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俊杰
(江蘇省連云港市中醫院/南京中醫藥大學連云港附屬醫院眼科,江蘇 連云港 222004)
眼肌麻痹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眼球運動神經及其支配的眼外肌受到損傷,表現為眼瞼下垂、復視、眼球活動障礙及瞳孔改變等。屬中醫“風牽偏視”范疇,其起病急驟,以眼珠突然偏斜、轉動受限、視一為二等為臨床特征。西醫治療有降血壓、降血糖、降脂、溶栓、激素沖擊、神經營養等[1],若保守治療6個月以上確實無效且病情已穩定,可考慮手術治療[2]。筆者用針刺結合中藥治療眼肌麻痹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共36例,均為我院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18例。對照組男8例,女10例;年齡28~70歲,平均(42.73±11.32)歲;病程2~56天,平均(7.94±6.38)天。治療組男9例,女9例;年齡26~72歲,平均(43.64±12.42)歲;病程3~58天,平均(8.35±7.46)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①患眼偏斜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②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位活動受限;③ 第1斜視角小于第2斜視角;④頭偏斜向麻痹肌的方向;⑤雙眼 出現視一為二的復視表現;⑥惡心嘔吐,或頭暈目眩。
納入標準:①符合眼肌麻痹的診斷標準;②年齡20~75歲;③能夠配合治療和檢查的測量;④病程在60天之內;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哺乳期、妊娠及暈針;②經過眼肌麻痹手術治療;③有腦血管意外及顱內占位性病變;④患有危及生命疾??;⑤有凝血機制障礙或出血性疾病。
兩組均用牽正散合四物湯加減顆粒劑(白附子、全蝎各3g,僵蠶6~10g,當歸、熟地黃、川芎各15g),每日1劑,溫水沖服,分2次服用。治療1個月。
治療組加用針刺治療,以患側眼周取穴為主穴,取睛明、承泣、上明、太陽、攢竹、瞳子繆、陽白,合谷,快速捻轉補瀉法行氣,并留針0.5h左右,日1次。治療1個月。
治愈:斜視度消失,眼位正,復視消失,上瞼下垂消失、眼球運動恢復正常。有效:患眼偏斜度減輕,復視癥狀減輕,上瞼下垂減輕、眼球運動受限部分恢復。無效:斜視度不減少,復視癥狀及上瞼下垂未減輕,眼球運動受限無改善。
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眼肌麻痹多因風熱外襲、痰濕阻絡、直中經絡、筋脈失養等。治療以祛風通絡、行氣活血為主[3]。牽正散有祛風化痰、通絡止痙之功;四物湯有補血活血之功,可以調理血脈扶正固本。兩方聯用可祛風通絡,行氣活血。針刺除選取眼周太陽、攢竹、瞳子繆、陽白穴外,選取睛明、承泣、上明三穴為“靳三針”中的用于眼部治療的穴位,意在疏通目絡氣血,宣通目竅,而達到治療眼部疾病的目的[4]。
中藥聯合針刺治療眼肌麻痹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