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敏
(河南省西平縣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河南 西平 463900)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女性常見多發感染性疾病,發病率約為18%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具有病程較長,治愈困難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生殖健康與生活質量[1]。臨床多采用抗菌藥物針對性控制炎性反應,緩解病情,但隨著致病菌譜的復雜變化,會發生耐藥性及不良反應增加的情況[2]。盆腔炎屬中醫“帶下病”、“腹痛”范疇,多由于風熱邪濕侵襲、濕熱瘀結、氣血耗散,應以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為治療原則[3]。本研究用甲珠紅藤湯輔治慢性盆腔炎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92例,均為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各46例。常規組年齡25~52歲,平均(35.98±5.32)歲;病程6~31個月,平均(15.98±4.89)個月;婚姻狀況為已婚35例,未婚11例。研究組年齡26~53歲,平均(36.12±4.98)歲;病程6~33個月,平均(16.23±4.93)個月;婚姻狀況為已婚36例,未婚10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伴有不同程度腰骶部疼痛或下腹痛,月經量較多,白帶增多,子宮有壓痛,觸及不規則包塊,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經B超檢查子宮回聲異常、有不規則暗區或積液。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濕熱瘀結型。主癥為下腹刺痛或脹痛,腰骶脹痛、痛處位置固定,白帶量多,且氣臭、色黃、質稠;次癥為經期腹痛加重、月經量多、經期延長,納呆口膩,大便干結溏而不爽,小便發黃,舌質紅伴有瘀斑或瘀點且黃膩,脈弦數或弦滑。
納入標準:符合西醫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經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急性盆腔炎或其他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合并盆腔惡性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疾病,嚴重心腦血管、肝腎疾病,精神或意識障礙無法配合治療或檢查,妊娠期或近期準備妊娠,對本研究藥物過敏。
兩組均用常規西藥治療。頭孢硫脒(湖南天圣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244)靜脈滴注,每次2g,日2次;替硝唑(輔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714)靜脈滴注,每次100mL,日2次;治療1周后,頭孢丙烯分散片(廣州白云山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20052514)口服,每次0.5g,日2次。
研究組加用甲珠紅藤湯治療。藥用甲珠6g,紅藤15g,銀花藤30g,敗醬草30g,蒲公英30g,茯苓15g,黨參15g,升麻6g,丹參15g,砂仁3g,王不留行12g,制香附15g。帶下色黃量多去茯苓加茵陳15g,浙貝母10g,土茯苓30g;腰骶酸痛加續斷15g,淫羊藿15g,杜仲15g,當歸12g;盆腔腫塊加莪術12g,三棱12g,鱉甲30g。加水600mL,水煎取汁300mL,分3次溫服,日1劑。
月經期間停用,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治療前、治療4周后中醫證候積分,主癥共4項,每項0~6分,共0~24分;次癥共6項,每項0~3分,共0~18分。總分0~42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治療前、治療4周后炎癥因子水平[血清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10(IL-10)、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水平],采集空腹靜脈血,以3000r/min的速度離心5min,離心半徑為10cm,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步驟操作,試劑盒購自上海玉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不良反應(胃腸道反應、皮疹、厭食、瘙癢)發生率。
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下腹疼痛、腰骶脹痛等癥狀消失,中醫證候積分降低大于等于95%,停藥1個月內無復發為痊愈。癥狀明顯減輕,中醫證候積分降低70%~94%為顯效。癥狀有所改善,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69%為有效。癥狀未改善,中醫證候積分降低小于30%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主癥 次癥 總分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前 治療4周研究組 46 18.25±2.10 6.98±1.01 13.36±1.25 6.35±0.89 31.61±3.65 13.33±1.25常規組 46 17.68±2.18 11.25±1.47 12.87±1.29 9.87±1.01 30.55±3.71 21.12±2.48 t 1.277 16.238 1.850 6.304 1.381 19.024 P 0.205 <0.001 0.068 <0.001 0.17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組別 例 IL-2(ng/mL) IL-10(ng/mL) TGF-β(ng/L)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前 治療4周研究組 46 3.25±0.47 5.10±0.81 14.69±2.36 25.12±2.98 147.58±19.75 68.59± 7.14常規組 46 3.11±0.42 4.46±0.57 14.28±2.41 19.25±2.54 150.65±20.14 97.47±10.26 t 1.506 4.384 0.824 10.168 0.738 15.670 P 0.136 <0.001 0.412 <0.001 0.462 <0.001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慢性盆腔炎是由病原菌引起的感染婦科疾病,且會沿著陰道黏膜上行至盆腔,并通過淋巴系統與血液進行傳播,蔓延至盆腔周圍器官及組織[4]。慢性盆腔炎致病菌包括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菌群復雜,臨床多采用抗生素類藥物治療,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生長繁殖,緩解臨床癥狀,但會不斷增加細菌耐藥性,且依賴性較強,極易反復發作,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
中醫認為慢性盆腔炎主要病機為風熱濕邪內侵,濕熱內蘊,氣血阻滯胞脈,久聚成瘕,應以清熱利濕、益氣化瘀為主要治則[5]。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治療4周后研究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常規組。甲珠紅藤湯中甲珠可貫徹經絡、宣通臟腑、透關達竅;紅藤可清熱解毒、活血止痛;蒲公英、敗醬草可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散結;王不留行可活血化瘀,協助甲珠可消腫通絡;茯苓可健脾化濕、寧心安神;升麻、砂仁可調暢氣機、行氣活血、化痰祛瘀[6]。諸藥合用,可清濕熱、消瘀血、通氣機、行血瘀,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作用。
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4周后研究組血清IL-2、IL-10水平高于常規組,TGF-β水平低于常規組。IL-2能刺激T淋巴細胞增殖分化,對機體免疫應答及抗病毒感染具有重要作用;IL-10是多細胞源、多功能細胞因子,能調節細胞生長分化,參與免疫反應;TGF-β與盆腔炎機體炎癥反應、損傷修復等生理病理過程具有相關性[7]。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甲珠紅藤湯中有效成分能通暢輸卵管,加速血液循環,抑制細菌滋生,減輕炎癥反應;并加速新陳代謝,改善組織營養狀況,促進機體再生修復功能的恢復[8]。另外,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甲珠紅藤湯用于慢性盆腔炎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甲珠紅藤湯輔治慢性盆腔炎療效較好,能降低中醫證候積分,減輕炎癥反應,安全性高。