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營,楊 柯,婁本海
(河南省長葛市人民醫院骨科,河南 長葛 461500)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的頸椎病類型,多發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現為頸部及周圍疼痛、麻木,頸椎功能及活動障礙,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1]。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約占頸椎病患者的60%。目前西醫治療通常以鎮痛抗炎藥物、頸椎牽引、紅外線照射為主,能夠部分緩解癥狀。中醫認為該病多由風寒侵襲、氣運不暢,所致經絡受阻,引起酸麻、疼痛感,而溫經通痹湯具有活血化瘀、宣痹通絡之效,穴位敷貼可緩解局部肌肉痙攣、減輕神經根所受刺激及壓迫[2-3]。本研究分析溫經通痹湯聯合穴位貼敷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對VAS評分及炎癥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共79例,均為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46~73歲,平均(59.85±5.73)歲;病程1~5年,平均(2.34±1.28)年。對照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齡45~74歲,平均(60.12±5.82)歲;病程1~6年,平均(2.31±1.2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4]。中醫診斷屬痹證范疇[5],中醫辨證分型為風寒阻絡證,主癥為頸肩疼痛、肢體麻木,次癥為頸部僵硬、活動不利、肢體酸冷、惡寒畏風,舌淡紅、苔白,脈弦緊。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②既往有外傷史或慢性勞損;③CT檢查提示神經根管變窄、椎體后贅生物;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頸椎疾病,如骨結核、關節骨折或脫位;②嚴重臟器功能衰竭;③近2周接受過相關治療或頸椎手術;④患有肩周炎、網球肘等疾病。
對照組采用牽引治療:患者取靠坐位,保持頸部前傾15°~30°,使用自身總質量10%~15%為牽引質量,使患者感受到頸部受牽且無不適,日1次,每次牽引20~30min。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溫經通痹湯聯合穴位敷貼治療。①溫經通痹湯藥用附子、豨簽草、土鱉蟲、羌活各10g,花椒、干姜各12g,烏梢蛇、當歸、丹參各15g,蜂房9g,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日2次。②穴位敷貼選取大杼、大椎、肩中俞、肩井穴,以痹癥方(獨活、桑寄生、川芎、杜仲、牛膝等)進行敷貼,肩痛加貼肩髃、天宗、臂膈穴,頭痛加貼天柱、內關,手麻加貼內關、外關、曲池、手三里,日1次,1次3~5h。
兩組均治療4周。
治療前、治療結束時評估中醫證候積分[6],包括頸肩疼痛、活動不利、肢體麻木,采用1~4級評分法,分數越高則癥狀越重。
評估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頸椎病病情及疼痛情況,根據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CASCS)評估頸椎病病情[7],包括主觀癥狀、臨床體征、適應能力,總分0~100分,分數越高則病情越輕。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程度[8],由無至重依次為0~10分。
抽取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清晨空腹靜脈血3mL,離心取上清液,用免疫熒光法測定白介素-6(IL-6)水平,試劑盒(瑞萊生物科技江蘇有限公司)。用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測定白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試劑盒(蘇州立禾生物醫學工程有限公司)。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頸肩疼痛 活動不利 肢體麻木治療前 觀察組 40 3.20±1.38 3.05±1.23 2.85±1.13對照組 39 3.23±1.41 3.00±1.21 2.87±1.18 t 0.096 0.182 0.077 P 0.924 0.856 0.939治療后 觀察組 40 0.85±0.42* 0.95±0.48* 0.75±0.38*對照組 39 2.05±0.98* 2.00±0.91* 1.82±0.84*t 7.105 6.437 7.325 P<0.001 <0.00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CASCS、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ASCS、VA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ASCS、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CASCS VAS治療前 觀察組 40 61.85±6.43 6.05±1.21對照組 39 62.00±6.52 6.00±1.18 t 0.103 0.186 P 0.918 0.853治療后 觀察組 40 84.65±8.13* 1.75±0.59*對照組 39 71.00±7.37* 3.00±0.82*t 7.812 7.792 P<0.00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ng/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ng/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IL-6 IL-1β TNF-α治療前 觀察組 40 44.33±5.78 6.62±1.24 17.46±3.52對照組 39 44.29±5.72 6.57±1.21 17.51±3.58 t 0.031 0.181 0.063 P 0.975 0.857 0.950治療后 觀察組 40 15.93±2.07* 1.19±0.55* 5.34±1.16*對照組 39 26.77±3.15* 2.83±0.87* 9.15±1.74*t 18.120 10.041 11.478 P<0.001 <0.001 <0.001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與以下3點有關:①機械性壓迫使背根神經節水腫,使伴行的靜脈發生瘀滯,導致筋膜室綜合征及缺血的發生,引起頸痛、肢體麻木;②背根神經節、游離神經末梢及竇椎神經受到機械性刺激、炎癥損傷后,可通過脊神經的傳入神經纖維產生根性痛;③炎性物質因纖維環的破裂而釋放,使神經根內血管通透性增加,并激活血管內皮細胞,使血管內徑減小,導致神經根充血、水腫[9-10]。牽引治療是目前常用于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法之一,可通過限制頸椎活動,減少機械性壓迫,使頸部組織水腫、充血消退,并且能使頸部肌力恢復平衡,緩解膨出的椎間盤壓迫周圍組織[11]。
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主因風、寒、濕邪感筋骨、肌肉,以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壅塞,主要病機為筋脈失養、拘急,故治療應以溫經除濕、祛風散寒為主。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結束時,兩組頸肩疼痛、活動不利、肢體麻木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CASCS總分較治療前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VAS評分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IL-6、IL-1β、TNF-α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說明溫經通痹湯聯合穴位敷貼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能顯著改善頸肩疼痛、肢體麻木癥狀,改善頸椎功能,降低炎癥反應。溫經通痹湯方中附子、花椒可祛寒止痛、溫陽補火,干姜可通脈祛寒、燥濕溫中,豨簽草可通利關節、除濕祛風,羌活可祛風止痛、散寒除濕,土鱉蟲、蜂房、烏梢蛇可通經活絡、解痙息風,丹參、當歸可活血通絡[12-13]?,F代藥理研究表明,附子具有抗炎鎮痛的作用,可緩解平滑肌痙攣;干姜、羌活具有鎮痛解熱的作用;蜂房、烏梢蛇具有抗炎、鎮痛、調節免疫的作用[14]。穴位敷貼通過將痹癥方貼于特定穴位,起到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的作用,還能夠減少神經根受到病變結構的壓迫,從而使纖維組織消腫,起到止痛作用[15]。
綜上所述,溫經通痹湯聯合穴位敷貼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能緩解頸肩疼痛、肢體麻木癥狀,改善頸椎功能,降低炎癥反應,減輕炎性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