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盾盾,張家明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普通外科,河南 鄭州 450018)
橈神經損傷是骨科較為常見的疾病,橈神經在前臂靠近橈骨,在上臂貼近肱骨,當發生壓迫、擠壓、撞擊等外傷時,極容易受傷。橈神經損傷后會出現各掌指關節不能完全伸直,腕下垂,腕關節不能背伸,無法外展拇指,導致手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1-2]。針對該病初期主要采用周圍神經損傷顯微外科技術治療,能夠最大程度修復神經,改善手運動功能。但神經損傷后神經生長速度緩慢,需要較長的恢復時間。目前,西醫對橈神經損傷后手運動功能主要采用解除痙攣、營養神經藥物治療,但長期口服藥物對肝腎損害大,整體治療效果欠佳。中醫治療蘊含博大精深的理論,在治療周圍神經方面積累大量的經驗,尤其是針灸治療,對于手部功能恢復具有獨特的療效。本研究用循經皮下留置針配合溫針灸治療橈神經損傷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54例,均為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我院治療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77例。對照組男39例,女38例;年齡51~74歲,平均(58.69±2.78)歲;病程1~5個月,平均(3.05±0.62)個月;左手35例,右手42例;摔傷48例,交通事故24例,其他5例。觀察組男40例,女37例;年齡52~73歲,平均(58.72±2.80)歲;病程1~5個月,平均(3.11±0.58)個月;左手34例,右手43例;摔傷49例,交通事故25例,其他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符合《實用神經學》[3]診斷標準。拇指及第1、2掌骨間隙背面感覺障礙,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垂指畸形、虎口區感覺麻木、垂腕,肌電圖及神經電圖提示神經中度損傷,有明確上臂外傷史,CT檢查或X-ray提示肱骨中段或中下段骨折。中醫符合《中醫內科學(第2版》[4]的診斷標準。垂指畸形,廢萎麻木,全身疲勞,眼瞼下垂,氣短懶言,形寒肢冷,舌苔薄白,舌質淡紅,脈沉弱。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語言、認知功能正常,神經-肌電圖檢查顯示均為嚴重損傷。
排除標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合并上臂或同側前臂嚴重軟組織缺損或感染,同一條神經有多處挫裂、斷裂、缺損。
兩組均口服甲鈷胺(四川德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229)500μg,日3次。同時給予康復訓練及肌電生物反饋治療。①康復訓練:從被動運動向主動運動過渡,訓練時讓患側的腕部及手指關節屈曲,在伸側給一定阻力,輔以被動及主動關節運動,指導患肢做肘腕及指背伸、手指內收及外展、拇指外展及背伸訓練,每次40min。②肌電生物反饋:用廣州三甲醫療產業有限公司WOND 2000F神經康復重建儀治療,于患側總伸肌、腕伸肌、拇長伸肌等部位放上電極,使其伸腕、伸指,每次5min,休息5min后再訓練,共40min。3個月后若恢復欠佳,根據神經病變性質進行相應的神經手術。
觀察組加用循經皮下留置針及溫針灸治療。①循經皮下留置針:患者仰臥位,采用4號皮下留置針與皮膚呈30o角快速刺入經消毒的手五里、手三里、肘髎,放平針體,沿皮下順經方向進針,到位退出穿刺針,用防水創可貼覆蓋留置針針尾,間隔3天更換1次留置針。②溫針灸:取患者仰臥位,用0.30mm×40mm一次性針管(蘇州環球牌)垂直進針經消毒的曲池、肩前、外觀、陽溪、臂臑、合谷穴,進針深度為15~30mm,得氣后于針身上加墊紙皮,艾條段插在針柄,點燃施灸,每穴2壯,留針30min,日1次。
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手運動功能:對肌力、伸腕進行評分,①伸腕:<30o記0~1.5分,30o~44o記1.6~2分,45o~59o記2.1~3分,60o~90o記3.1~4分。②肌力:完全正常,或能進行所有運動記17~20分,所有重要肌肉能抗阻力收縮記13~16分,近遠端肌肉均可見收縮記8~12分,肌肉無收縮或近端肌肉可見收縮記0~7分。
肌電圖檢測:采用日本Keypoint 2/4型4導程肌電圖檢測肌電圖(EMG),比較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及受損神經所支配肌肉EMG變化。
患肢橈神經支配區域感覺完全恢復,各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消失,能獨立進行各項運動,無畸形為優。橈神經支配區域感覺較對側減退,各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好轉,恢復大部分功能,無畸形或輕度畸形為良。橈神經支配區域感覺較對側較減退明顯,功能部分保存,中度畸形,關節功能度稍減少為中。功能喪失,關節僵硬,重度畸形為差。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手運動功能恢復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手運動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手運動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分,±s)
伸腕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77 1.32±0.26 2.03±0.34 14.556 0.000 6.25±1.22 11.52±1.85 20.868 0.000觀察組 77 1.37±0.28 2.98±0.40 28.935 0.000 6.18±1.37 15.36±2.14 31.702 0.000 t 1.148 15.879 0.335 11.912 P 0.253 0.000 0.738 0.000組別 例 肌力
兩組治療前后EMG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EMG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MCV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MCV比較 (m/s,±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MCV比較 (m/s,±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77 42.51±5.98 49.30±13.24 4.101 0.000觀察組 77 42.44±6.02 61.47±8.63 15.870 0.000 t 0.072 6.757 P 0.942 0.000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不明顯良反應。
橈神經損傷后影響局部微循環灌注,導致局部缺血、缺氧,神經傳導發生障礙,肌肉失神經支配會導致松弛、萎縮癱瘓及敏感度減弱,影響手運動功能,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4-5]。甲鈷胺是內源性輔酶維生素B12,可轉化為蛋氨酸與轉甲基反應,從而恢復神經突觸,促進神經生長,但長期應用有不良反應。
橈神經損傷歸屬中醫“痿病”、“痹證”等范疇。《諸病源候論》載“夫金瘡始傷之時,半傷半筋,榮衛不通,其瘡雖愈后,仍令痹不仁也”。筋脈瘀滯多因靜脈遭受外力傷害而積滯,傷后淤血不散,瘀阻經絡,凝結停滯,功能障礙,廢萎麻木。因此,主要病機為經脈重度瘀滯、氣血嚴重受阻,導致氣血不能濡養骨骼經脈肌肉[6-7]。治療應以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為原則。循經皮下留置針是王榮斌教授發明的一種針刺治療技術,其通過針刺并留置針具可刺激皮下結締組織中能量轉換信息傳遞系統,直達病灶和病變臟腑、器官,以舒筋活絡,緩解肌肉緊張和痙攣,逐漸恢復受損神經并支配肌肉,從而改善手運動功能[8]。配合溫針灸治療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組織營養障礙,通調經氣,暢達氣機,疏通經脈,加快神經的恢復[9-10]。
循經皮下留置針配合溫針灸治療橈神經損傷效果較好,且無嚴重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