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程
(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山西 長治 047100)
由于采掘銜接緊張,高河礦在W4301工作面回采期間提前相向開掘鄰近接續W4302工作面的回采巷道,但迎采巷道圍巖穩定性將受到采掘應力的耦合影響,不僅巷道變形量大、支護困難問題突出,為此需要研究合理護巷煤柱寬度,以實現控制迎采巷道圍巖穩定性、實現2個工作面安全生產的目的。
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為設計產能7.5 Mt/a的高瓦斯生產礦井,主采3號煤層,屬高瓦斯低透氣性煤層。為保證鄰近工作面順利接續,設計在W4301工作面回采期間應用邊采邊掘工藝布置W4302工作面的回風順槽。W4302回風順槽位于礦井西四盤區,北面臨W4301工作面,東面接+450 m水平南翼大巷,西面為礦界,南面為W4302工作面未采區,埋藏深度約480 m,3號煤底板距9號煤底板平均距離約65.4 m。
W4301工作面采用“Y+L”型通風方式,按照兩進一回+高抽巷布置,膠帶順槽與進風順槽進風,回風順槽回風;W4302工作面設計采用“W”型通風方式,仍按照兩進一回+高抽巷布置,其中W4302進風順槽為通過沿空留巷方式保留下來的原W4301進風順槽,W4302膠帶順槽為原W4301回風順槽,W4302回風順槽即準備開掘的迎采巷道,迎采巷道位置平面示意圖見圖1。

圖1 迎采巷道位置平面示意圖
W4301工作面與W4302回風順槽均沿3號煤層底板布置,根據W4301進風順槽掘進期間瓦斯涌出情況預測,W4302回風順槽掘進期間單循環落煤最大瓦斯涌出量為1.0 m3/min,煤壁每百米瓦斯涌出量為0.2 m3/min。
W4301工作面長度為320 m,埋深范圍為380.602~442.005 m,膠帶、進風、回風順槽長度分別為1 696、1 586、2 454 m,進風順槽同高抽巷之間留設35 m煤柱,高抽巷長度為1 552 m。工作面采用綜放開采工藝,煤層均厚6.08 m,采高3.5 m,放煤高度2.58 m,采放比1∶0.74,放煤步距為一采一放。
影響護巷煤柱穩定性的主要因素為煤柱所承受的載荷以及煤柱強度。在煤礦特殊地質條件與生產環境下,對煤柱載荷和強度產生影響的因素如煤層埋深、煤層厚度、地質構造與煤體內弱面、煤柱與頂底板接觸系數、頂底板覆巖巖性等均為客觀不可選變量,因此僅可通過選擇護巷煤柱的寬度來提高煤柱承載性與穩定性。此外,可將護巷煤柱視為一個大的巖石試件,若要保證其穩定性則需要所受載荷低于煤柱自身強度值,并留有一定的富余量。因此,將從上述2方面研究護巷煤柱穩定條件,并在此基礎上優化護巷煤柱的合理尺寸。
兩側工作面回采結束后,護巷煤柱兩側圍巖分別有破碎和塑性區域,寬度分別記為x0、x1,見圖2。

圖2 護巷煤柱支承應力分布情況示意圖
假設令x0+x1=x,大量開采實踐表明,護巷煤柱處于穩定狀態的條件為其內部具有不小于煤柱高度2倍的彈性核區,即

式中:x3為彈性核區寬度,m;B為護巷煤柱寬度,m;M為煤柱高度,取6.08 m。
由公式1計算確定W4302回風順槽護巷煤柱內彈性核區寬度不應小于12.16 m。
圖3所示為護巷煤柱合理尺寸計算示意圖。

圖3 護巷煤柱合理尺寸計算示意圖
如圖3所示,在W4302回風順槽掘進期間,其兩側分別為采空區、實體煤,而在W4302工作面回采時還會受二次采動影響。護巷煤柱的寬度應有利于迎采巷道圍巖穩定性控制,因此為避免出現圍巖變形嚴重、頂板冒落、底鼓以及片幫等災害的發生。護巷煤柱的合理留設寬度的理論計算公式為:

式中:x1為W4301工作面開采產生塑性區的寬度,m;x2為W4302工作面采掘影響產生塑性區的寬度,m。
以下幾個方面的假設為基礎:①將煤體視為連續、均勻且各向同質的彈性體;②不考慮煤柱屈服前所發生的位移和變形;③煤柱只受覆巖的自重應力和采動的影響,不受構造應力的影響;④煤柱所受上覆載荷呈對稱分布;⑤當煤柱因剪切力出現變形破壞時,其剪切破壞面與煤層相平行;⑥當煤柱局部發生屈服時,將發生屈服的區域作為彈性極限考慮。
2.2.1 W4301工作面開采產生塑性區的寬度
根據巖石力學極限平衡相關理論,煤柱塑性區寬度,即支承壓力峰值至煤體邊緣距離x1為:

式中:K為應力集中系數,取4;Q1為對煤幫支護阻力,取480 k P a;C為煤粘聚力,取2.02 MPa;φ為煤內摩擦角,取20°;f為煤同頂底板圍巖接觸的摩擦因數,取0.3;ξ為三軸應力系數,ξ=γ為上覆巖層容重平均值,取25 kN/m3;H為上覆巖層的高度,取412.51 m。
將參數代入公式4中,計算得到x1為6.51 m。
2.2.2 W4302工作面采掘影響產生塑性區的寬度
通常采用圓形巷道受力模型來對圍巖塑性區變形情況進行研究,可將圍巖受力分析作為彈塑性力學中的平面應變圓孔進行研究,其所受應力主要為水平應力,由此建立的圓形巷道受力模型見圖4。

圖4 圓形巷道受力模型
圖4 中,a表示巷道半徑;r,θ表示塑性區邊界任一點極坐標;P表示原巖應力。圓形巷道塑性區半徑x2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P為原巖應力,取12.9 MPa;Pi為支護阻力,取480 k P a;a為圓形巷道半徑,取2.6 m;φ為圍巖內摩擦角,取20°;C為圍巖粘聚力,取2.02 MPa。
將各參數代入公式4中,計算得到x2為5.1 m。前述計算結果表明W4301工作面開采后護巷煤柱鄰近側塑性區范圍為6.51 m,大于巷道開挖圍巖塑性區范圍5.1 m,考慮回風順槽布置完成后,W4302工作面的開采護巷塑性區發育范圍將進一步擴展,因此x3同樣取值6.51 m。由于前述理論計算沒有考慮工作面回采動壓影響,而實際塑性區寬度應比理論計算結果大,取采動影響系數D為1.5,則合理煤柱寬度計算公式為:

計算出護巷煤柱合理寬度不應小于31.7 m,取35 m。
W4302回風順槽布置于3號煤層內,巷道長1 435 m。斷面掘寬5 300 mm,掘高3 900 mm,掘斷面20.67 m2;凈寬5 200 mm,凈高3 700 mm,掘斷面19.24 m2。如圖5所示,在W4302回風順槽左右兩幫共布置8個監測點,順槽頂底板同樣布置8個監測點頂底板對稱布置。

圖5 巷道圍巖監測點分布圖
如圖5所示,1、3、5、7號監測點布置順槽左幫,距底板2 m;2、4、6、8號監測點布置在順槽右幫,距底板2 m;9、11、13、15號監測點布置在頂板中軸線處;10、12、14、16號監測點布置在底板中軸線處。
根據巷道周圍測點的布置位置,每天監測巷道兩側和頂底板表面的圍巖變形量,記錄數據并導入至O rigin軟件進行處理,確定圍巖表面變化趨勢以及支護效果。圖6所示為迎采巷道兩幫測點位移曲線與變形速率。

圖6 迎采巷道兩幫測點位移曲線與變形速率
由圖6可知,可看出在迎采巷道初始開掘10 d內,兩幫變形速率最大,達到2.25 mm/d,10 d后變形速率呈現波動性減小的變化趨勢,但兩幫整體移近量不斷增大,直至開挖60 d后,兩幫移近量趨于穩定,變形速率趨近于0,兩幫累計移近量大致為90 mm左右。迎采巷道頂底板監測結果如圖7所示:

圖7 迎采巷道頂底板測點位移曲線與變形速率
由圖7可知,迎采巷道頂底板變形時間與兩幫基本一致,即迎采巷道開掘后的60 d為圍巖位移不斷增加,在60 d位移量基本保持恒定,頂底板最終位移量大致為40 mm左右,小于兩幫移近量,但迎采巷道開掘40 d內,頂底板移近量均保持不斷變化趨勢,40 d后頂底板移近量不斷減小。
綜上所述,現場觀測表明迎采巷道兩幫及頂底板圍巖完整程度較高,圍巖表面沒有出現明顯的裂隙裂縫,表明護巷煤柱寬度取35 m較為科學合理,可以滿足巷道圍巖控制和正常使用要求。
本文在分析迎采巷道護巷煤柱穩定性主要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利用理論研究的方法對護巷煤柱合理寬度進行計算,得出護巷煤柱合理寬度不應小于31.7 m,設計W4302回風順槽護巷煤柱寬度取值為35 m。利用現場礦壓監測的手段,在回風順槽左右兩幫共布置8個監測點,順槽頂底板同樣布置8個監測點頂底板對稱布置。現場監測結果表明,巷道圍巖變形在開挖60 d后可以基本趨于穩定,兩幫累計移近量大致為90 mm左右,頂底板最終位移量大致為40 mm左右,迎采巷道圍巖完整程度較高,表面沒有出現明顯的裂隙裂縫,因此護巷煤柱寬度取值較為科學合理,可以滿足巷道圍巖控制和正常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