表示表示路徑。
參考文獻:
[1]邵志洪.漢英對比翻譯導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李福印.典型位移運動事件表征中的路徑要素[J].外語教學,2017,38(04):1-6.
[3]曾傳祿.漢語位移事件與句法表達[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2(3):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