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洋,趙俸玉,劉 嬌
(黑龍江省中醫醫院內科干部病房,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多發于胃和十二指腸的消化道疾病,多由胃酸分泌過量,使胃及十二指腸消化過度,導致病情發生[1]。常用質子泵抑制療法,泮托拉唑屬于一種新型的質子泵抑制劑,可對活性亞磺酰胺的起到轉化作用,從而對胃酸分泌得以抑制。半夏瀉心湯具有消痞散結、調和肝脾等功效,是調理脾胃的經典方劑[2]。本研究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消化性潰瘍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108例,均為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患者,根據盲抽法分為兩組各54例。觀察組男30例,女24例;年齡23~66歲,平均(44.55±4.62)歲。對照組男32例,女22例;年齡21~65歲,平均(44.74±4.5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內科學》中消化道潰瘍診斷標準;②處于潰瘍活動期,Hp結果為陽性;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主要器官嚴重受損或不全;②胃腸道惡性腫瘤,凝血功能異常。
對照組用泮托拉唑鈉腸溶片[世貿天階制藥(江蘇)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03697],日1次。
觀察組用半夏瀉心湯治療。黃芩、炙甘草、干姜、人參各9g,大棗5顆,黃連5g,半夏15g。反酸、燒心明顯加用牡丹皮、瓦楞子、梔子。日1劑,水煎300mL,分早晚2次服用。
兩組均治療3周。
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水平。
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潰瘍面愈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無炎癥反應。有效:潰瘍面積縮小、創口部分愈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無效:潰瘍無改善甚至病情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2、IL-6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2、IL-6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屬于較為常見的疾病。當潰瘍引起后自身具有自主愈合能力,導致其容易反復發作,疼痛感也隨之反復存在,且病程持續時間較長。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可造成胃酸分泌反饋機制受損,導致胃黏膜局部pH值降低,繼而引發一系列癥狀出現。
目前臨床上多以抑制胃酸分泌及保護胃黏膜為主要治療手段,泮托拉唑屬于第三代質子泵抑制劑,其有著較強抑制作用,可有效抑制胃黏膜上質子泵活性,從而阻斷胃酸分泌[3]。但隨著抗幽門螺桿菌藥物的大量使用,臨床上的耐藥病例越來越多,減弱了抗幽門螺桿菌的治療效果。中醫認為消化性潰瘍主要病因為胃氣郁滯,痰邪或濕熱侵入脾胃,致使脾胃虛弱,加之肝氣郁結。治應從調和肝脾、消痞散結。半夏瀉心湯方中半夏降逆止嘔、化痰燥濕,人參、大棗益氣補中,黃連、黃芩燥濕清熱、解毒瀉火,炙甘草調和諸藥。藥理研究表明,半夏可有效降低胃液總酸度和游離度,同時可控制胃液分泌及胃蛋白酶活性,保護胃部,防止二次損傷。
IL-2屬于免疫調節因子,可促進T細胞的分化、增殖作用,對于其他細胞因子同時具有拮據及協同能力,達到使機體免疫平衡的目的。IL-6是一種擁有較多生物學效應的細胞因子,當機體處于正常情況下時,可起到對免疫應答的調節作用,當處于病態情況時會引起自身表達升高,從而導致免疫性病理損傷[4]。半夏瀉心湯可減輕炎癥反應。
半夏瀉心湯治療消化性潰瘍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