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冰,趙 義
(云南省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50021)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消化性潰瘍與Hp感染密切相關,95%以上的十二指腸潰瘍及70%~85%的胃潰瘍與Hp感染有關[1],國外的一項大樣本調查研究顯示,Hp陽性患者一生患消化性潰瘍的機率是Hp陰性者的3~10倍[2]。西醫治療消化性潰瘍以保護胃黏膜及抗Hp治療為主,但病情易反復,且大量反復應用抗Hp藥物可導致廣泛耐藥性[3-4]。本研究用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我院老年病科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收治患者,采用奇偶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62~78歲,平均(67.4±6.1)歲;病程3個月~7年,平均(3.5±2.1)年;胃潰瘍25例,十二指腸潰瘍22例,食管下段潰瘍3例;潰瘍直徑1~13mm,平均7.2±2.9mm;Hp陽性36例(72.0%)。研究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61~76歲,平均(66.9±6.7)歲;病程5個月~8年,平均(3.9±2.5)年;胃潰瘍26例,十二指腸潰瘍23例,食管下段潰瘍1例;潰瘍直徑1~15mm,平均7.8±3.1mm;Hp陽性34例(68.0%)。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參考《消化性潰瘍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5]制定。周期性、節律性、慢性上腹痛伴反酸,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現癥者;胃鏡發現消化性潰瘍病灶,Hp陽性,或上消化道氣鋇雙重造影檢查可見胃或十二指腸有龕影或球部變形。②中醫診斷標準參考《消化性潰瘍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5]中脾胃虛弱證的辨證,主癥為胃痛、胃脹、疼痛喜按、空腹甚痛、進食后緩解,次癥為納呆、疲倦,舌質淡紅、舌邊有齒痕、脈沉細弱。
納入標準:①符合消化性潰瘍的診斷標準;②中醫辨證屬于脾胃虛弱證;③年齡≥60周歲;④病程大于等于3個月;⑤知情知悉并同意本研究內容。
排除標準:①惡性消化道潰瘍;②復合型潰瘍,或潰瘍數目超過2個;③伴有嚴重心、肝、腎、肺臟器官病變;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精神疾病;⑤認知功能障礙(MMSE評分<27分[6]);⑥胃、十二指腸等消化道手術者;⑦嚴重不良嗜好,如酗酒、吸食毒品。
對照組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河北愛爾海泰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63168)20mg,每日1~2次;阿莫西林膠囊(湖南安邦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4302245)0.5g,每日3次;枸櫞酸鉍鉀膠囊(康田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920098)0.6g,每次2粒,每日2次;克拉霉素(河南福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104)0.5g,每日2次。口服2周,2周后繼續服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4周,其余停藥。
研究組用黃芪建中湯加味治療。黃芪15g,白芍15g,桂枝15g,生姜10g,炙甘草10g,大棗6枚。伴有泛吐清水加陳皮10g,茯苓15g,姜半夏10g;伴腹痛劇烈、陽虛加吳茱萸15g,椒目10g,制附片10g;伴腸鳴加澤瀉15g,豬苓10g;伴疲倦加生龍骨10g;伴胃脘冷痛加干姜10g,豆蔻15g,人參10g;伴腹部脹滿,加大腹皮10g,木香10g。水浸泡30min后文火煎煮30min,煎煮3次,每次取汁100mL,3煎混合,三餐前服用。連服4周。
中醫癥狀評分為胃痛,胃脹,納呆,疲倦,舌質,脈搏6個方面,采用link4級評分法,分為正常(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并計算癥狀總分。
Hp根除率:參考參照《實用內科學》[8]中關于Hp陽性判斷標準。
其它指標:①血清表皮生長因子(EGF):取空腹靜脈血3mL,室溫下靜置6h后離心,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測定全部血清標本,EGF藥盒由北京海克銳生物技術中心提供,嚴格參考標準化作業流程操作;②氨基已糖:取胃竇前壁組織1塊,洗凈研磨成勻漿1mL,離心取上清液0.5mL,加入濃HCL0.5mL,混勻,高壓3.0min后,加入8.3mol/L和NaOH和乙酰丙酮溶液各0.5mL并置于沸水浴中15min,冷卻后獲取標本90μl,顯色劑50μ,采用日立70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氨基已糖水平。
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痊愈:潰瘍及炎癥完全消失。顯效:潰瘍消失,炎癥獲得明顯改善。有效:潰瘍面積縮小超過50%。無效:潰瘍面積縮小小于等于50%。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項目 對照組(50例) 研究組(50例)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胃痛 4.27±1.16 2.62±1.08* 4.33±1.22 1.42±0.69* 7.509 <0.001胃脹 4.46±1.22 2.71±1.13* 4.29±1.28 1.30±0.70* 3.619 <0.001納呆 3.89±1.05 2.51±0.98* 3.93±1.11 1.24±0.55* 9.320 <0.001疲倦 3.73±1.18 2.66±0.89* 3.80±1.24 1.39±0.48* 10.379 <0.001舌質 3.40±1.31 2.36±0.83* 3.46±1.23 1.52±0.61* 6.285 <0.001脈搏 2.75±1.40 1.69±0.57* 2.83±1.52 1.27±0.31* 5.561 <0.001總分 22.50±4.81 14.55±2.72 22.64±5.07 8.14±1.68* 15.448 <0.001
兩組Hp根除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Hp根除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EGF及氨基己糖水平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EGF及氨基己糖水平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EGF及氨基己糖水平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01。
組別 例 EGF(μg/L) 氨基已糖(mg/g上清液蛋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0.57±0.24 0.64±0.31 41.83±14.19 43.21±16.80研究組 50 0.51±0.28 0.79±0.34*42.51±14.76 48.93±15.11*t 0.498 2.305 0.806 2.241 P 0.619 0.023 0.422 0.035
研究發現消化性潰瘍與吸煙、飲食、精神心理與應激因素、非甾體抗炎藥、遺傳、Hp感染,胃酸及蛋白酶失衡等因素有關[9]。消化性潰瘍在不同地區、不同經濟條件發病率有所不同,報道顯示發達國際Hp陽性率及消化性潰瘍發病率均顯著低于發展中國家。Hp是消化性潰瘍的重要因素,多數抗菌藥物在低pH環境活性下降,無法有效穿透黏液層作用于細菌。迄今尚無單一藥物可有效根除Hp,因而臨床上常將抑胃酸分泌藥、抗酸藥其協同作用的膠體聯合應用。Hp治療可分為質子泵抑制劑或膠體鉍為基礎的2大類,質子泵抑制劑或膠體鉍為基礎的聯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中的2種組成三聯療法,或質子泵抑制劑、膠體鉍及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中的2種組成的4聯療法。
消化性潰瘍的中醫病機為調攝不當,六淫傷中;飲食不節,食滯傷胃;憂思惱怒、肝氣犯胃;脾胃虛弱、饑飽失常等。脾失健運,胃受納腐熟水谷功能失常,胃失和降,不通則痛。可分為肝胃不和證、脾胃虛弱(寒)證、脾胃濕熱證、胃陰不足證、胃絡瘀阻證,其中脾胃虛弱證十分常見[10]。黃芪建中湯出自于《金匱要略》,由張仲景所創,主治諸虛勞不足,陰陽失衡、氣血具虛。方中黃芪益氣補虛,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促進潰瘍痊愈、抗炎、提升免疫功能等功效[11];桂枝溫陽化氣、辛散升舉,具有改善血循環、抗炎和抑制幽口螺旋桿菌等功效[12];白芍緩急止痛、補血養血,可緩解脅痛,腹痛;甘草緩急止痛,清火去躁;大棗可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含蛋白質、糖類、有機酸、維生素A、維生素C、多種微量鈣以及氨基酸成分,有助于促進胃黏膜保護,促進潰瘍愈合[13]。伴有泛吐清水加陳皮、茯苓、姜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伴腹痛、陽虛加吳茱萸、椒目、制附片緩急止痛,補中益氣,強健脾胃,固腸止瀉;伴腸鳴加澤瀉、豬苓利水,滲濕,泄熱;伴疲倦加生龍骨鎮靜,收斂,固澀;伴胃脘冷痛加干姜、豆蔻、人參除寒通氣,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伴腹部脹滿加大腹皮、木香泄有形之積滯,散無形之滯氣。
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